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国江,尹建慧
(1.合肥学院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处,合肥 230000;2.安徽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合肥 230039)
开展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接轨国际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必不可少的一步。2014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初次提出“探求发展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1],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2],“十四五”时期,国家对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更是撬动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3]。然而,就目前来看,由于职业本科是一个新生事物,众学者研究的关注点还在概念之争、职业本科和应用型本科的区别等,对于如何推进职业本科高质量发展的讨论较少。因此,无论是从职业本科对于经济社会贡献度,还是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来看,促进职业本科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新课题。
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2种具有平等地位的教育类型。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重要构成部分,具备专科、本科、研究生3个层次。发展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是使职业教育具备类型属性的关键一步。《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高标准建设职业本科学校和专业”[2]。笔者认为高标准建设职业本科院校最根本的是找好定位,精准定位是其良好发展的基石。《意见》指出,“保持职业教育办学方向不变、特色发展不变”,增强职业本科服务贡献的能力,彰显职业本科不同于其他教育类型的特点与亮点。首先,职业本科学校要始终坚持为推动地方以及周边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优质职业人才为目的,推动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布局,[4]结合地方经济和地方专业特色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化解以脑力为主的新兴产业人才供给不足的尴尬局面;其次,职业本科学校要坚持为企业和劳动力市场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最后,职业本科院校要坚持为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帮助,使毕业生在以信息化和智能化为标志的新一轮的产业革命中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
人才培养定位决定着教育层次的高度[5]。2021年教育部印发《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6],对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管理进一步明确和完善,对更高水平人才培养目标作出要求,但是对于培养目标没有明确操作性的解读。对此,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伍红军[7]认为职业本科教育的面向定位是市场高端制造产业,培养具备新兴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型技术研发人才。王兴[8]认为职业本科教育在重点培养技术应用能力的基础上,关注学生职业能力的综合性、通用性、层次性和终生性。徐国庆等[9]认为职业本科教育应着重培养技术型人才。可见职业本科教育有着高标准、创新性、综合性的职业人才培养特征。《办法》同样明确了职业本科教育培养的是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但是在实践层面,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标准是什么,对于该问题学界并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统一的认知,有学者认为,职业本科以“技术型人才”培养为主,同时包括高端产业对理论知识要求高的“技能型人才”[10],同时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职业本科教育要培养“技术工程师”[11]。
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在根本上决定着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类型的人才有着各自的培养目标,职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与普通本科教育有着很大的区别。普通本科教育培养的是理论性研究人才,即能发现、研究自然界中客观规律的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育者更加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巩固,从而缺乏实践操作性教学。而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拥有创造性思维,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工作中的挑战性问题进行创造性地分析与解决的高级技术技能型“新工匠”,为社会经济的进步作出实际贡献。由于职业本科教育具有高起点和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定位,使之显著区别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职业本科教育“高”定位并不等于在等级方面高于专科职业教育,也并不是专科职业教育在学制上延长一年的“加长版”。
笔者认为职业本科教育的高培养目标主要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在理论知识上,职业本科教育的要求远高于专科职业教育,面对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带来的复杂技术难题,需要学生深度掌握大量理论知识。二是在职业能力上,职业本科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创新创造意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以使自身具有就业高竞争力。三是在技术技能方面,职业本科教育对学生有着高技术高技能的要求,在面对复杂情景时能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应用与迁移,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类课程的比重大大增加,学生不仅要理解“是什么”,还要明了“为什么”,更要知道“怎么做”。而专科职业教育是面向固定或特定的职业岗位的,对该层次教育下的学生的要求是对于所从事职业具备更高的熟练度和更强的操作度。
1.3.1 服务城市经济
