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审美教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研究

2023-01-25 10:25郝佳婧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52期
关键词:美育中华情感

李 文,郝佳婧

(东北林业大学 a.园林学院;b.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加强审美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1]毋庸置疑,培养具有正确的审美认知、丰沛的审美情感、科学的审美标准的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我国高等教育亟待完成的重要任务。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庞大的内容体系,包含了丰富的美学元素,凝练了中国人民普遍认同的价值理念与精神气质,能够对大学生审美认知的提升、审美情感的培养及审美标准的确立产生重要的助力作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大学生审美教育,不仅能够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且能够提升大学生审美能力,增进大学生文化自信。

一、大学生审美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耦合

大学生审美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高度的价值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培育大学生正确的审美认知,陶冶大学生的审美情感,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审美观念。

(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认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广博、内涵深厚、意蕴悠长,与大学生的审美认知培养具有高度的价值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精神结晶,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教育元素,可以丰富大学生的审美认知,增强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有效助力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中华民族特有的语言文字、辉煌灿烂的科学技术、意蕴深厚的哲学思想、异彩纷呈的文艺作品及薪火相传的伦理道德等。语言文字、科学技术、哲学思想、文艺作品和伦理道德等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具有提升大学生审美认知的重要价值。中国的语言文字有着独特的语言美、修辞美,进而达到意境美。我国的语言文字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历史悠长、绵延不绝。大学生可以在日常的语言文字应用、大学语文及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也可欣赏中国风的文艺作品,在具体的文艺作品当中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语言美、修辞美和意境美。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灿烂辉煌、举世瞩目,是世界发展的助推器,为人类科技水平的进步和精神世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了解中国古代科技可以使大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的科技魅力,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认知。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丰富多彩,在诗词、绘画、书法、建筑、雕塑、音律等方面都有着独树一帜的成就,展现出独特的艺术之美。中国诗词或雄壮豪迈,或细腻婉约;中国书法或飘逸灵动,或入木三分;中国绘画栩栩如生、形神兼备;中国建筑气势恢宏、结构方正;中国雕塑灿烂夺目、惟妙惟肖;中国音律琴瑟和鸣、悦耳动听,都展现出中国古代的高超艺术成就,具有强大的审美功能。以儒释道为主要格局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源远流长,时至今日仍然对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有着较大影响。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体系当中无疑居于核心地位,对于人与自然、人与人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做出深入思考,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的伦理道德,因而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体系当中,可以看出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基本特点。大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可以有效增强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受中华文化之美,提升自身的审美认知。

(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基调陶冶大学生的审美情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强烈而鲜明的情感基调,可以在审美教育当中有效培育大学生的审美情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表现出鲜明的自然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完善自身人格、追寻高尚的道德情怀。在自然观念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究道法自然,主张“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我国古代讲求自然审美,人们欣赏并追求自然之美,这是我国传统美学表现出的重要特点。无论是我国古代文人墨客的游山玩水,还是对于建造园林的喜爱偏好,无不体现出中国人传统的自然审美观念。人们敬畏自然,感叹大自然的美丽,在文学艺术作品中追求情景交融,突出意象,表现出对自然审美的追求和渴望。我国古代人民早就认识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是中国古代自然审美观的直接表露。如今中国人民依然对大自然心存敬畏与热爱,这种对自然之美的追求是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教育的重要动力。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基调加强大学生的审美教育,可以让大学生在对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宇宙观的学习当中培养对大自然的情感,引导大学生体会自然之美。大学生审美教育所审视的“美”,不仅是对象形态上的“美”,也是情感上的“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中蕴含的崇高道德和强烈情感感染大学生、教化大学生,有助于浸润大学生心灵,培育大学的审美情感,增进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确立大学生的审美标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向善的价值追求。我国古代人民向往崇高的道德人格,在道德意义上非常追求“善”。无数仁人志士修身养性,希望不断锤炼自身的道德人格以符合社会的道德标准。儒家学说以“仁”为核心和基础,而道家学说也是出于对道德人格的追寻和对“善”的探索与追问。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2]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番话中可以看出,文学艺术作品是提升人们道德修养与审美能力的重要载体。在高等教育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强调:“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3]可以看出,真善美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价值理念,更是我国高等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大学生审美教育追求的“美”,不应当是浅表的、表象的,而应该是深层次的,追求“真”与“善”基础上的“美”,实现真善美的统一。在欣赏美的过程中,首先,注重审美对象的“真”,这是进行审美活动的前提条件;其次,注重在思想道德层面展示出来的“善”,只有“真”且“善”才能称为“美”。在真善美的逻辑结构当中,“真”是审美的基础与前提,而“善”是审美应追求的价值目标,这样才能达到审美的高级境界,也就是真正的“美”。失去了“真”,审美就会变得虚无空幻,失去基本的前提和基础;失去了“善”,也就违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理念,审美也就无从谈起。概言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不仅有着“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理念,在审美标准上,也有着真善美的价值标准,这样的价值理念有利于在审美教育中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审美标准,对“真”“善”之美的追求也应成为当代大学生审美的基本标准。

