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背景下高校“互联网+”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构建

2023-01-24 21:17宋昕烨吉林工商学院
灌篮 2022年16期
关键词:俱乐部互联网+体育

宋昕烨 吉林工商学院

近年来,体育俱乐部这一创新型的教育模式在各大高校得到广泛推行,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主,兼顾学生课内与课外活动多样化,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教学模式。伴随着网络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开创了高校体育教学的新模式。《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指出促进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发展就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也明确提出,信息化、网络化交织并进,为体育各领域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技术新引擎,互联网与体育产业的融合更是成为一种全新的趋势。本文以转型背景下高校“互联网+”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构建为立足点,探讨在“互联网+”发展初期学校课外体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构建高校体育俱乐部教育模式,加强高校体育课锻炼管理,从理论上为课外体育活动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谋求发展之路。

一、研究方法

通过对长春光华学院、吉林工商学院、吉林建筑大学进行走访研究。先后设计调查问卷,发放教师问卷48份,学生问卷367份。其中,问卷效度检验为100%;对于问卷信度,采取小样本再测法,从总样本中随机抽取50名学生以及6名教师进行二次问卷测试,30天之后再进行测试,根据两次测试的系数P<0.01,共发放问卷415份、回收410份,回收率为98.7%,405份有效问卷,有效率97.5%。

二、研究结果

(一)互联网在体育俱乐部教学中的运用现状

1.体育俱乐部基本情况

通过调查,吉林工商学院的俱乐部在籍学生一共166人,有20个指导教师,其中硕士6人学士14人。长春光华学院俱乐部在籍学生1361人,教师13人,其中硕士8人学士5人。吉林建筑大学在籍人数1440人,有指导教师15人,其中硕士10人学士5人。三个被调查的高校俱乐部项目有篮球、乒乓球、跳绳、排球、田径、跆拳道、棒垒球、武术、轮滑、足球、滑雪、羽毛球、健美操。其中三个高校每学期的指导学时均在30以上,吉林建筑大学指导学时达到了50以上。证明三个学校的俱乐部具有一定的构建基础,基本具备了体育俱乐部的基础条件。

2.“互联网+”形式的教学基本现状

通过调查三个学校都已经使用了互联网手段,其中使用功能主要为直播、视频、管理。直播主要针对集体授课,视频主要针对教学辅助,管理主要针对日常教学纪律管理。使用的软件为QQ、云班课、小步点,有教学软件和训练软件两种功能。吉林工商学院和光华学院专门设置了指导教师,吉林工商学院和吉林建筑大学为考勤型俱乐部,光华学院为自由型俱乐部。三个学校都没有网络教学的建设手段和软件辅助。从调查中发现吉林工商学院的俱乐部广泛度不够,基本是一种学校运动队的训练模式,光华学院的俱乐部管理模式比较松散,吉林建筑大学互联网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比较混乱,没有比较统一有效的方法模式。

3.“互联网+”教学运用于学习运用现状

在调查中发现教师为了满足教学需要,会利用网络图片、视频进行辅助教学,这两种形式也是教师最常见的互联网使用形式。三个学校的教师有50%、46.5%、47.1%在体育俱乐部的教学中使用过互联网进行辅助教学。教师的管理模式也相应利用了互联网但是利用效率不高,只有吉林工商学院一部分教师采用手机软件签到,其他两所学校基本是现场签到。评价方式三个学校均采用线下评价,线上评价均为0%。在调查中三个学校分别有77.3%、80.2%、61.1%的学生手机里有运动软件,同时有52.0%、52.3%、52.0%的学生会使用软件进行运动,对运动软件的锻炼价值也相对比较认可。课余体育活动是大学生体育运动的主要方面,时间、地点、人员灵活是课余体育活动的特点。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利用网络邀约进行体育运动比赛,还通过手机软件寻找适合运动的场地,克服了一些不确定因素。

(二)“互联网+”体育俱乐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理念循规蹈矩,职责不清,主体不明

由于管理设置缺乏合理性,体育俱乐部的学校管理部门职责不清晰,职责部门之间传递信息相对滞后,在调查中学校管理者普遍认为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教师的额外工作,所以在体育活动中申请场地、器材支持等方面学生找不到相关负责人,导致体育活动开展不佳。学校管理中职责定位不清晰、主体关系不明确,调查中很多学校职能部门不知道体育俱乐部的存在,主体关系不清晰的主要原因是管理者思想不重视、管理理念陈旧。

2.“互联网+” 的理念认识不够

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在观念上对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体育俱乐部活动相融合的必要性认识不够。同时缺乏准确的认知,认为“互联网+”就是简单的新媒体。虽然有意愿使用“互联网+”推动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活动发展创新,但是由于传统思想与体育教学大环境的原因,不愿做出改变,体育俱乐部的活动依旧保持传统的模式。

3.“互联网+”辅助教学作用不强

调查中体育俱乐部的职责明确到体育教师,在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进行签到一系列的教学辅助活动,最终形成结果性评价,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有所忽视,传统的记录方式很难将学生过程性的数据进行保存,过程中的不足和问题也不能进行反馈和分析,缺乏有效数据支撑对学生活动方案不能做出有效指导。信息化平台建设滞后,有的学校监管不足,有的学校利用手机软件、刷卡模式的运动后的数据,对于数据的分析学校体育教师能够全面理解“互联网+”思维的人才几乎没有,数据分析能力偏低缺乏深度与广度。

4.学习模式和评价模式与互联网脱钩

在调查中体育俱乐部的学习形式和评价方法与互联网脱钩基本采用的是传统的方式进行,存在体育俱乐部的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手段不新颖等问题。学习形式一般采用面授的讲解示范,学生通过教师的教授进行知识获取,获取知识的渠道相对单一。评价方式也是进行传的考核制,缺乏对学生过程性的评价,同时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体育部还没有相应的设置。

