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背景下中学体育发展思路研究

2023-01-24 21:17丁玲玲天津市南开敬业中北中学
灌篮 2022年16期
关键词:体教文化课体育训练

丁玲玲 天津市南开敬业中北中学

国家体育总局与教育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加强我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坚持“健康第一”的思想理念,推动青少年体育锻炼与文化学习协调发展,通过有效的体育教育让学生在锻炼中享受到运动的乐趣,达到锤炼意志、健全人格、增强体质的目的。近些年来,中学体育教育教学虽然在不断改革、创新,但效果并不乐观,没有充分发挥出体育的“育体育人”的价值和作用,需要进一步发展,故本文针对体教融合背景下中学体育发展思路进行探讨。

一、“体教融合”的内涵

“体教融合”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三位一体”教育理念,分别是运动技能掌握、健康促进、健全人格培养这三点。自“体教融合”理念提出后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教育领域认为这一思想理念是改变现如今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通过融合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思想构建全新的体育健康发展路径。在中学体育中渗透“体教融合”理念,实质上就是处理好文化教育与体育训练之间的关系,要让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同时利用体育训练缓解压力,从而获得全面发展。

二、基于“体教融合”发展中学体育的重要意义

(一)解决中学生运动不足的问题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中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他们生理与心理快速成长,是增强体质、塑造人格的关键阶段。尤其是体质方面,青春期的他们正在长身高、蓄积能量,要有足够的锻炼。然而,这个阶段的他们面临中考、高考,背负着繁重的学业,不论是体育课还是体育活动,几乎都处于一个看起来重要但是“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换言之,虽然大多数中学生知道体育锻炼对自己的健康与成长十分重要,但是为了做题、考高分等,他们不得不牺牲这些运动时间,所以中学生的运动量普遍不足,这也是肥胖率和近视率越来越高、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不断下降的原因。而渗透“体教融合”理念可以提升体育的地位,引导学生协调好文化课学习与体育锻炼之间的关系,从而充分发挥好体育教学、体育活动增强体质的作用,有效解决学生运动不足的问题[1]。

(二)有助于培养中学生的美好品德

体育核心素养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品格,如团结互助、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等,而新课标中也指出体育课程要围绕核心素养去确定目标。然而,在传统的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师专注于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实际上,中学生正处于品德形成、人格塑造的重要时期,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没有完全成熟。在人际关系缺失、学业压力紧张的情形下,很容易出现焦虑、抵触甚至厌学等心理,甚至出现行为失控的问题。基于“体教融合”发展中学体育,教师要兼顾体育训练、文化教学以及品德培养,以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为导向[2]。这意味着,学生的品德培养会得到教师的重视,所以体教融合有助于培养中学生的美好品德。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与运动专长

虽然中学生已经学了几年甚至十几年的体育课,但是大多数学生上体育课或者参加体育活动都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所以没有掌握一项完整的体育技能。而“体教融合”理念的提出赋予了中学体育新的内涵,要求学校将体育锻炼真正提上日程并在实际生活中有效落实,如开展走班制选项教学模式,满足学生个性化运动需求,有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运动习惯,而且有助于培养中学生运动专长。

三、体教融合背景下中学体育发展思路

(一)处理好体育锻炼与文化学习之间的关系

基于“体教融合”视角发展中学体育,可以为我国选拔、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提供助力,而且能够促进中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增强其身体素质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体育专长。为了保证体教融合的效果,教师必须处理好学生体育锻炼与文化学习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业余训练与文化课学习之间的关系,避免学生因为学习文化而一味地牺牲体育运动时间,也避免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或训练而导致专业课学习受到影响[3]。因此,教师需要平衡好文化教育、体育训练之间的关系,确保中学体育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例如,体育教师可以与任课教师、班主任之间加强沟通,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兴趣爱好等情况深入交流,全面了解每一位中学生的思想情况、学习情况,在这个基础上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现如今,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已经得到广泛运用,教师可以利用它建立专门的档案,实时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平衡好他们文化课学习、身体素质各方面的关系。具体来说,教师要在教学中给学生客观地分析实文化课学习与体育锻炼的作用、不足,比如体育锻炼可以让学生有一个强健的身体,还能帮助学生释放很多负面的情绪,从而以轻松、积极、乐观的状态投入学习,文化课学习也会事半功倍。同样,学习文化课也十分重要,这可以提升学习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有更强的问题解决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通过对学生的科学引导改变他们的“文化课学习重要而体育锻炼不重要”的错误思想,让学生从思想上同时重视文化课学习与体育锻炼。在这个基础上,与科任教师、班主任协调好训练时间,尤其是“双减”政策实施以后,学生有了丰富的课外活动时间,教师之间可以协商合作,充分利用这些时间协调文化课教育与体育训练,让学生劳逸结合,既有足够的时间投身于文化课的学习活动,又有饱满的热情参加体育训练尤其是业余训练活动,避免文化课教育与体育训练之间产生冲突、矛盾等问题。

