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 伟 ,王宁刚 ,杨宝年 ,王亚峰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保卫部;2.总务部,陕西西安 71006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是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 V-2)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重大公共卫生关注[1-2]。自新冠肺炎流行以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我院”)作为第一批省级定点综合医院,不仅承担着抗击疫情的工作任务,更是一个城市及地区危重、疑难病症患者的集中救治场所。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2020年第1号公告,新冠肺炎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3]。我院属于大型综合性医院,日常接诊人流量大、患者复杂。因此,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是否能够及时根据传染病预防原则迅速建立应急管控体系,改善安保措施,是有效控制疫情扩散、维护院内安全稳定的关键。
由于疫情常态化以及各地接连出现散发的新冠肺炎病例,急诊救治及临床接诊工作面临巨大挑战。保卫部作为医院的安保部门,面对疫情防控工作更要持之以恒。医院安保人员在一线工作中,不仅要做好常规安保工作,同时也承担着查验患者“行程码”、“健康码”、测量体温等一系列的首筛工作。为了更好地应对不断反复的新冠疫情,筑牢“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疫情防线,保证院区不发生聚集性感染是医院的首要任务。结合我院实际情况,保卫部增加了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防护措施,制定了科学有效的安保防范策略,成效卓著。
根据西安市新冠疫情防控指挥部工作部署,参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4],在科室党支部领导下,成立由后勤分管领导担任组长,科务会成员参与的新冠肺炎防控核心小组,及时根据传染病预防原则修订工作规定和程序,细化分工,督导工作落实。保卫部部长为总负责,协同医院各部门负责全院安保,尤其是重点管控区域的秩序维护及常态化医疗秩序的管理等工作。由党员骨干组成疫情防控示范岗位处突队,承担具体流调工作及对隔离患者陪人的疏导安慰工作。秩序组、校卫队、治安组、消防组负责院内转运确诊患者,接到转运确诊患者任务后,第一时间规划最佳转运路线,疏散院内患者及陪人,同时组织监督转运过程适时消杀。内勤办负责后勤物资保障,协调配发防护物资,在保证防控人员防护级别的前提下,尽量节俭。
由于COVID-19 的传染性极强,传播途径主要以呼吸道飞沫传播及密切接触传播为主[5],我院又承担着各类型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疗和护理任务,故由院医务部成立专家组,结合院内人员流动特性、可能接触传染源的风险以及各区域功能等因素开展区域风险评估,结果见表1。对医院内部区域按风险等级划分管控区域,并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能够降低疫情传入扩散风险[6]。
表1 风险区域等级划分及管控措施Tab.1 Risk area classifica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感染科周边、发热门诊、COVID-19确诊患者收治病区、病房隔离缓冲病区、相关实验室、密接科室等因接触传染源概率高,为传染高风险区域。在门口设置岗位,配置保安等管理人员,禁止外来人员及车辆进入,区域周边设置隔离带,严格实行疫情管控。
门诊和住院部为低风险非管控区域,此区域人员流动性较大,同样存在较高的感染源接触风险,设置警示牌及警戒带进行区域划分,并在入口处设置二级检查通道,实行出入分开制度,减少因人员流动性增大造成人员密集的可能。住院部入口设置专用通道,单独设立疫情防控检查岗位,门诊通往住院部设置相应岗位区分。
在院区主入口处设立四通道完成入院人员预检分流(图1),建立安保预检分流工作方案,与发热门诊、急诊抢救室建立信息沟通共享,就诊患者到达预检分流点的同时,快速查验甄别患者种类及居住地等相关信息。确保每一位就诊患者在查验身份的同时第一时间得到救治,杜绝因为查验造成患者等待过久,甚至危重患者院外死亡等情况出现。
图1 安保预检流程图Fig.1 Flow chart of security pre-check
在对医院各个风险区域管控的基础上,需合理规划并及时调整医院内部交通动线,避免院内感染的发生。院内人员交通动线设计以医患分流为原则(图2),院内职工交通路线与患者进出通道保持分流。高风险岗位工作人员交通路线与发热门诊、病区转运通道分流。通往发热高风险区域、急救的就诊通道使用警戒线临时隔离,保持与其他医疗区域人员的相对分离。通往确诊患者和疑似患者转运路线保持完全独立。遵循最短通行路线,避免绕行,在相应区域设置专用停车区。避免与高风险区域、发热门诊区域路线的交叉。高风险管控区域禁止车辆停放,保证道路空间空气流通。
图2 交通动线图Fig.2 Circulation diagram
COVID-19疫情期间,在主通道口设置安保岗位,第一时间采集患者预约信息及流行病史,电子红外测温装置筛查体温负责监控,按照人员流量需求开通4至8个通道,刷一码通、身份证等电子凭证,对门诊患者入院主通道口进行首筛,无异常患者前往各专科候诊、就诊。如遇体温、流行病史异常的患者及时分诊至发热门诊,确保所有入院人员佩戴口罩,降低院内感染风险。
所有专科门诊入口处和所有检查检验区域严格落实二次体温测量的筛查工作和“一码通”、“行程码”查验工作,防止患者和陪人随意进入诊区。
发热门诊与特殊病例建立分诊通道,并由安保人员指引及专职医护人员陪同办理就诊与相关实验室检查,限制活动区域,进行轨迹追踪,在加强医院内部感控管理的同时,保证门诊患者就医。
疫情常态化管理期间,为减少人员流动性,所有病区患者和陪人严格管理,严格流行病学史询问调查登记,每位住院患者要求一名陪护人员,查验24 h内核酸检测结果、“健康码”和“行程码”,确保筛查无问题方可进入病区。住院部每病区入口处配安保人员加强入口管控,配合病区科室的疫情防控专职人员登记出入信息,每日对各病区防控环节进行二次查验,做好出入人员安全管控。
开通职工专用通道,与就诊通道分流。利用智能化管理手段,安装非触摸刷脸自动测温通行道闸,每天入院时完成体温监测,提高职工进入院区查验效率,记录储存通行人员信息,管理通行高峰流量。配备安保人员进行入口管理,配置相应的通行权限,职工通过人脸识别系统或胸牌进入相应工作区域。对高风险岗位工作的职工(如发热门诊、核酸检测等),根据工作需要不同风险等级区域的通行权限可临时进行相应的调整,确保各岗位员工健康上岗。
随着疫情不断变化,我院建立了自动测温系统,在释放人力资源的同时减少了人工手动测温感染几率。信息化科技设备的应用,增加了人流量统计功能以及未带口罩提示功能,给后期流调取证工作创造良好技术平台。
升级改造安防监控,增加人脸识别摄像机布防,按照出入口布局,做到全院无死角视频监控,增加安防值守人员,24 h值台,为可能出现的B、C类密接人员流调建立工作台账,视频监控储存时间延长至30 d,便于观测院区人流量以及突发事件等情况。
定期组织医务部防控专家为一线预检查验人员开展线上培训,使安保人员对新冠肺炎具备正确的认识及科学的态度。及时熟悉疫情防控政策,熟知高中风险地区变化;能够掌握简单急救技能以及常见病显著特征;疏导隔离封控区域执勤人员,减少他们对疫情的恐惧感,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化被动为主动,发挥好医院防控第一线的作用。
在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科学部署安保体系是建立完善的应急防控机制的关键[7]。安保工作是医院疫情防控的防火墙,本院制定的安保防范策略将疫情防控关口前移,为维护医疗秩序的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