裴志刚 胡冰冰
军队疗养中心是军队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疗养工作是平时保健康,战时保打赢的重要一环[1]。疗养中心学科建设情况综合反映了其在康复、诊疗、教学、科研、管理等重要职能方面的能级水平,是疗养中心发展的核心与基石,更是加快转型重塑,建设“技术创新型单位”,胜任维护和提升部队战斗力这一使命任务的重要支撑[2-3]。近年来,上级机关在经费保障、物资设备、人员补充等方面给予疗养中心大力支持,疗养保障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但学科建设还存在一定的短板和不足,急需改善提高。
1.1 学科体系薄弱,缺少重点专科 疗养中心普遍存在学科基础薄弱,学科体系不够完善,缺少战(训)伤康复、心理康复、中医保健、慢病康复、鉴定训练等保障专科,特别是缺少全军级重点学科[4],个别单位虽有神经、软伤或心理等康复专科中心,但长期以来因更多开展对地方患者的医疗服务,与练兵备战康复救治结合不紧密,且实际工作中各专科间在康复评估、诊断和治疗工作方面还缺少协同配合,不能适应平、战卫勤保障需要。学科体系薄弱这一问题直接影响到单位医务人员技术能力的提升、科研水平的提高和核心竞争力的增强。
1.2 学科技术局限,保障能力有限 疗养中心普遍存在现有学科技术与保障职能匹配不足,疗养保障技术含量低;围绕战前提升应战能力、战中维持能力状态、战后恢复身心健康而开展的康复诊疗技术还需加强,缺少针对军事训练伤、战创伤、战时心理应激等特色康复治疗方法,距上级“聚焦备战打仗,提升保障效能”目标要求还有差距[5-6]。各疗养中心急需实现由过去保健疗养员占主体的“服务保障型单位”向以当前康复疗养员占主体的“技术创新型单位”快速转换。
1.3 人才培养不足,梯队断层明显 人才不足是学科建设的短板。疗养专业人才来源有限,目前除空军军医大学设有疗养学选修课外,其他军地院校还没有建立疗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在自身培养方面,因短期难以显现成效,部分单位未将人才培养摆在突出的位置;同时,因受改革调整和地方医疗机构薪金待遇优厚的影响,部分高学历、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流向地方,导致康复、特勤学科带头人缺乏,中坚力量减少,人才梯队断层明显;另外,新招文职人员存在一定时间的技术培养周期,进一步导致学科发展动力不足。1.4 科研意识不强,技术专研不够 开展高水平科研是一流学科建设的源泉所在,对于任何一个学科来说,只有在科研基础上取得创新成果,才能成为一流学科[7]。目前,疗养中心医务人员一定程度上存在科研意识不强、主动性不够等问题,仅仅满足于在期刊上发表文章以应付晋职、晋级考评;在业务上没有紧迫感,立足于新型疗养模式主动寻找科研方向的意识不强,围绕保障力提高钻研诊疗技术的韧劲不够[8]。
军队疗养中心应坚持“统筹资源、突出重点、技术全面、特色鲜明”的原则,瞄准时代前沿,以建设智慧型疗养中心、提高保障能力为目标,引进先进的理念、技术和设备,合理整合资源,抓好学科建设,打造优势学科群,切实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2.1 制定建设规划 军队疗养中心要抓住“十四五”规划和区域康复中心建设有利契机,从全局、长远考虑,科学规划,顶层设计,研究制定《疗养中心学科建设五年规划》。主要包括明晰战略定位,确定学科建设发展目标和落实步骤方法;凝练学科方向,完善学科布局;加强人才培养,优化人才梯队;培育科研项目,提升科研能力;优化环境、改善条件等规划内容[9],并与部队备战打仗需求和时代发展紧密对接。
2.1.1 对接部队需求 各疗养中心应根据自身担负保障任务和保障方向、气候、环境、易发生疾病特点,规划建设本单位特色专科,做到建设重点突出、建设思路明晰。如特勤疗养中心应围绕特勤、高原、海岛官兵等疗养保障任务,重点加强疗养、鉴定、训练等特色专科建设;康复疗养中心围绕军事训练伤、战创伤康复和心理应激干预等,大力加强神经系统损伤、软组织伤病、心理、运动、睡眠等康复治疗专科建设。
2.1.2 对接时代发展 学科建设要紧密对接前沿技术和发展理念,注重加强“智慧疗养”“智能康复”“体医融合”“全维保障”“多学科协作”和路径管理等建设,提升保障质效。