(二)立足学生本位采取有效的体育训练方式

在传统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师采取的训练方式比较单一,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体教融合”理念的提出要求教师改变传统训练方式,有机整合体育与教育,通过有效的体育训练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树立自信,磨练学生意志,培养其身体素养与实践能力。因此新形势下,不论是课上体育教育还是业余体育训练,教师都要以学生为本位采取有效的训练方式,如比赛训练方式、游戏训练方式、重复性训练方式、分解与组合训练方式等,以此调动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4]。以中学生深受喜爱的篮球训练为例,教师可以采取上述训练方式,从而达到体教融合目的。

其一,运用比赛训练法。具体来说,教师按照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他们分组,然后组织篮球比赛,而自己化身为球场上的裁判,准确记录每组学生比赛的成绩,及时判定违规情况并加以处罚。这样的训练方式让学生充分体验到篮球运动的乐趣,感受到在篮球运动中释放情绪的轻松与愉悦,而且清楚、有效地掌握篮球比赛制度与规则,认识到自己在篮球运动中的不足之处,尤其在运动技术技能方面的问题,从而主动、自觉地学习动作技能与技术等。更重要的是,通过篮球比赛,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集体荣誉感有所增强,自我约束能力、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也有所增强。

其二,运用游戏训练法。游戏活动深受中学生的喜爱,教师可以将游戏活动与体育训练结合起来,这可以提升体育训练的趣味性,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例如,教师可以组织中学生开展跨栏篮球游戏、传球游戏、运球游戏等,以此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中学生有较强的好胜心,而游戏具有趣味性、竞技性等特征,在好胜心以及愉悦情绪的驱动下,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会竭尽全力,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挑战也会迎难而上,积极克服,胜不骄,败不馁。这样的训练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体育潜能,还能培养学生坚持不懈、永不言弃等精神品质以及正确看待成败的乐观生活态度,从而达到体教融合的目的[5]。

其三,运用重复性训练法。顾名思义,组织学生重复性训练,通过反复的训练使其熟练地掌握动作,具备体育专长。具体来说,教师可以根据篮球带球技术动作、传球技术动作、投篮技术动作等要求反复地开展训练活动,根据学生在训练中的表现及时发现他们在运动方面的技能问题,从而给予专项辅助,帮助学生有效改进动作方法与技术,从而有效理解和掌握各类技术动作要领。反复性的训练虽然比较枯燥,但是能够起到技术动作与要领的巩固作用,显著提升学生篮球技能水平,还能培养他们坚韧不拔的毅力。在重复性训练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分为持续类型重复训练、单一类型重复训练、间歇型重复训练等,及时发现学生篮球技术动作问题并加以调整,使学生熟练掌握要领[6]。

其四,运用分解与组合训练法。根据篮球运动的特点有机整合战略战术与技术动作,先引导学生训练篮球单个动作,为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需要进行团队性的配合,然后循序渐进增加训练强度。在学生理解并掌握篮球单一技术动作后,教师再组合各个技术动作,使学生连贯性地参与篮球运动,这可以显著提升投篮技术动作、传球技术动作、带球技术动作等练习效果。通过组合训练与单一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引导学生熟练掌握每个动作技巧与技能,降低学习难度,还能预防恐慌情绪的出现,促进整体训练效果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依据体教融合需求合理设置体育训练内容

基于“体教融合”发展中学体育,教师应重点完善、优化体育训练内容,保证体育训练内容的合理性、科学性等,以此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并培养其良好的思想品质,有效落实体教融合目的[7]。例如,在中学体育田径训练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动作技术,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反应速度、灵敏度、耐力、力量等素养,合理设置训练内容。如针对学生反应速度的训练设置合理的内容。在田径运动中,学生的反应速度尤为重要,这直接影响最终的运动效果。因此,教师则运用运动感觉法训练学生的反应速度,要求他们依据信号发射情况用最快速度做出反应,记录反应时间,再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自身所用的反应时间与教师的测试时间,以此增强学生对时间的感知能力与体验感,在学生准确判断时间之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田径练习活动。这样的训练内容可以提升学生在田径运动中的反应速度,帮助他们有效掌握田径起跑动作要领,还可以增强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性,培养他们不断突破的精神品质。除了反应速度以外,着重训练力量素质、耐力素质等,比如在无氧耐力训练中,组织学生进行短距离间歇性练习或者长距离间歇性练习等,在提升学生有氧耐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良好的品质。又如,在中学体育训练中引入传统体育项目,尤其是一些民族体育项目如五禽戏、太极拳,还有一些趣味性的民间体育项目如踩高跷、踢毽子等,一方面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使体育训练充满生机与活力,另一方面增强体育教学的文化底蕴,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形成良好的品德,以此增强其文化自信,有效落实身体素质增强、健全人格塑造的体教融合目标。

四、结论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承载着智育、体育、德育的体育课程教学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虽然体育教学在改革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就,但就目前情况来看“体”“教”分离的现象仍然较严重。新形势下,学校以及体育教师应深入分析“体教融合”的内涵与特征,挖掘其价值,立足于实际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发挥中学体育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作用,促使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有效提升中学体育教学水平以及体育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体教文化课体育训练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中国体教融合推进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
体育训练教学中的平衡发展
中职文化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体育舞蹈中等专业院校学生文化课兴趣程度调查与对策研究
体育训练中的兴趣与培养
智能终端在体育训练过程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艺考生如何“逆袭”
紧贴实战落实《大纲》要求推进航空体育训练创新发展
体育运动学校如何落实体教结合办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