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强,施维思,宋冰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陕西西安 710061)
2020年初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是全球目前为止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传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新冠肺炎作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已经被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且对于该疾病的管理按照甲类传染病进行管理[1]。
2021年末,新冠肺炎疫情再次反扑西安市,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简称西安交大一附院)积极应对,火速行动,科学统筹,按照国家、省、市疫情防控指挥部下发的要求进行相应的工作部署,落实“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医疗服务”原则,坚持做到疫情防控和救治普通患者工作两手共抓。医院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和救治的一线主战场,后勤保障无疑成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支撑部门。医院诊疗环境的感染控制是否到位、医用物资的供应是否及时、医务人员基础生活物资供应是否周全等多方面,均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上反映出医院后勤保障应急管理的水平,而医院后勤保障应急管理的水平则直接影响医疗救治效能的发挥。因此,后勤保障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以确保职工及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2]。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医院后勤保障管理能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021年末西安疫情来袭,西安交大一附院组织近500名医务人员整建制接管西安市胸科医院8 个病区,再次筑起抗击新冠疫情的战斗防线。同时派出24批次共计765人参与社会防疫和核酸检测工作。在院本部形成“双重架构、三层推动”的运行模式,由医院党委院长办公室、组织统战部、医务部、人力资源部、总务部及临床专家组等多部门组成的“两地四院”挂图作战防疫指挥中心共同决策部署,重启医院健苑楼作为隔离病房,将南院区作为闭环人员管理专区、肿瘤大楼手术室作为确诊患者专用手术室。自决策下达仅用10天时间完成整个健苑隔离病区的改造,于2021年12月27日完工并投入使用,此前新冠肺炎发热门诊收住的第一批患者开始陆续进驻病房。隔离病房改造期间,本院一方面抓紧完成病区改造,另一方面对医护人员积极进行院感防控培训。因疫情原因,本院多部门工作人员被封控在家,非战斗性减员情况十分严重,在人员配备极度紧缺情况下,由后勤保障部部长牵头,形成工作专班,保证改造工期按时交付。同时根据隔离病房所需设备及物资,多部门联动进行多方协调,采购相关物资,配足配齐急救、抢救、防护装备、消毒用品等储备,尤其是隔离病区、重型、危重型患者收治病房的医疗物资储备。
2.2.1 规范防控流程 为进一步确保医院人流量管控,疫情期间医院普通门诊采用低流量全预约模式正常开放,其中发热门诊、急诊科、儿科24 h开放,打造“发热门诊、急诊、普通门诊”并行的三线就诊体系。划分隔离病房、普通病房不同收治区域,依据健康码,将患者分为红、绿、黄三级进行分级管理,在有效保障患者就医前提下杜绝院内交叉感染。
一是严格实行入口处人员筛查。强化门禁管理,做好医院三大关口(大门关、楼宇关、病房关)的把控。针对医院院感防控与医疗流程的要求,保卫部提高门禁管理等级,对医院大门、门诊大楼以及病区分别给出不同管控要求。二是严格实行人员分流。医院共有三个大门和一个车辆出口。疫情期间,每个大门分流不同人群,设立员工专用通道及患者专用通道,尽可能减少就诊病患、医务人员和其他入院人员的交叉感染隐患。在每个入口处设立检查点,检查小组由执勤保安和执勤医护人员组成,负责对来院人员的分流、筛查和放行工作。疫情期间,除医院救护车、必须物资运输车辆外,其他车辆一概禁止入院。此外,门诊大楼地下车库与门诊大楼的连通全部断开,实现物理性隔离。三是严格执行体温检测和健康码核验。凡进入医院的人员(含本院职工)必须接受体温检测。在医院各入口处设检查点,严格按照预约码、行程码与健康码进行分类管理。安排数名工作人员分别负责体温检测、查询健康码、预约码、工作证明、48 h核酸证明等任务,对于佩戴口罩不合格者,健康码、行程码、工作证明、核酸检测报告等不符合入院标准者,不予入院,其中急危重症患者由医务人员评估后走应急通道进入。
2.2.2 落实防范措施 医院除了在大门口设立筛查点之外,门诊大楼入口处严格落实二次体温测量及筛查工作。
一是分层筛查、分层管理。医院对就诊患者实行分层筛查、分层管理措施,坚持对普通疾病患者的救治和新冠肺炎患者排查两条路线,切实将“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医疗服务”的要求落到实处,在最大程度满足普通患者医疗就诊需求的同时,避免与新冠肺炎患者的交叉感染。二是实行“一室一医一患”。一室一医一患作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院门诊诊室实施原则,进入诊室时医生对患者再次进行流调筛查,对于候诊患者要求在诊室外隔位就坐,候诊间距保持1 m 以上。门诊恢复低流量开诊后,后勤保障部门安排专人每天对物表和环境进行定时、定期消杀工作,并根据就诊患者就医需求,进行梯次开放、动态调整,最大程度上保证患者的就诊需求。三是病区哨岗前移。所有病区将入院告知处前移至病区大门口,由专门工作人员负责患者、陪同人员等所有进入病区人员的告知及登记筛查管理工作。严格执行普通病房“三个杜绝、三个允许及一床一陪护”管理制度,减少人员的交叉感染风险。