2.2 突出硬件建设 学科建设中,营房、医疗设备和信息化建设等硬件建设是基础。
2.2.1 功能布局合理、现代舒适的疗养保障用房能够提升保障工作质量 疗养中心要根据学科发展需要,提前规划设计好营房建设方案并及时上报,按照上级机关总体计划抓好本单位工程建设。如在建设规划设计方面应根据不同康复特色(神经康复、骨科康复、疼痛康复),合理布局评估、训练、治疗等各功能诊室和训练治疗设备,确保功能区齐全、治疗路径清晰、既互相连通又互不干扰、色彩治疗分区方便患者辨认、视野开阔、空气清新。
2.2.2 智能化康复、训练等设备引入是提升疗养保障水平的关键 在设备引进方面,围绕“智能康复”,应根据神经科康复、骨科康复、脊髓损伤康复等康复救治需要,建设以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上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步态训练与评估系统、手功能被动训练系统、上肢训练评估系统、步态分析系统,反负重训练系统、语言障碍康复评估训练系统、多关节等速力量测试与训练系统和上下肢主被动运动评估训练仪等组成的“康复机器人中心”。运用虚拟现实(VR)技术,通过系统主机评估肢体功能状况,辅助分析患者的活动能力,制定与更新康复训练计划,对训练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记录并调整,并有效解决传统康复枯燥乏味、缺乏激励机制等影响患者对康复锻炼积极性的问题[10]。引进医疗设备要结合学科建设需要,充分论证,按照先急后缓的顺序,提前汇总本单位设备引进计划清单;在争取上级给予设备配发的同时,更应主动作为,在每年预算制定时压缩不必要的开支,着重加大设备购置科目预算制定;工作中,需要把握的关键是合理编配医疗设备,并做好医疗设备在本单位各疗区间的动态调剂,提高设备使用率。
2.2.3 信息化建设方面 要着力加强智慧型疗养机构建设,在应用疗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系统、PCAS系统、LIS系统等软件系统基础上,应用通过建设高效稳定的计算机网络,智能化楼宇、疗房建设,引进虚拟现实康复作业环境系统、功能康复训练平台、康复动作分析与数据采集实时监控系统、康复训练安全保护系统等,达到管理科学、保障高效、服务优质的目标。
2.3 重视人才引育 人才队伍是决定学科建设成败的关键要素。疗养中心要重点加强军事训练伤、战创伤康复,心理康复等人才引进和培养,建设本单位人才池,打造人才方阵。
2.3.1 人才引进方面,注重招聘急需人才 一是在社会文职人员招考中招收中医软伤、康复、心理等方面,中级职称以上,专业技术过硬、工作经验丰富的人才;二是高薪聘用神经、骨伤、心理、疼痛等专家型康复人才,带动学科发展。
2.3.2 人才培养方面,加大送学进修力度 一是规划设计各类人员成长路径,给予政策、经费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加快人才培养步伐,缩短人才成长周期[11]。二是支持医务人员攻读硕士、博士,不断拓展视野,提升能力。三是严格落实进修计划,注重结合学科发展需要,每年选送骨干专业技术人员到学科发展好、知名度高的军地医院进修学习;同时,更要注重学习的成果,单位要重视外出进修学习人员学习成果,切实做到学有所成、学有所获。
2.4 增强科技含量 疗养中心学科建设应瞄准前沿,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将“全维保障”“多学科协作诊疗”“路径管理”等先进技术和理念纳入学科建设工作中,构建一流保障能力[12-13]。