从14世纪开始,大学与城市的联系日益密切。文艺复兴和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得城市内经济呈现出飞跃式增长,大学的发展得到了物质保障。同时大学的消费为城市带来了高的经济回报,培育出的知识分子也极大满足了城市发展对于各行业人才的亟需。我国大学与城市的关系是随着民族的命运、城市的发展后天形成的[12],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紧紧地联系在一起[13]。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我国,大学和城市皆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关系。城市满足大学一切办学所需条件,大学的智力和技术支持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成为一座城市良好发展态势的“加油站”。
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职业培训、产教融合过程中更是以区域经济发展为根本,成为地方城市发展的主力军[14]。为此发展职业本科教育不仅能与已有的职业院校形成差异互补的发展态势[3],更能与当地企业深化校企合作模式、丰富校企合作形式,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坚持职业本科教育服务城市经济,一方面,职业本科教育结合本区域产业特色打造专业集群对接产业链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专业集群是专业与城市发展相互作用的结果,将相同或相近专业合理统筹,实现教学资源最优化。职业本科院校需要瞄准所在区域产业发展趋势,形成动态调整机制,打造独具地方产业特色的专业集群,用高水平、高水准的职业教育适应产业、服务产业、优化区域经济。另一方面,职业本科教育利用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分析地区产业发展对于岗位的需求,并对专业进行非机械化调整,新增产业所需专业,撤销产业所淘汰专业,实现 “专业链—产业链”的精准对接,构成城市经济绿色健康、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1.3.2 服务生产管理
生产管理是一项综合管理活动,其中主要包括对生产的计划、组织、协调,以合理利用生产资源,提高生产效率。企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离不开智力和技术支撑,脱离不了有效统筹管理的引航。根据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职业本科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区别于中职和高职所培养的人才,具有创新性、实践性、综合性等鲜明的特点。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关键期,市场竞争尤为激烈,为使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要始终坚持面向企业生产管理,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企业为城市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一方面,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上的支撑。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在兼备一般基础技能和产业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具有创新能力,在实践过程中进行总结、反思、创新,针对企业发展过程中“卡脖子”问题重点突破;另一方面,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接受过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具备运用专业领域技术与知识提供全面或综合性服务的能力[8],根据企业发展规划,通过对专业所对应的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预判,为企业指出明确的发展方向。
职业本科教育兼备职业性和高等性两大特点,高质量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离不开对二者关系的准确把握。我们认为,职业本科教育首先要体现的是其职业性特点,牢守该特点就是抓住了职业本科教育的“根”。因此应着重以实践为导向,构建以培养学生高素质、高涵养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其次,职业本科的高等性特点使其位于本科层次的地位,即意味着在课程内容方面要重点突出并强化理论知识的占比。根据以上两特点,本文提出重视“能力本位”的课程内容。
我们将能力分为3大类:一般能力、综合能力和专业能力,三者层层包含。能力本位指的是以“能力”为主线横贯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内部推进体系,和以“能力”为关键词贯穿行业企业需要和学校培养及反馈评价的外部反馈体系[15]。《斯坦福大学2025计划》中提出的“自定节奏的教育”和“轴翻转”2个方案围绕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能力和学生中心(Student-Center,SC),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16]。这与我国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有着内在的高度契合性。课程体系设计时在强调一般能力时更要重视其他2种能力的培养,教育内容以应用知识为主,生产实习要突出基本技能训练[17],要求学生在掌握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重视能力的获得与成长,将知识转化为智慧,最终转化为能力。
“关键能力”是1974年由德国教育家梅滕斯提出,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其定义是:关键能力是与具体专业和工作不直接产生关联的知识与技能,是面对不同场合、不同情景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它更是一种跨专业的能力,并不会因为工作的转变、技术的升级等被淘汰[18]。各国学者对关键能力作出了更详细的解读。例如,大部分学者认为关键能力至少应包括以下几种能力:一是正确使用语言的能力;二是交流、交往的能力,即与他人沟通与协作的能力;三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即能发现问题、制定解决方案、验证解决效果的能力;四是计算能力,即能清晰呈现数字间关系、解释数字含义的能力[19]。
职业本科教育培养的人不仅具有职业性,更要具有社会性。所谓职业性是掌握扎实的职业理论基础和职业技能,而社会性是具备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方法能力是指分析解决问题、概括总结规律、策划等能力。社会能力是指在工作环境中与同事、上级协调沟通,面对难题时的乐观和坚韧,以及团队意识等方面的能力。德国职业教育中把这2种能力称为关键能力。总的来说,关键能力有普适性、迁移性和应变性的特点。这种带有抽象性的能力会伴随个体的一生,它不会因岗位的改变而消失,其中解决问题、组织与协作的能力是各国学者普遍强调的。
