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运富(郑州大学教授)
世界历史上出现过多种自源古文字,如苏美尔楔形文字、古埃及圣书文字、中国甲骨文等,唯有中国的甲骨文延续发展为今天的汉字。汉字的生命力如此绵长而旺盛,是因为它充满文化内涵,散发智慧之光。
汉字的构造是有理据的,无论是根据客观事物描摹出来的原生形体,还是利用已有形体组合出来的孳生形体,都蕴涵着华夏先民对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的认知,这些认知固化在汉字形体中,就像基因一样会随着汉字的传承而传承,后人通过对古文字形体结构的理据分析,就可以推知古人创制汉字的思维过程及其依存的时代文化。
汉字高度适应汉语,其主要职能是记录汉语形成文献。汉语的语素基本是单音节的,汉字正好与之匹配。汉语复音词的产生大都是原有语素的合成,汉字能记录语素就能记录无限的新词,所以无论汉语怎么演变,汉字都基本稳定。汉字还能弥补汉语的不足,在书面上区别同音词,在时空上超越语音的变化。所以负载着丰富内容的古文字文献后代也能解读,起到“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的文化传承作用,成为中华文明发展的根源。
汉字也有经世致用的社会功能。许慎说仓颉造字后,“百官以乂,万品以察”,可以在王者朝廷“宣教明化”,这就揭示了汉字也是“经艺之本,王政之始”的社会功能。中国历代都有正字法,特别是文献的经典化和科举制,加上石经和字典的规范,汉字堪称带有政治性、法规性的文化符号,具有崇高地位。
可见汉字跟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文明息息相关,不会随意改变,更不会轻易废弃。每当汉字使用出现困难时,人们不是推翻或否定原有系统,而是因势利导,改革改良,使其在基因相承的前提下更加适应时代的需要。如秦代的“书同文”解决的是战国用字混乱问题,采用的方法只是“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汉代的“隶变”动因是提高书写速度,主要通过书写技法来改善:变线条为笔画、变圆转为方折;近现代的汉字简化主要是解决学习繁难问题,也只是通过部分字的笔画减省和字种合并来减轻学习负担,而且简化字80%以上是自身演变的结果,并非突然的全盘改造或替换。汉字这种在继承基础上的优化追求,既是汉字生命力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一种体现。
有文字才有文献,有文献才有文明。古文字不断自我完善,与时俱进。汉字之光永照中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