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军,陈春华,陆丹云,张克亮,刘 明
周大军(海军航空大学航空基础学院) 我军在外语能力建设方面的现有举措,对于促进对外军事交流和提升部队语言战斗力,虽已初显成效,但仍突出存在若干制约性问题,亟待认真反思并着力解决。
第一,要优化外语能力建设顶层设计与管理。针对军队外语能力建设缺乏宏观规划和系统管理的现状,首先,应在全军层面制定符合国情军情的外语能力总体发展战略,宏观规划军队外语能力建设;其次,各军种、战区要以军队外语战略为引领,依据各自的使命特点、战略方向和岗位外语需求,出台相应的外语教学大纲、外语能力训练大纲等行动纲领及施训方案,保证外语能力培训有章可循;再次,需在军委训管部门设立专职机构,负责规划、指导、监督和落实军队各级外语能力训练,有效实施对外语能力建设的全程管理。
第二,要强化外语能力在职培训。外语继续教育在军队外语教育链中尚属薄弱环节,因此必须建立军人职业外语培训“一条龙”体系,确保外语能力培养从院校到部队不断线。努力方向是,无缝衔接院校外语教学,依托军队现有训练管理体系,落实部队官兵外语能力在职训练的规划、目标、途径,突出军事专业外语能力和区域文化能力的综合训练,以涉外任务实践带动外语能力提升,使培训做到实施科学规范,形式灵活多样,内容有所侧重,指向精准实用。
第三,要建立外语能力国防动员机制。战时情况下,能否迅速征调具有较强外语素质的人员参战,成为军队外语能力能否满足备战打仗需要的一个现实问题。因此,建立外语能力国防动员机制,能够保证外语人才召之即来,来之能用。比如,在现有军队外语专业队伍之外,成立由军队退役人员和地方人员组成的外语预备役队伍,一旦有战事需要,即可成为首批动员对象;还可借鉴美军的跨军种语言备战指数系统,建立我国国防战备动态外语资源库,战时可按需快速实现军内外外语资源调配共享。
第四,要尽早推出外语能力水平测评系统。这一系统可包含针对各军种的分系统,对口统一使用,有利于规范军队外语能力的培养,科学评估检验其现实能力水平并监控其发展状况。系统的研制可以参考国内外较为成熟的行业外语测试评估系统,如我军航空兵飞行员英语能力水平的测试工具,就可借鉴中国民航人员英语能力测试系统(PEPEC)进行研发;我军飞行员英语能力等级的评价标准,也可参考国际民航组织(ICAO)语言熟练程度评定标准进行描述。
陈春华(信息工程大学洛阳校区) 当前,国际安全形势严峻复杂,西方主流媒体从意识形态偏见出发,合谋炒作“中国威胁论”,抹黑中国国家和军队形象。同时,新技术和新媒体不断涌现,国际传播呈现出新的特点。中国军队应积极应对,聚焦语种人才、能力素质和力量运用,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国防语言人才队伍,塑造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和国际安全环境。
从语种人才看,国防语言人才队伍建设应聚焦英语、兼顾其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和主要媒体运营商控制着世界主要传播平台和手段,掌握国际宣传的主动权,也是对华负面报道的源头,而他们使用的语言主要是英语。因此,精通英语的国防语言人才应与国家主流媒体一道,积极宣传与国防和军队相关的政策制度,负责应对涉及军事、安全等方面的国际舆情热点,营造对我方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同时,广大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在国家利益与价值观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西方国家内部也也非“铁板一块”。因此,国防语言人才队伍建设既要考虑英语人才队伍规模和能力不足的“主要矛盾”,也要兼顾周边国家语言及其他世界通用语言的能力建设,助力与这些国家人民的“民心互通”。
从能力素质看,国防语言人才既要拥有必备的语言技能、区域知识与文化能力,也要具备符合时代发展的新媒体素养和数字素养。熟练掌握外语技能,熟悉对象国或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知识,深谙其历史、宗教、文化和社会心理,是国防语言人才“标配”。同时,当前新媒体、社交媒体广泛应用,信息传播方式、传播主体多样多元,传播速度广度呈几何级数增加。国防语言人才应具备新媒体素养和传播素养,及时、迅速、准确地应对与国家安全相关的舆情动态,并通过信息公开、议题设置等方式主动营造有利舆论环境。
