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乔 榛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出发,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开始全面部署,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提出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基于历史、立足当下、面向全球、着眼未来,系统阐释了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提出了应对人与自然新型关系的新战略新思路新策略;回答了许多困扰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生态问题。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最大生态问题是,工业革命以来发展引起的气候变化后果越来越严重,如何应对气候变化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紧迫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负责任大国领导人的胸怀,积极推动人类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提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双碳”目标,使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人类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找到了一个重要的立足点。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走在了世界前面。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的情况下,发展经济需要消耗大量资源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改革开放后的较长时间内,我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大量投入劳动力和资源粗放型增长方式来实现。资源大量消耗并低效利用,给我国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对此,党和政府在上个世纪90 年代中期就意识到要转变发展方式,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敏感的意识再加上资源环境问题的逐渐突显,最终促成了对生态认识的彻底转变,形成了生态文明战略,树立了绿色发展的新理念。2012年,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提升到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并列的战略层面,形成“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党的十八大之后,生态文明理念在我国形成越来越广泛的共识,我国的生态文明实践受到高度重视。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入研究生态文明发展规律,对我国生态文明发展乃至人类生态文明发展予以高度概括,形成生态文明思想,为生态文明发展提供了方向和指导。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概括出“八个全面”和“十四个坚持”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略。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提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如何实现绿色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了科学而系统的回答。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生态文明思想体系,形成了面向绿色发展的核心理念。包括生态的发展战略、发展路径、发展理念、发展目标等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采取绿色发展方式来推进,坚持绿色发展必须适应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需要对自然界有新的认识,在确立绿色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要建立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等观念的基础之上,需要将绿色发展拓展为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坚守绿色发展的理念,加深对自然规律认识,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绿色发展的目标,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发展目标是建设美丽中国,必须从更长远的角度去规划,用更高标准去实现,需要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新历史阶段,将美丽中国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中,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将生态文明水平提高到一个新高度。实现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需要贯彻四大核心理念,即树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生态自然观;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新经济发展观;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新系统观;树立环境就是民生,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政绩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握了现代文明和科学技术发展规律,揭示的是现代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规律。因此,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推进生态文明发展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
生态文明发展的关键在于补齐生态系统的短板。当下的生态系统最大短板是来自全球气候变化的威胁。全球气温升高,极端气候频发,成为对人类生存最大的威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最紧迫课题便是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当前人们对气候变化认识越来越趋向温室气体排放,碳减排成为关键点以及行动的主要方向。然而,碳减排并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自然选择,而是一种目标导向的理性选择,也就是说,不进行碳减排并达到减排目标,那么因碳排放引发的温度上升和气候变化会成为人类生存的最大威胁,要制止这种情况发生就必须进行碳减排。尽管如此,在碳减排问题上还是存在一些矛盾或困境,如由谁来率先或高强度地进行碳减排?怎样对待碳减排引发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要求?
近代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借助化石能源消耗来实现的,因此,碳排放实际上就是经济增长。在经济增长方式尚未转变的情况下,碳减排是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的。这使得在碳减排问题上各国之间产生了博弈,主要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博弈。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落后,一方面有对经济高速增长的需求;另一方面又面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难题。因此,让发展中国家进行高强度的碳减排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还要在本世纪中叶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加大碳减排力度是比较大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向世界承诺实现“双碳”目标,其背后最重要的理论支撑是对经济发展的新认识,对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新认识。这种新认识最集中地体现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表达了对良好生态的追求,而且阐释了生态即生产力的观点,为碳减排和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最根本的理论依据。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这一新发展观,是迄今为止对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最重要的诠释,为可持续和绿色发展提供了一条现实的道路。2020 年9 月22 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中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到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在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这就是我国向世界承诺的“双碳”目标。能够向世界庄严承诺要实现“双碳”目标,体现出的不仅是一种大国的责任和担当,而且还有很强的底气。这种底气来源于对碳减排的认识,来源于对碳减排的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的新发展机遇的认识。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个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战略选择,短期内挑战大于机遇,长期则机遇大于挑战。因此,实现“双碳”目标必须处理好这一短期和长期的辩证关系。要处理好这一关系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需要具备有战略眼光和把握全局能力。对于我国来说,这应该是一个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如果没有对该问题的深刻认识,那么很难作出这样的选择。我们提出在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特别是在《巴黎协定》对发展中国家规定的碳中和达成时限范围内实现该目标,足见中国的担当和自信。根本来说,这是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作出的选择。
实现“双碳”目标已经成为我国的发展战略,推进该战略实施必须全国整体协调行动。黑龙江省是生态大省,在实现“双碳”目标上能够承担更大的责任。要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作出更大的贡献,必须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并指导本省找到有效实现“双碳”目标的途径。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把黑龙江省的绿水青山和冰天雪地优势转化为金山银山。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把冰天雪地也变成金山银山,是黑龙江省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黑龙江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方向。实现了这样的转变就有了达成“双碳”目标的基础和保障。
依靠科技进步支撑把生态文明发展落到实处,就要把黑龙江省实现“双碳”目标的突破点立足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基础上。无论发展生态文明,还是实现“双碳”目标,都必须以创新发展方式为前提,都必须建立在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的基础上。目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形成和发展,这是种历史性机遇。把发展生态文明和实现“双碳”目标作为突破口,可以赢得绿色发展和科技革命的双未来。
要在美丽中国建设中描绘好美丽龙江壮丽画卷。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倡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这是一个宏伟目标,也是一个重大战略目标,是实现永续发展和提升生活质量的重要支撑。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思想,把建设美丽龙江作为理想目标,不仅是对建设美丽中国所做的贡献,而且也是龙江振兴的着力点。在这一目标引导下,推进黑龙江省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本省的“双碳”目标,不仅有了明确的方向,而且也有了巨大的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