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灿,霍中洋
(扬州大学 农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农业是我国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对国家的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资源安全至关重要。2019年6月28日,全国涉农高校的百余位领导和专家学者共同发布《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明确指出新农科建设需要肩负四大使命,即主动服务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1]。新农科建设是当前我国高等农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创新的主要着力点,为农业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农学是一门对专业实践技能要求非常强的学科,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型农学类专业人才的必要环节和重要途径[2]。实践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尤其对于农学这一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而言,更是培养合格农业人才的关键[3]。
新农科是基于新时代农业发展需要而提出的农科教育体系改革的新概念,也是基于新时代“三农”发展需求而提出的我国农科教育改革的新方向[4]。新农科的“新”要求高等农林院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培养符合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新农科农林人才[1,5]。新农科建设要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实现开新路、育新才、树新标的三个目标,为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1]。新农科建设已成为新时代农业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为农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指明了新的方向[6]。因此,农业院校要以推进新农科建设为契机,剖析存在的问题,加大改革力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助力乡村振兴、推进农业现代化做出更大的贡献[7]。
农学专业具有非常鲜明的学科特点,比如应用性、实践性、操作性等,但目前传统实践教学依然存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内容形式化、教学模式缺乏灵活性等现象。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不少高校教学重心偏向于理论教学,而实践教学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扬州大学农学院农学专业课程内容丰富,但是教学课时偏少,且专业实践教学不完善,专业实践课程时间分配比例失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课程的具体目标不明确、内容安排不合理,且实践教学的不合理定位造成部分教师对实践教学不重视,备课、讲课认真程度远远达不到规定要求,进而影响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8]。农学实践环节相对薄弱、课程体系不完善,严重影响教学效果,与新农科建设发展的要求相去甚远。
实践教学内容大多围绕理论教学内容设置,课程内容多而课程学时相对较少,且实践时间安排不当,不能达到课程预期效果。部分学生实践效果不佳,实践现场狼藉一片[9]。此外,实践内容以围绕课程知识点设立的单项性实践居多,在内容安排上多以验证性实践为主,缺乏创新性的实践活动,以及围绕整个课程、专业、跨专业或跨学科的综合性实践,同时缺乏反映新农科背景下现代农学专业所具有的创新性、拓展性实践。
实践教学相关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是实践教学得以正常运行及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随着高校转型提升和“双一流”建设的推进,实践教学的定位与功能被弱化[10]。例如,大部分学校的重心在科研与课题项目,重视理论课程质量,而忽视实践课程质量,实践技能训练流于形式。教师按实践指导书进行授课,学生机械地按书本开展实践,使得实践过程变成了一种简单无意义的机械性模仿。目前,在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中,青年教师占很大比例。虽然青年教师理论基础扎实,但是实践教学经验相对匮乏;而资深的老教授往往科研任务重,实践教学的时间较少。在实践教学中,一些急需解决的生产实际问题难以深入课堂,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相脱节[11]。近年来,虽然高校加大了对教学实践设备与仪器的投入,但仍然存在实践教学设备不足和仪器老化严重等问题,严重缺少开放性和创新性实践设备。另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总体滞后,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规模小,可利用度不高。同时,因主体功能、距离、利益导向、管理制度等原因,也没有形成长期稳定的高质量、规模性、综合性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在实践课授课过程中,学生很少参与实践的前期准备。实践目的完全以指导书上的内容为依据,实践材料用具由专门的教师负责准备,实践教学时间安排不及时、教师指导不到位,学生单纯为完成实践而参与实践;因此,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思维完全被教师和实践课本束缚而得不到拓展,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创新能力都不足。农科类专业实践性强,但投入费用和校外指导教师的报酬不匹配,造成实践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在校级层面,虽然高校制定了运行管理办法,但缺乏实践教学质量保障制度与具体专业实践管理制度。
要摆脱“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观念。新时代背景下,教师必须深刻理解新时代新农科的内涵,摒弃“教学为主,实践为辅”的传统教学观念,彻底从认识、执行层面把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从培养计划的优化入手,确定实践课程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独立的立体教学体系,提高农学专业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支撑作用,明确实践教学的不可或缺性,把推进实践教学工作、优化实践教学改革作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增强专业竞争力和凝练办学特色的关键举措。
为了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农业基本技能,农学专业实践课程教学须建立学科知识与学生能力相协调的田间实习和实训场所,增加基地建设与产业发展的互动性。实践基地的包容性和实践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是开展好实践教学的必要条件。为此,扬州大学农学院建立了多个实践基地,如文汇路校区农学实践基地、扬子津校区实践基地、沙头实践基地、酒甸实践基地等。在课程设置上,提高实践课程所占比例,适当增加实验类型和技能训练课程相关内容,以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使学生从实践课程中获取新的知识,与书本上所学理论知识互相印证、相互补充。扬州大学农学专业实践教学顺应新农科建设人才培养的需求,建立耕读教育体系,在第4或第5学期的实践教学中,从春季的播种开始到秋季的收获为止,增加为期2周的劳动教育课,使学生可以切身经历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了解作物生长周期、耕种技能,为参与今后的课题组活动做好前期准备。在耕读教育过程中,学院可以举行如挖红薯、掰玉米、割麦子等多场实践性比赛,并将学生自己耕种、收获的红薯、玉米等作物,统一由学院组织进行摆摊售卖,由学生本人担任摊主,以锻炼学生实践沟通等社交能力。
在培养与新农科内涵相适应的复合应用型农业人才的过程中,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可或缺[12]。扬州大学农学院一贯重视农学专业实践教学,将产学研相结合,以实用性和技能性人才培养为实践改革目的,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机整合校内实践、校外实践和校企产学研三个实践环节,形成由校外生产实习基地、校内实验室和校企联合研发中心共同组成,面向全体学生的多角度、多层面的学生实践学习平台,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形成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教研相长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实践教学的考核体系应以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科研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实事求是的态度为主要目标。在考核方式上,实行多样化、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的考核方式,对实践操作、技能大赛、实践报告、表达方式等进行综合全方位考核。在实践过程和结果方面,采取实验设计、现场讲解及PPT汇报等多种考核形式,不单单以实践报告作为唯一的考核依据。在考核内容较多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评分表对各项单独打分,以综合成绩作为学生的最终成绩[13]。在学期末,扬州大学农学院会统一组织教师对学生实践课程的表现进行评估并打分,以确保公平公正。
建立实践教学监管体系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与效果的前提,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考核,建立多样化学业指导和考核评价体系是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途径之一[14]。要多渠道、多角度筹措资金与争取项目,加大实践教学相关经费投入力度,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靠且针对性强的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管理办法和质量监控管理措施,建立健全实践教学反馈评价机制。要及时改进考核中的不足,加大整改力度,从而使实践教学整体运行的各个环节得到不断优化与改进。同时,要根据教师的研究领域和特点组建有组织、有计划的实践教学专业团队,根据实践教学内容,对团队教师提出明确的考核目标。要建立相应的绩效制度,把学生的实践人数、实践技能效果、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反馈、学生的就业质量等作为重要的考核标准,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实现教学相长[15]。另外,利用学校寒假和暑假组织学生到校内外实践基地进行相关专业课程内容的实训,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际生产实践中。
新农科建设是农业专业实践教学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新时代背景下的实践教学指明了发展方向。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改进教学理念,更新实践内容,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和考核指标,有助于提高农学专业学生的实践水平,优化相关课程体系,达成相关实践目标。结合农学专业特点,培养学生在具体农业生产中的动手能力、吃苦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知农、爱农、为农”的情怀与担当,成为具有不怕困难、乐于奉献的高素质农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