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小毅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上海 200237)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动员全体中华儿女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起来想,一起来干。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政治优势,是党克敌制胜、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把“坚持统一战线”作为党百年奋斗十条历史经验之一。决议指出:“党始终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力量。”党为了实现初心使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联合一切可能联合的阶级、阶层,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增强自己力量,削弱敌人力量,推动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统战理论建构地,统战资源繁盛地,统战实践先行地。我们要认真学习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弘扬上海统战优良传统,创造上海统战新的业绩。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地,也是党的统战理论建构地。1922年7月,即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第二年,在上海举行的中共二大上,党首次提出统一战线政策。大会通过的《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指出,“我们共产党应该出来联合全国革新党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以扫清封建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设真正民主政治的独立国家为职志”。这是中国共产党关于统一战线的第一个专门文件,在党的统一战线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正是在这次会议上,党提出了与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的政策。同年,党确立了与国民党合作的具体方式,即中共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进而建立民主联合阵线。同年,陈独秀、蔡和森、张太雷等人相继在上海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并参加孙中山举行的关于国共合作的会议,推动国民党的改组工作。
1923年11月24日至25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举行三届一次中共执行委员会会议,决定在全国凡是有国民党组织的地方,中国共产党党员与青年团团员,一并以个人身份加入。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这是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等在内的广泛的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对于北伐战争的胜利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从1922年二大以后,到1927年国民党右派发动四一二政变以前,上海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建构、实施统一战线理论的主要基地。
自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到1933年1月,中共中央机关累计有126个月的时间设在上海,只有断续零星的时间迁往广州、北京与武汉。这段时间,是党的统一战线理论从无到有、从创立到实践到走向完善的过程。大革命失败后,党在白色恐怖中,继续开展统战工作。鲁迅、郭沫若等一大批文化工作者聚集到上海,他们有的是中共党员,有的是受党影响的进步文化人士。他们利用租界的有利条件,团结各种可以团结的力量,开展左翼文化运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上海成为我党领导的抗战文化的中心,也是党领导全民抗战的重镇。在统一战线旗帜下,我们党领导上海各界人士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抗日救亡运动,并为促进国共合作抗日作出了特殊贡献。
上海在1843年开埠以后,经由多种因素错综复杂的影响,很快由一个人口二十来万的普通海滨城市,跃升为中国最大城市。1900年,上海人口超过100万,已是中国最大城市。1919年,上海城市人口245万,是其时北京(85万)人口的近三倍,比杭州 (65万)、苏州 (60万)、南京(40万)、镇江 (26万)、无锡 (15万)与常州(12.5万)城市人口总和还要多,1935年,上海人口超过370万,为远东第一大城市,世界第五大城市[1]。