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大学生审美教育的路径探索

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大学生审美教育,就要做到古今融通、虚实结合、知行并重,注重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育资源,积极应用网络平台,让大学生投身于鲜活的社会实践。

(一)古今融通,将传统文化中的美育资源与时代特征相结合

一方面,要主动吃透“古”。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育资源,就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首先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育资源进行系统梳理,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理解与认同。“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的心灵归属、文化根基,也是一种情感寄托。吃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才能更好地统筹其中的美育资源,将古今中外的美育资源相结合。这就要求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加以甄别整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美学元素积极传承、发扬光大。另一方面,要积极结合“今”。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相对接。要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资源整合,以“00后”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基本内容、情感基调及价值观念表现出来,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审美教育的助力作用。除此之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大学生审美教育,还要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育资源与世界文明相结合。世界文明包含了人类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应与世界文明进行交流,让大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当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二)虚实结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网络平台相结合

一方面,要巩固好“实”。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网络平台上面加以展示。首先要在现实生活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应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掌握相关的教学技巧,在课堂教学当中巧妙地向学生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大学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例如,在不同的课程当中适当加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授,在专业课知识的学习当中适当加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尤其要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另一方面,要做好“虚”。如今的大学生已经达到了“无时不网”“无事不网”的程度,这种现实情况要求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大学生审美教育时,必须将其与网络平台相结合,做到“虚实结合”。具体来讲,可以利用公众号、短视频等网络平台发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育资源,扩大其覆盖力和影响范围,让虚拟的网络空间发挥出强大的现实力量。此外,要注重校园文化的营造,在校园文化环境当中注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思想、理念、价值等内容熏陶、感染、塑造、培养大学生,涵养大学生的思想,浸润大学生的心灵,为大学生带来美的享受,促使大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引导大学生“以道德自律作为修身的基本途径,使人脱离物欲满足的低级趣味”[5],塑造理想人格。

(三)知行并重,让大学生的审美认知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一方面,要巩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丰富、情感丰沛,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认知,首先要诉诸课堂教育教学。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特征与心理特点,根据学校特色与地域特色,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美育资源,开发独具特色的美育课程。这种美育课程可以以选修课的方式进行,也可以借助思想政治理论课。积极开发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大学生美育教材,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既要有教师的输出,又要有学生的反馈。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应实现从主导者到引导者的角色转换,让大学生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当中积极寻找美、发现美,为在实践当中升华美、创造美提供理论前提。另一方面,要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于审美教育之“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大学生审美教育,不仅要巩固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认知,还要让大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做到知行合一。相比于理论灌输,开展审美实践是加强大学生审美教育更为直接的方法。为促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升审美修养,可以在开展大学生艺术展示演出活动及参观美术观、博物馆等方面着力,还可以让大学生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与创新思维,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项目进行实践等,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的:“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6]真正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美育中华情感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