2.4.1 全维保障模式 是对疗养员全方位、全时空、全过程、全要素的保障,安排好健康调养维护、身体机能训练、健康状况评估、慢病康复治疗、急特伤病救治和心理保健调试。使疗养保障由以吃住行生活保障为主向以医疗技术服务为主转变、由传统单一疗养向全方位综合疗养转变,对疗养中心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4.2 多学科协作诊疗 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MDT) 是指由2个及以上相关专科组成医疗救治小组,对某种疾病制定出针对性治疗方案,从而达到最佳治疗效果;MDT现已成为我国医疗机构探索与发展的新方向,旨在为患者提供全方位、专业化、规范化的诊治策略及优化整合医疗资源配置。康复疗养中心要打造集软伤、中医、神经康复、运动康复、心理、睡眠、营养等特色学科为主体,慢性病、五官科疾病康复疗养为辅助的优势学科群,建成内涵式、智能化、可持续发展的康复疗养体系;并依托优势学科群实施多学科协作诊疗,将传统的个体式、经验式医疗模式转变为现代的小组协作、决策模式,为疗养员制定最佳的个体化疗养康复治疗方案,避免单一治疗、重复治疗和过度治疗等问题。
2.4.3 疗养路径管理 疗养路径是由管理者、疗养医师、护理、营养、医技工作者等多专业合作制定,有时间顺序,能控制和持续改良品质,以疗养员为中心利用驻地的疗养资源围绕某种疾病或状态的一种多学科标准计划和工作流程。加强标准化疗养保障路径研究,形成规范有序的疗养保障运行模式,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疗养资源,还能够增强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科建设水平;通过路径管理实现由粗放管理向精确管理、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
2.5 加强科研工作 疗养中心要重视助力科研发展。以保健医学、康复医学、中医药学、特勤医学理论技术为基础,以健康管理促进、伤病残障康复、医学鉴定训练为主要科研方向,深挖科研潜力,培树创新科研项目。具体工作:一是突出分类公关,确定立项课题。康复疗养方面,重点在训练伤防治、软组织损伤诊疗、脑卒中康复、心理应激干预及康复护理等方面深化研究;特勤疗养方面,重点在健康鉴定、特勤训练、运动康复、机能促进等方面深化研究;保健疗养方面,重点在自然疗养因子应用、健康管理、中医治未病等方面深化研究;专项疗养方面,重点在高原病康复、心理疏导、睡眠调整等方面深化研究。二是通过单位内网,建立完善“全医学论文检索系统”。实现文献实时查询功能,便于医务人员准确获悉国内外最新学术动态。三是注重成果转化,积极申报科技进步奖。
2.6 注重能力提升 学科评价是学科建设系统工程中很重要的一环,以学科评估的方式对各学科进行“体检”,及时诊断,定时检测学科建设问题,是推动学科从“全”到“优”的基础[13-14]。军队疗养中心学科评价应按照《疗养康复技术中心评估评审标准》,对重点学科的人才队伍、基础条件、技术水平、疗养工作、为部队服务、教学工作、科研工作、支持协调和组织监督等9 个方面内容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评价。疗养中心针对本单位重点学科,要积极落实定期评估和动态管理的学科评价机制,每年定期组自评,找出差距和不足,针对性加强和提高。二是通过召开“疗养质量分析会”“提升内涵质量建设标准推进会”和汇总《疗养满意度调查表》的反馈问题等促进学科建设不断提高。
2.7 提高收治数量 特勤、康复、专项等各类疗养人员收治数量是提高疗养中心康复诊疗水平,促进学科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没有伤病员流量就无法促进学科技术和保障能力的提升。疗养中心要主动作为,充分发挥软伤、心理等技术优势,积极到基层单位开展巡诊医疗活动;同时大力加强与医院开展康复伤病员“双向转诊”,增加康复疗养员收治数量,完善预防保健、医疗救治和康复治疗的医疗保障链,为学科业务技术提升创造了条件[14]。
学科建设是疗养中心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是一项系统、复杂、长期的大工程,以发展军事特色康复治疗专科为主要发展方向,建设“打仗型”军队疗养中心,能够提升卫勤保障能力,切实胜任使命任务[15]。在学科建设工作中,机关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学科带头人发挥科研创新能力和主观能动性,医务人员练就过硬本领,做到人人有专长等,这些都是促进学科建设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