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德宽(清华大学教授)
古文字之于传承发展中华文明的价值和意义,近10年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认识新高度。古文字研究关系到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新时代切实推进古文字学的发展,要重视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提升古文字学学科建设水平。古文字虽然历史悠久,但以古文字为研究对象的古文字学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按照目前的学科体系划分,古文字学还只是附属于汉语言文字学、历史文献学等二级学科下的学科方向,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古文字学涉及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古文献学等众多人文学科,而且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已被引进古文字学研究领域,古文字学实际上应作为一门新型交叉学科才能体现其学科内涵和特征。目前,古文字学学科的现实与发展需求严重不相适应,急需进行统一规划并突破建设障碍。古文字学学科建设的进展,将直接决定古文字学的未来发展走向,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第二,夯实古文字学人才培养的基础。古文字学门槛高、入门难、出成绩难,是典型的冷门“绝学”。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需要古文字学薪火相传,而育人则是确保古文字有人做、有传承的关键所在。为此,教育部启动实施了古文字学人才培养强基计划,目前,已有10多所高校列入古文字学强基计划本科招生。但是,由于学科建设滞后,师资队伍不足,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各校差异明显,社会和考生对古文字学缺乏足够的认知,实施过程中还面临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适时总结办学经验,准确把握强基计划人才培养的定位,筑牢人才培养之基,是确保古文字学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三,加强古文字学人才队伍建设。古文字学涉及甲骨文、金文、战国秦汉文字等各领域,研究的问题复杂,成果的产出和科研创新难度较大,需要研究者有长期坐冷板凳的精神。但在当前人才评价制度下,这些学科特点使得研究者面临重重困境,不利于吸引和稳定人才队伍。人才队伍建设是发展古文字学的核心问题,需要突破制度束缚,创造友好环境,为凝聚更多优秀人才从事古文字学研究创造必要的政策和条件保障。
第四,重视古文字学研究成果的创造性转化。古文字学者习惯于书斋学问,古文字研究成果历来号称艰涩高深,令人望而生畏。新时代的古文字学者,应该走出书斋,贴近大众,自觉阐释和揭示汉字的文化内涵,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作为自身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创造性地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治国理政和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同时,古文字学成果的创造性转化,必将改善古文字学发展的社会环境,更好地促进古文字学科在新时代的发展进步。
2020年,中宣部、教育部和国家语委等八部门启动实施“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立足于出成果、出人才、可持续,确立了总体建设目标和五大建设计划,安排了11项重点建设任务。随着古文字工程的全面展开,我们相信,新时代的古文字学必将开创其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