5.教学支持构建缺乏

教学支撑在网络资源、教学环境、师资队伍、网络教材四个方面比较缺乏。网络资源极度缺乏是体育俱乐部“互联网+”模式发展的主要问题,各学校还没有针对体育俱乐部的教学软件的资源。教学环境资源与师资是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基础,在调查中发现教学环境和教师互联网专业知识都有待提高,网络教材各学校基本处于空白。

(三)“互联网 +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构建

1.总体模式构建思路

“互联网+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构建需要在教育模式、学习模式、评价模式三个维度设计布局,明确“互联网+”环境对传统体育俱乐部的创新性改造,通过教学良性互动,实现教学相长,建立学生动态健康数据库,完善模式构建的支撑体系,实现互联网+与体育俱乐部的融合创新、集优发展。在传统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的沟通时间有限、互动形式单一、学习方法陈旧,将互联网引入体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体育教学的弊端和不足,互联网与传统体育授课相融合,实现了1+1大于2的教育效果。

2.学习模式构建

互联网线下学习模式是指教师在传统体育课教学基础上,利用互联网对学生每天、每周的体育锻炼布置作业并提出锻炼要求。由于传统的体育俱乐部教学每周固定次数,课时较少,无法实现每天进行体育锻炼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会倾向于传授身体锻炼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充足的理论知识提升学生课余时间锻炼的科学性、安全性。

互联网线上学习模式是指在上课期间,学生如有知识遗漏或产生疑问而未能及时请教教师,则可以通过与教师线上沟通交流、独立学习线上教学视频等方式自主学习、答疑解惑。互联网环境下,教师结合学习内容、学生特点为不同学生设立独立账号,布置每个周期的锻炼任务,学生填写每个周期的完成进度表,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师生间随时沟通、答疑释惑。

3.评价模式构建

师生间的教学互评是总结教学问题、提升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方法的重要渠道通路。评价方式越多元,评价形式越丰富,越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课程评价,完善体育课程评价机制。“互联网+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包含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两方面内容。

4.学生动态健康数据库构建

青年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未来国民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不同时期学生体质水平会呈现出不同的变化值,因此动态掌握青年学生体质健康至关重要。由于学生群体数量大、流动性强,因此,单一依靠学校监测学生体质健康难以得到准确数据。随着互联网在体育教学上的应用,凭借互联网沟通的便捷性和海量数据的存储功能,就可以以学生个体为单位,对学生从小学到大学不同阶段的身体健康数据进行汇总梳理,随时掌握学生完整的身体健康动态数据,形成学生动态健康数据库。

5.教学管理模式构建

“互联网+”体育俱乐部教学管理模式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充分满足学生运动需求,提高身体素质,促进心理健康,养成终身锻炼习惯原则。教学管理,学生自主管理,“互联网+”系统平台的监督管理都是围绕这一原则。第二,管理部门统筹管理体育课内外一体化发展,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为体育俱乐部提供制度保障与活动环境,第三,以学生为俱乐部主体,既是参与者又是管理者,在体育俱乐部成立学生管理组织,实行科学的自主化管理。第四,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监督学生活动参与情况,结合“互联网+”思路采用技术平台对俱乐部活动实行监督,全面覆盖化实行管理活动,增强俱乐部内部互动,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四)“互联网+”体育俱乐部教学支撑体系构建

1.网络资源支撑

“互联网+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对网络资源要求较高,不仅要求学校有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更需要一批网络专家开发满足教师、学生双重需要的教学软件,从而真正的运用互联网技术赋能传统体育教学,规避传统体育教学中的问题,因此,网络资源支撑是整个教学模式设计的核心与关键。

2.教学环境支撑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学校已然成为信息化校园,网络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要实现互联网+和体育俱乐部的完美融合,尤其需要有力的教学环境做支撑。教学环境包括软件和硬件两个层面。软件层面,要强化学生网络引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使用网络完成各项学习任务,为学生培训新教学模式的线上操作细则;硬件层面,要完善体育俱乐部场所设施,加强投资建设,合理规划体育场馆,保证场馆设施满足课堂教学和学生健身需要。

3.师资队伍支撑

“互联网+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体育教师只要掌握专业知识、具备专业水平就能满足课堂教学需要,新模式下的体育教师除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外,更需要熟练操作计算机网络,不断提升网络教学水平,同时,教学时间由固定课时扩展到了随时线上交流沟通,对教师的教学时间、教学责任要求较高,教师一方面要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方法,另一方面更要提升责任心,热爱本职岗位,真正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4.网络教材支撑

“互联网+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对教材也提出了新要求,传统的体育教学教师大多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设计开展教学活动,教材的使用率、适用性较低,而新模式下的教学方式,不仅需要满足课上教学的需要,更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线上运动资源、运动教学案例,这就需要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材,专业教材需要包含更多的易操作的自学专业知识、科普知识,包含丰富的网络案例、网络教程,以满足线上线下双向教学的需要。

三、结论与建议

“互联网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实现了互联网资源和传统体育俱乐部教学的有机融通、优势互补,利用互联网高效、便捷的沟通方式和独特体验,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从管理模式、教学支撑、学习模式、评价模式、健康数据库建设五个方面面展开设计,切实满足新时代学生健康成长需要,突破传统体育教学困境,为新时代的体育教学赋予了全新动能和崭新内涵。

建议加强体育硬件设施的建设,促进高校体育文化发展;加强校园网络平台建设,营造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提升教师素质,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打造具有特色的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实施课内课外一体化,规范教学管理,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满足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教师和上课时间的需求,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养成,推动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俱乐部互联网+体育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我们的“体育梦”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