由于存在租界、城市特大、人口众多、国际联系便捷等因素,上海成为全国统战资源最为繁盛的地方。这里聚集了众多的民主党派人士、爱国工商界人士、爱国知识分子、爱国宗教人士以及对中国友好的国际友人。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左派领导人邓演达在上海创建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开展反蒋宣传和军事活动,后更名为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这个组织日后定名为中国农工民主党,成为诞生在上海的民主党派之一。1936年,宋庆龄、马相伯、沈钧儒等在上海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成为国统区抗日运动的一面旗帜。这个组织后来改名为“中国人民救国会”,成为参加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的14个党派单位之一。1945年抗战胜利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国统区爱国民主运动蓬勃开展,上海文化教育界、出版界进步知识分子和工商界爱国人士,发起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原先设在重庆的一些民主党派机关,也纷纷迁移上海,中国民主同盟总部名义上迁到南京,而张澜、黄炎培等总部领导人则集中于上海,上海成为民盟政治活动中枢。1949年,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也将总部迁至上海,到1955年才迁回北京。
上海是民族资本最发达、民族资产阶级最集中的地方,解放初有16.3万户工商企业[2]。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进入高潮,上海的所有工商业私营企业全部接受了公私合营。全国公私合营企业私股投资总额为24.2亿元,其中上海约为12亿元,几乎占全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一半[3]。上海民族资产阶级的支持,对全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荣毅仁、刘靖基、盛丕华等工商界著名人士,都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情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
解放初期,上海共有各种类型的党外代表人士一千余人,人数之多,界别之全,为全国之最。工商界有盛丕华、胡厥文、荣毅仁、郭棣活、刘靖基等;文化、教育、文艺等界(包括科学、文化、教育、新闻、出版、文艺、戏剧、电影、美术、音乐、游艺等)有张元济、周谷城等。
近代上海宗教组织相当繁盛。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新教、东正教都很发达。到1949年,上海地区已有各种佛教寺院近二千处,有道院、道房一百余所,有清真寺20座,有19个天主教修会,427座天主教堂,有基督新教教堂280处[4]。此外,犹太教、东正教、祆教也都有一定发展。民国时期的上海是名副其实的全国基督教的中心、中国天主教活动中心、佛教与道教重镇。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宗教工作,解放初期,上海产生了吴耀宗、邓裕志、刘良模、赵朴初等著名的宗教界爱国人士。
此外,上海与香港、澳门关系极为密切。近代上海设有全国最大的租界,澳门被葡萄牙占领,香港被英国割占,三地性质有所不同,但在与欧美世界联系方面,则有相似之处。
1949年前后,上海有10万余人转赴香港或澳门[3]。经过多年发展,很多由上海去的工商业者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成为“棉纱大王”“地产大王”、世界“船王”,或执香港影视娱乐业之牛耳。改革开放以后,这些人成为上海重要的统战资源。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的实践,很多是在上海先行的。
党的二大作出建立“民主的联合战线”决议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即在上海,与国民党有关人士合作,进行建立民主革命统一战线的实际努力。其中最突出的有两项:一是创办上海大学。上海大学创办于1922年,校长是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但大学的骨干力量是邓中夏、瞿秋白等共产党员,大学的办学宗旨、系科设置、教员聘请,也主要由共产党人决定。在1925年爆发的波澜壮阔的“五卅运动”中,上海大学师生不但起了骨干作用,而且他们发动群众的实践,带有一定的统一战线特点。据回忆,“在五卅运动中,上海大学的学生不仅在学生运动这一条战线起了带头作用,而且在整个运动中都起了骨干作用。上海大学的学生深入到总工会、工商学联合会等团体,把党的意图贯彻到这些团体的工作中去。党通过上海大学的这批人和其他各个区的骨干,掌握情况,领导着这次运动”[5]。党组织在总工会、工商学联合会等团体中开展工作,为日后在工商界人士中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积累了经验,培养了人才。正因为这点,当时社会上有“文有上大,武有黄埔”的说法。二是毛泽东等人作为国民党执行部的领导来上海工作。党的三大确定中共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后,1924年,毛泽东、罗章龙等人作为国民党执行部的领导,来到上海,领导、实施了国共合作的具体事宜。那时,毛泽东等人住在三曾里,那是位于公兴路与临山路(原香山路,后改名为象山路)交叉处的一幢房子。毛泽东等人一面从事中共组织活动,一面到位于环龙路44号的中国国民党驻沪执行部上班,一同工作的有胡汉民等人。
这两项活动,都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将统一战线理论付诸实践的典型,为日后活动范围更大、接触面更广、内涵更丰富的统战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党在上海努力团结众多进步文化人,成立包括鲁迅等人在内的“左联”组织,在文化战线进行反“围剿”斗争。1931年至1933年,在上海养病的瞿秋白,实际领导了“左联”的工作。此后,上海文化界、社会科学界的统一战线活动,一直积极有序地进行。这是我党在知识分子中进行统一战线的宝贵实践。