从力量运用看,国防语言人才队伍建设要注重3点。第一,军民融合。为了因应传播领域“去中心化”趋势以及“全员、全时、全域”等特点,国防语言人才队伍应与政府相关部门、中央地方媒体以及其他队伍整体联动、协作配合、各有侧重,培塑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第二,平战结合。平时,国防语言人才应宣传我国国防安全政策,讲好我军故事,塑造我军积极形象;在发生重大舆情的“战时”,快速应对,驳斥恶意歪曲、错误观点,澄清事实,展示真相。第三,攻防兼备。国防语言人才要因应“认知作战”这一新型作战样式,明了其中机理,既要做到“将来兵挡、水来土掩”,更要具备主动出击能力,主动影响目标对象对中国和中国军队的认知。
陆丹云(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外语战备指国家(军队)外语能力相对于国家安全和军事战略要求的准备情况。
外语战备是新时代国防战略对我军事战备提出的新要求。外语能力“常备不懈”是军队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军事竞争环境中占领信息制高点、把握话语优先权和获得世界认知、认同的必要条件,是遂行广泛海外任务和合作交流、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军队外语战备面临战略关键语人才储备不足、突发任务保障不力、外语人才语种分布不均、训后能力下滑丢失、外语技能特长与岗位需求不匹配、高水平人才流失等问题,亟须以精准有效的战备机制,确保外语实战能力增容、提质、提效,满足国家安全要求。
精准外语战备有赖于精确的外语战备评估。外语战备评估是制定语言战略规划和行动计划的依据,精确评估可提升战备项目的目标针对性、谋划前瞻性和实操精准性,确保战备决策精准贴近军事战略需求,有效整合全域外语资源并有序高质开展能力建设。美军依托“外语战备指数”网络工具生成动态多元的战备评估报告,为外语战略决策、实战能力建设提供保障,包括以“关键语清单”“战备重要性排序”指导能力建设布局谋划,以“能力动态评估”保障人力资源决策,以“战备分级”“实时预警”揭示战备潜在问题并挖掘原因、生成规避方案,依此调整战备计划、开展应急作训等。
精准外语战备有赖于数字化技术的精确保障。外语战备以动态实时外语能力、任务需求数据为依据,数据搜集应检测汇总全谱外语能力,挖掘语种、人员、岗位、衔职的动态变化,识别、核查、确认各类任务所需语种及技能级别,对比行动需求和能力现状并按照统一流程汇聚共享。战备评估应在汇聚数据和用户需求之间建立多种深度逻辑关系,将具体数据转化为支撑语言战备决策的分析报告、预警信息和规避选项等。基层获取的海量数据呈多元异构特点,动态信息的全域搜集、评估分析的科学合理、用户终端的共享协作、便携设备的有效实操,有赖于数据挖掘、数字算法、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度嵌入和融合使用。
当下大国竞争呈现社交媒体武器化、话语博弈白热化、语言信息植入智能化等趋势,外语在军事斗争中的核心战斗力地位日益凸显。军队外语战备将通过全域深入的数据挖掘、科学高效的数字算法、趋近现实的战备模拟和评估预测以及操作便捷的多项目、多功能、多模态评估工具,为军事行动和长期外语规划提供可靠信息,确保外语战备朝着科学精准方向发展。
张克亮(信息工程大学洛阳校区) 近年来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大国关系日趋紧张,地区冲突持续不断,今年2月爆发的俄乌冲突更是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这场在物理域、信息域、认知域、社会域进行的全时全域综合战争,依稀呈现出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三化”融合的未来战争雏形。信息、智能的核心是语言和语言智能,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站在未来战争新形态、新样式的高度,重新认识语言及语言智能研究的作用和地位。
第一,语言是一种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大数据。语言是人类交际、信息传达、知识表示的最主要、最普遍、最便捷、最有效的工具和媒介,在海量数据中占据着最核心的位置。在这个“数据为王”的时代,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语音识别、机器翻译、文本生成等典型应用,都离不开大规模、高质量语言数据的支持。语言数据、语言知识将与算法和算力一起,成为下一代人工智能的核心要素。
