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的新定义:从“数”的关联,到“形”的变构
——2022年南通市中考新定义压轴题的命制与再思考*

2023-01-24 05:49
中学数学杂志 2022年12期
关键词:命制图象命题

徐 强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中小学教师研修中心 226100)

2022年南通市中考数学试卷在保留南通市历年中考数学命题“立足基础,注重能力,注重对数学的本质和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的考查”等特色的同时,又按照教育部、江苏省的评估报告提出的意见和近期颁发的教改、课改文件的新要求进行了优化,降低绝对难度,提高相对难度,创新相应核心知识的考查方式,充分体现“两考合一”的功能,严格落实“双减”要求,对初中数学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现将该卷中一道“一点”的代数新定义压轴题的命制过程与反思拓展整理成文,与同行分享.

1 命制过程

1.1 立足“原则”,确定方向

按照“在传承中求创新,在稳定中求发展”的压轴题命题原则,继续构建“一点”的代数新定义压轴题,形成一道对函数单元整体考查、适度兼顾几何知识的函数综合题,但适当降低“概念理解”等绝对难度,难度系数为0.35~0.45.

(1)考查的内容领域与试题背景

全卷最后一题的内容领域为综合与实践,试题背景为“一点”新定义的数学情境,其情境表述方向为“函数图象上点的特征”的描述.

(2)考查的主干知识与能力维度

考查的主干知识为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能力维度为理解概念、问题解决.

(3)考查的思想方法与核心素养

着重考查分类讨论思想、方程与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突出考查数学抽象、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

1.2 研透“传承”,分析迁移

(1)分析特点

命题组从2019年、2021年南通市中考第26题代数新定义出发,分析其定义的特点.

(2019年南通中考第26题)定义:若实数x,y满足x2=2y+t,y2=2x+t,且x≠y,则称点M(x,y)为“线点”.例如,点(0,-2)和(-2,0)是“线点”.

已知:在直角坐标系xOy中,点P(m,n).

(1)P1(3,1)和P2(-3,1)两点中,点是“线点”;

(2)若点P是“线点”,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mn,并求t的取值范围;

(3)若点Q(n,m)是“线点”,直线PQ分别交x轴、y轴于点A,B,当|∠POQ-∠AOB|=30°时,直接写出t的值.

试题解读 这道“一点”的代数新定义题聚焦一点中横、纵坐标“数”的关联,强化了代数推理变形的水平,从命题的角度来说是一种创新,从“新定义”的提出到“问题的设置”的命制过程凝聚了命题组全体成员的集体智慧,清晰呈现了“阅读—理解—转化”的模式,充分体现了“式”中思法、“图”中求道的味道,是一道很好的考查“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创新试题[1].

(1)分别判断函数y=x+2,y=x2-x的图象上是否存在“等值点”?如果存在,求出“等值点”的坐标;如果不存在,说明理由.

(3)若函数y=x2-2(x≥m)的图象记为W1,将其沿直线x=m翻折后的图象记为W2.当W1,W2两部分组成的图象上恰有2个“等值点”时,直接写出m的取值范围.

试题解读 这道“一点”的代数新定义题仍体现一点中横、纵坐标“数”的关联,一方面尽管弱化了关系,使横、纵坐标间的“数”的关联更为简洁,但整合考查了三大函数图象及性质,从命题的角度来说又是一种创新;另一方面尽管新定义的表述很容易理解,并不在概念的理解上“为难”学生,但问题设置有着很好的区分选拔功能,同时也承载着明确的教学导向,如最后一问借助数形结合分析抛物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需要精确画图、临界分析,解题教学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全面分析出新函数图象上“等值点”的个数.

基于以上“传承”的思考,命题组对定义内容与方式进行了归纳,不难发现:两年的侧重点尽管有所差异,但均是“定义一个点的横、纵坐标数量关系”,即“数”的关联.

(2)迁移构思

基于命题方向的要求,今年仍保持从“函数图象上点的特征”描述定义,为此,命题组从函数图象上点的“数”的关联出发,构思定义:函数图象上的点到横轴的距离等于1;函数图象上的点到横轴的距离不大于1;函数图象上的点到两坐标轴的距离同时等于1;函数图象上的点到两坐标轴的距离同时不大于1;……

(3)形成初稿

(ii)若一次函数y=mx-3m+2的图象上存在唯一一个“近轴点”,求m的值.

(iii)若二次函数y=-(x-n)2+3n2-6n+2的图象上存在“近轴点”,结合图象求n的取值范围.

分析 第1稿是在“传承”中顺势而为,保留了2021年的定义方式,聚焦“定义”改变了设问方式.有利于考查学生对“新定义”的概念、性质、关系、规律的理解、表达与应用,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避免死记硬背、机械刷题[2].并列式三小问,难度递增,以结构化数学知识函数(反比例、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主题为载体,分别考查了抽象能力、推理能力、运算能力、几何直观和空间观念等,总体符合命题方向.

1.3 寻求“创新”,变构试题

“一点”的新定义创新点在哪儿?

(1)从“数”的关联,到“形”的变构

在对第一稿的打磨中发现定义中的“近轴点”所属区域相对固定,即在以原点为中心,边长为1,且边平行于坐标轴的正方形的区域内.学生只需找出函数与正方形的位置即可顺利求解.作为全卷最后一题的压轴题,应承载着区分选拔功能.显然,本题的难度不足以承载选拔功能,起不到把关作用,不能让优秀学生脱颖而出.