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时期,已基本完成由劳动密集型社会向技术密集型社会的转变。产业升级的本质是人的升级,即人的受教育水平和职业技术技能的升级而获得的产业重视的关键能力。职业本科为何要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主要原因是使未来的工作者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大部分企业将采用大数据分析等一些先进技术。数字化、智能化从源头改变了产业结构,加快了经济增长,与此同时也改变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和生产模式的革新。这根本性地改变了科层体系,转向了扁平化、网络型工作体系,各类工作体系间的差别更多的是类型的差别,而不是层级的[9]。在此背景下,原有的传统工作方式、工作组织形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大量机械性、重复性劳动被机器取代,要求工人的能力向复合型转变,即实践与理论知识并重、知识与技能整合[10]。原有职教所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新趋势发展的新要求,不能为迅速增长的经济社会变化提供所需要的高级人才。所以,现代化产业迫切需要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为它培养能够熟练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创造性解决问题、善于与人团结协作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能力理论的核心是人的行动能力[20]。行动就是学习为目的,做中学,学中做。职业本科教育在教学中把行动导向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贯穿于教学过程、各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教师或者企业中有资深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的帮助,辅以学习资料不断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德国职业教育对于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是以具体的任务或项目为载体,让具体问题扎根于真实工作情景大地,在帮助学生深化专业理论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悟并习得关键能力所要求的基本素养[21]。这与我国现在大力提倡的产教融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让学生多进企业,企业多进学校,开展学生技能大赛,设计走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学习项目等多种教学方式,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趣味性、实践性、实用性和职业性,能最大限度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
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者,肩负着传播知识与思想、塑造灵魂与生命的新时代重任[22]。“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质量得以提升的根本源动力,虽然我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借鉴吸收德国、美国等国家的经验,但是我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仍处于初期,尚有提升的空间。结合我国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融入情怀”。唐代教育家韩愈在《师说》开篇就说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教师不能仅传授学生书本上的知识和带领学生进行实训,更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育人,做学生为人、为学、为事的“大先生”,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教师“情怀要深,保持家国情怀,心中始终装着国家与民族;抱有仁爱情怀,心里始终装着学生”[23]。这要求教师用爱来传播爱,关心每一位学生,将“四有好老师”要求的基本素养融入日常教学中,发挥教师引领示范的积极作用。
第二,“广纳贤能”。学校好比一座金字塔,有才能的优秀教师像金字塔的底座,底座越坚固,越能树起最高的塔尖。2019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关于印发《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指出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基础性工作[24]。“双师型”教师队伍在职业本科院校实现内涵发展过程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教师队伍培养体系逐渐得到完善,教师管理制度逐步健全,但未达到新时代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仍存在来源单一、专业水平偏低等问题。针对以上2个问题,举办职业本科教育的院校要拓宽教师招聘路径,不能将目光只聚集在学历层次上,对于在企业工作中有丰富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院校应放宽学历界限,通过教师职前培训和在职提升,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25]。
第三,构建三性融合的教师教育课程。所谓“三性”是指“学术性”“师范性”和“职业性”[26],三性融合课程指的是职业教育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包含的各类课程,即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教育学科课程,要以职业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培养目标为导引,打破课程之间的壁垒,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与整合,实现三类课程的三性良好融合[27]。这种融合有2个层次,一是这三类课程在整体上要形成三性融合的职教教师教育课程系统,并要围绕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目标;二是这三类课程要各自实现三性融合,促专业知识师范化、教育学科课程专业化,同时提升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27]。积极推进三性融合的教师教育课程的建构,使之成为职业本科教师教育特色内容的关键载体。职教教师教育是面向职业教育,它与普通教育有许多相同之处,比如都需要掌握基本教育教学知识,但是在知识结构、逻辑体系等方面却有很大的差别,职业本科教育是接轨实践,培养能实现知识向能力,能力向产品转化的高级人才。因此职教教师教育的特色如何得以彰显,能否构建三性融合的“双师型”教师教育课程是职业本科教师专业化、特色化的重要环节。
高质量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实现了职业教育从量到质的升华。但要实现职业本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仍需应对一些现实挑战。一方面针对大众对高质量发展职业本科的认识不足问题,国家要有意提高公众对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认识,最终形成政府、社会、企业、高校、家长、学生共同发力的多元主体,其中政府在办学定位中发挥规范和引导的作用,高校在办学定位中占据着主体地位,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挥自身特色,开办服务地方经济的高水平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另一方面要重点解决职业本科教育资源不平衡的问题,加大对北方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区域的教育经费投入,注重职业教育资源分配的相对均衡,保证享有资源的机会均等[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