发热门诊是防控急性传染病期间专门用于排查疑似传染病患者、治疗发热患者所启动的预防预警机制[3]。只有将风险种类发生的概率和危险等级进行仔细甄别,并结合医院后勤管理自身特点,从事先、事中、事后进行有针对性的防控,形成闭环管理[4],才能有效降低后勤管理风险。本院为尽量减小新冠肺炎疑似患者对医院正常运行产生的影响,及时建立健苑隔离病房,将其与普通就诊患者诊疗区域进行地理隔离,从而实现新冠肺炎疑似患者的一站式闭环管理。为避免交叉感染,隔离病区拥有独立的污水系统、采血室、核酸取样室、观察留观区,让患者在健苑隔离病房区域内即可完成建档、缴费、治疗,观察等诊疗项目。在诊疗中发现的新冠肺炎疑似患者,由专人引导并使用专用通道,全程跟踪消杀护送至感染性疾病科单间隔离病房,一经确诊,立即启用负压救护车将其送至确诊隔离指定医院进行治疗。保证完全断绝与其他患者及无关人员的接触,最大程度上避免交叉感染,降低其他患者到综台医院就诊的感染风险。
后勤管理者的能力素质、管理组织模式、管理规章制度健全程度、管理方法及后勤设施设备状况等主客观因素[5],都是医院后勤管理中常见的风险因素。而后勤保障人员特别是保洁人员、陪诊人员的普遍文化层次相对较低,因此加强对此类人员的防控意识及防控安全培训尤为重要。疫情暴发后,本院后勤管理部门迅速集结,组建应急小组,对全院后勤、安保、运送、保洁等人员提出明确工作要求,不断加强对新冠肺炎防护知识的宣传,增强后勤人员对新冠肺炎防护知识的认知。分批、分级组织后勤人员学习全院感控方案及工作流程。不同区域设置不同防疫等级要求,最大程度上避免后勤工作人员感染。
医废是医疗管理活动中最易被忽略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特别是特殊时期,要对医废运输的工作人员提出更加严格的防护要求。一是加强个人防护,运送过程中必须佩戴口罩、护目镜、防护手套、防护脚套、防护服等全套防护设备,保证医废工作人员核酸每日一检。二是严格按照医院规定的路线和时间回收处理医废。三是将与新冠肺炎相关的医废进行分开回收、独立存放处置,并严格做好登记工作。
后勤部门高度重视应急管理,针对工作环节中容易出现的风险点,制定后勤保障应急预案,通过严格的上岗资格管理、目标责任制管理、信息化辅助与痕迹管理等相关制度,降低后勤保障风险[6]。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紧急状态下,为实现有条不紊地迅速推进疫情防控应急管理工作,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战,后勤部门全员众志成城、不惧困难,用科学严谨的方法进行资源合理配置,成为医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实际工作中,后勤部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及时调整工作策略,以应对疫情不断变化、升级的防控要求,不仅提高了后勤队伍凝聚力,也使后勤保障应急管理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
依据新冠肺炎患者的医疗救治需求和医院总体的应急部署,后勤部门未雨绸缪,通过科学高效的安排,及时完成健苑隔离病房的基础设施改造工作,为后续疫情防控与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工作奠定了基础。防护物资与医疗设备的及时供应、核心岗位的有效运行和维护、防疫工作者连续的应急值守,均为患者和医务人员提供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后勤保障服务。面对此次疫情防控中不断发展变化的新需求、新挑战,后勤保障部门毫不退缩,不断探索,科学调控,竭力为医院提供高效、专业的后勤保障服务,大幅度改善了患者的就医体验,也使得后勤部门处理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西安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是对医院应急体系的一次全面考验。面对考验,西安交大一附院后勤保障部门积极迎接挑战,及时迅速启动应急管理机制,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工作,为医院疫情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保证了公立医院履行救治患者、承担抗击新冠疫情的社会职能与社会担当。
随着西安社会面病例基本清零和疫情攻坚战的阶段性胜利,后勤保障部门也应及时总结管理经验,预先思考疫情后恢复期的物资及人员安排。例如,改造后的隔离病房如何安全顺畅地恢复正常收治普通患者,面对可能的疫情反弹应当如何强化应急管理举措,常态化的疫情防控背景下怎样实现后勤保障管理能力的持续提升。这些问题都应当成为后勤管理者开展战略性规划需要思考的议题。总之,加强对资源的合理配置,以满足医院在应急或高峰时期的不同临床需求,始终是后勤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也是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医院后勤管理保障永恒的研究主题之一,本文愿做引玉之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