新定义中关键的是“正方形”,“形”的变构的方向一是改变“形”的形状,即改变“到两坐标轴的距离”的大小,如函数的图象上的一点到横轴的距离不大于1,同时该点到纵轴的距离不大于2,此时“形”变为“矩形”;“形”的变构的方向二是改变“形”的大小,即改变数值“1”的大小,如“1”可以变为“2”“3”“4”……

基于以上思考,命题组在初稿的基础上,把“到两坐标轴的距离同时小于或等于1”变成“到两坐标轴的距离都不大于n”,让正方形的边长从定量到变量,增加试题区分度和难度.第2稿如下:

分析 此稿在初稿的基础上,内涵更为丰富,但发现此时命名为“近轴点”不太合适,基于形的变化特点,于是将之改名为“n阶方点”.试题第3稿如下:

分析 定稿语言更为简洁,“n阶方点”与举例更具启发性,很好地渗透了特殊与一般的关系,也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2)从“形”的变化,到再构试题“问题”

以上定义中关键的是“正方形区域的大小”随n(n≥0)大小的变化而变化,基于此变化,命题组再构求解的“问题”,第(1)问通过“1阶方点”考查反比例函数;第(2)问通过“2阶方点”考查一次函数;第(3)问通过“n阶方点”考查二次函数,结果如下:

(2)若关于x的一次函数y=ax-3a+1图象的“2阶方点”有且只有一个,求a的值;

(3)若关于x的二次函数y=-(x-n)2- 2n+1图象的“n阶方点”一定存在,请直接写出n的取值范围.

2 反思拓展

2.1 导向:教学无需大量机械训练

作为全卷最后一题(也称压轴题),仍聚焦新定义的理解与问题解决,仍以三大函数图象及性质的内容考查为主,适当兼顾几何知识,不仅很好地传承了南通市“新定义”的命题风格,又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较好的创新.这种“顺势而为”的命题方法,对落实“双减”要求有着较好的教学导向,不给通过大量机械训练或参加校外培训的考生提供任何答题的便利,学生只要在课内学好学足即可.更多需要教师重视日常的解题教学,要“以题理法”,强化“新定义”的思维方式,从“数”的关联,到“形”的变构,“以不变应万变”.如本题定义理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特殊的“数”联想特殊的“形”,从特殊的“形”联想特殊的“数”,从而数形结合,从特殊到一般理清“定义”的本质;问题解决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画图,借助数形结合分析函数图象与正方形区域的位置关系,带领学生在变化中寻求不变,临界分析出函数图象上“n阶方点”的个数及存在的条件.

2.2 破解:教学要从一题到一类

函数图象上“一点”的新定义是有规律可循的,笔者以为教学时适度渗透“如何构想的方法”,不断强化多题归一、举一反三,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这样才能使学生从“机械操作”走向“理性思维”,从而有效突破“一遇陌生问题就一筹莫展”的软肋.“一点”的新定义,基本类型有:

类型1 若一个函数图象上存在横、纵坐标的比等于n(n≥0)的点,则称该点为这个函数图象的“n倍点”(如2021南通市中考第26题,即n=1).

类型2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若一个函数图象上的点P(x,y)满足x=ky+m,y=kx+m,且k≠0,x≠y,则称点P为这个函数图象的“线点”(如2019南通中考第26题).

(1)下列三个函数中,图象的“1段点”存在的有.(填序号)

(2)若关于x的一次函数y=mx+3m+3图象的“2段点”有且只有一个,求m的值.

(3)若关于x的二次函数y=-(x-a+1)2-2a+2图象的“a段点”一定存在,请直接写出a的取值范围.

显然,函数图象上“一点”的新定义尽管类型有所不同,但其命题的手法一般都是构建横、纵坐标之间的关系,“形”的变构是关键,如点M(x,y)—定义x,y之间的数量关系—定“形”.其考查的核心知识为数式变形,函数与方程及特殊的三角形、四边形的性质.其注重考查的核心素养是代数推理素养——先思后变,运算推理,把握规律,关注数学知识的联系与转化,考查函数眼光;几何直观素养——先画后算,数形结合,生成方法,关注学生思维的层次与迁移,考查建模能力[1].

2.3 拓展:再构可从“静态”到“动态”

“一点”新定义的再构可以从“静态”一个点横、纵坐标存在关联定义,走向“动态”关于一点的变换的定义.

拓展1: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若一个函数图象上的点P(x,y)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得点Q恰好也落在该函数图象上,则称点P(x,y)为该函数图象的“内旋点”.

(1)下列函数中,存在“自对映点”的函数是.(填写序号)

(2)函数y=2x2+3x-6的图象上是否存在“自对映点”,若存在,求“自对映点”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变式1 将上题横线处改为“关于(1,1)对称的点”;

变式2 将上题横线处改为“关于y=x对称的点”.

通过“拓展”可见,命题并不神秘,关键还是要在研究中抓住变中不变的构题要素,如拓展的本质是“函数图象上关于原点对称、关于(1,1)对称、关于y=x对称的两个点”,基于此可以归于一类“函数图象上关于某某对称的两个点”,如此,对试题命制角度的再思考,在重构中呈现“结构化”思维,在迁移运用中让学生不断增进思维的灵活性,教学也就从简单的“模仿”走向了本质的“思考”,必将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效益.

3 结束语

“双减”政策下用好试题资源,解读试题“来路、思路与去路”的命制过程,研究试题命制的“有章有法”“有形有路”是“减负增效”的路径之一,也是提高作业质效管理的需要.这不仅可以加速提升教师解题、研题、命题、教题的水平与能力,优化解题教学,而且可以大大增强日常教学教考衔接度,提高选题的精准性、作业的针对性,助推教学达成的效果.

猜你喜欢
命制图象命题
函数y=Asin(ωx+ϕ)的图象
例谈不等式题的命制方法
从图象中挖掘知识的联结点
高中历史试题命制中需把握的相关要素
“有图有真相”——谈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
一次函数图象的平移变换
由命制唐朝使职选择题引发的思考
对一道中考题的命制与解析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