1932年12月,宋庆龄发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主要成员有宋庆龄、蔡元培、杨杏佛、鲁迅等知名进步人士,总部设立在上海,任务是废除国民党法西斯统治,争取释放政治犯;争取公民有出版、言论、集会、结社自由等。这是中国共产党和爱国民主人士发起建立的争取民权为主旨的进步组织。这个组织虽然仅仅存在了六七个月时间,但它在接待著名作家萧伯纳来华访问,声援共产国际派驻中国的牛兰夫妇,设法营救被捕的廖承志,罗登贤,陈赓等共产党人,营救作家丁玲,潘梓年,抗议德国法西斯暴行,为遇难的杨杏佛举行送殓仪式等活动中,发挥了重大的社会影响和作用。这个组织发布的宣言与相关活动信息,有时不能在国内发表,就通过史沫莱特、伊罗生等外国记者,用电报发到国外,或刊登在美国人办的英文报刊《中国论坛》上,这对国际舆论产生很大影响。这其实是在国际范围内开展统战工作的滥觞。1933年9月30日,宋庆龄等人领导或参与的远东反战会议,冲破中外反动派的阻挠,在上海秘密举行,获得共产国际、中共中央的高度评价。这是上海在国际范围内进行统一战线活动的一个成功典范。
1936年11月23日,国民党当局会同租界巡捕房,逮捕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领袖沈钧儒、章乃器、王造时等七人,史称“七君子事件”。这一事件激起全国人民公愤。中国共产党和各界进步人士开展了广泛营救运动。宋庆龄等人发起“救国入狱运动”,请求与爱国领袖一同羁押,向国民党当局施压。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南京国民政府迫于各方压力,不得不将沈钧儒等七人释放。这是中国共产党进行统一战线实践的一个成功范例。
解放战争时期,我党在团结各界进步人士,开展以“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为主要内容的“三反运动”中,高度重视统一战线工作。1947年发生的著名的“五二○运动”中,上海爱国师生是其中坚力量,上海市人民团体联合会等68个团体代表40万市民发表宣言,声援学生,影响极大。1947年,毛泽东在《蒋介石政府已处在全民的包围中》一文中指出:“中国境内已有了两条战线。蒋介石进犯军和人民解放军的战争,这是第一条战线。现在又出现了第二条战线,这就是伟大的正义的学生运动和蒋介石反动政府之间的尖锐斗争。”[6]1949年前后,我党在上海高度重视团结工商界、知识界、宗教界人士,成效显著,其中不少人日后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荣毅仁任上海市副市长,后来任国家副主席;黄炎培先后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沈钧儒、陈叔通、刘靖基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吴耀宗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邓裕志任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副主席、全国妇联常委,刘良模任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副主席、全国青联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和市侨联副主席,赵祖康、盛丕华等担任上海市副市长。
改革开放以后,上海在统战实践方面,又有新的气象。
改革开放之初,针对海外对于中国改革开放尚未理解,仍旧迟疑观望,上海市委组建以统战部部长张承宗为团长的工商界经济代表团访问香港,起到释疑增信的功能,促使香港成为上海改革开放最大的投资者和参与者。这是上海的创举。
以统战促进改革开放,是上海在统战方面所作出的新的贡献。1987年,上海设立“开发浦东联合咨询研究小组”,聘请美籍华人林同炎院士为高级顾问,成员包括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新加坡OCBC银行的专家、学者,上海市领导多次听取这些专家的意见。1989年,上海建立“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制度,邀请来自美国、意大利、英国、瑞士、法国、日本、荷兰等7个国家12家大公司的董事长、总裁,作为市长咨询会议的成员,就上海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进行讨论,每年一次。这是将统战工作扩展到海外华人与全球广大范围。
针对国内外人员来往众多、互动频繁,上海于1984年恢复了欧美同学会,1985年在全国首创上海海外联谊会,1990年成立上海市海外交流协会,1996年成立上海市留学人员联谊会。为了加强与香港的联系,于1984年建立了沪港经济发展协会。为了加强与台湾的联系,于1981年成立了上海市台湾同胞联谊会,1985年成立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为了加强孙中山研究,通过孙中山研究进一步扩展与港澳台及海外同行联系,上海于1986年协助民革和民盟上海市委建立了中山学社。针对新的社会阶层日益凸显的现象,为了加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上海于2007年建立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联席会议,2013年全国首创新的社会阶层代表人士奉贤实践锻炼基地。为了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于2008年开始在宝山区、浦东新区建立党外代表人士挂职锻炼基地。这些,都是上海统战工作新实践、新创造,是对上海优良统战传统的创新发展,也对全国统战工作起了示范引领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工作时,曾指出上海统战工作的特殊性与重要性:“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包括宗教在内的某些复杂、敏感问题往往要比其他省市来得早、更受关注。”[7]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全党,统一战线“有用、有大用、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弘扬上海统战优良传统,利用上海统战丰富资源,创造上海统战新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