第二,语言智能是人工智能的核心组成部分,语言理解是新一代AI发展必须面对的科学问题,未来AI在许多应用领域的突破依赖于该问题的解决。当前深度学习方法只是在运算智能和感知智能层面(如图像识别、语音识别)取得了突破,在认知智能层面(如阅读理解、智能问答、机器翻译)虽取得了明显进展,但还谈不上突破。其根源在于认知智能涉及人类自然语言理解这一核心问题,尤其是基于语义和语用的理解。
第三,密切跟踪语言智能处理领域前沿发展趋势,强化计算语言学基础理论和语言智能处理共性技术研究,面向国防和军队现实及未来需求,将前沿语言认知计算理论和先进语言智能技术应用于现役装备赋能改造和新一代智能装备研制。重点研究和突破方向包括:多语言信息挖掘与内容分析,目标知识图谱构建与应用,特定场景多语言智能机器翻译,多语言言语识别和翻译,国防话语分析和认知对抗等。
第四,语言智能科学和技术交叉学科专业建设发展和“语言+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是国防和军队事业永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亟须纳入国家和军队层面的国防语言发展战略和人工智能发展与应用总体规划。积极响应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宣言》和《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的要求,依托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大力加强语言数据科学和技术、语言信息处理等文理(工)交叉专业建设,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水平复合型“语技”合一创新人才。
大力加强语言智能处理研究和国防应用,必将有力促进军事智能装备的赋能升级和新质战斗力的生成转化,在深化新军事变革、建设强大国防的新征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刘 明(国防科技大学军政基础教育学院) 军队翻译能力是当下军队国防语言能力建设中的主导能力,而军队翻译能力指标体系又是军队翻译能力建设的重要基础,它决定着军队翻译能力的核心内容、培养方向、发展方向以及运用评价导向。当下,亟须大力推进军队翻译能力指标体系建设。
军队翻译能力指标体系以分级分类的形式,依靠指导语和特征描述语,围绕军队翻译能力总体要求和具体指标,实现科学合理、体系完备、可行可测的表述和定位。具体说来,它定义军队翻译总体能力和构成、能力内涵和级别特征、具体能力导向、核心特征语以及能力应用,为军队军事行动中翻译能力提供建设、培养、保障和评价的指导。
军队翻译能力指标体系的建设要坚持以下原则:(1)切实有效促进军队培养军事翻译人才;(2)促进军队实用高效解决军队翻译实际问题;(3)客观科学测评军队翻译能力;(4)有力保障军队提升翻译能力,适应世界一流军队建设要求。具体说来:(1)总体指标需要围绕军队翻译能力形成体系;(2)各分项指标之间界定清楚、界限分明,无交叉重叠;(3)各指标均可测量、可计算;(4)总体科学引导和促进个体和军队翻译能力的提高与发展。在军队翻译能力建设过程中,能力指标体系主要发挥三重功能:(1)评价功能。通过指标体系反映军队翻译能力建设现状,为能力建设规划和领导机构决策提供依据。(2)监测功能。通过定期采集指标数据,及时灵敏地反映军队翻译能力的变动情况和趋势。(3)考核功能。通过对具体指标设定阶段性、层级性的目标,推进军队翻译能力建设工作展开。
构建军队翻译能力指标体系,当下需要解决好以下问题:(1)设立或指定专门的领导机构推进实施。军事翻译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和使用涉及军地多类机构和部门,需要有明确的领导机构来统筹推进。(2)摸清军队翻译能力的现状和未来需求。着眼军队为维护国家海外利益提供战略支撑和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战略支撑的需求,找准世界一流军队的翻译能力建设目标,精确设定发展目标。(3)紧贴实战运用,促进实战能力提高。战斗力是检验军队翻译能力指标体系构建的唯一标准,指标体系要服务于战斗力生成,在涉外军事任务中接受检验,迭代完善。(4)制定科学管理制度,形成有力保障。破解指标体系构建的机制体制问题,形成科学的评估机制、持续的迭代机制、军地合作科研机制等。
科学高效、保障有力、面向实战的军队翻译能力指标体系,能够为世界一流军队建设强有力的国防语言能力提供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