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荣
初中语文统编版教材每个单元都安排了一两篇自读课文,教材这样编排旨在让学生把教读课文习得的方法用于自读课文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但在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并没有认清自读课文的作用,要么像教读课文那样详细分析,要么让学生随便读读不作任何要求。这背离了编者意图,我们必须处理好自读课文的教学。
自读课文是教读课文的延伸,是对教读课文所掌握方法的实践和巩固。二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不能小觑自读课文的作用。要教好自读课文得处理好下述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自读课文,顾名思义应是学生的自主阅读活动,学生自主探究,自主交流。教师只是自读活动的组织者,课堂秩序的管控者,学习进程的引导者。如果说教读课文是教师手把手地教学生知识和能力,那么自读课文是让学生放开手脚去探究知识奥秘。我们应该尊重学生主体作用,相信学生智慧和能力。让学生自选学习内容,自己去发现课文的精彩,建构自身知识体系。对于学生的质疑问难,教师尽量不要抛出“权威”之论,而是让学生在探究、讨论中解决。当然,自读课,教师不能当甩手掌柜,放任自流,让徒具形式的表面热闹淹没了教学实质。教师要根据学习现状,加以调控,切实履行主导作用。
教材与教学的关系。教材单元都指明了知识和能力的训练重点,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和旁批也提示了课文整体和局部的思考要点,这是重要的学习和探究依据,也是学习的重点内容。但教学不能仅限于此,还要考虑学生实际情况,比如知识薄弱点,班级学生成绩层次的差别性,在依据教材、尊重学生自主的前提下,可以灵活设计教学内容,增添必要的教学环节,让不同成绩差别的学生都能高效发展,提高整体学习水平。
自读课文与教读课文的关系。这两种课型各具不同的目的,教学功能也不一样,它们相互联系、密切配合。教读课文是举一反三的“例子”,重点在于学习品读课文的方法;自读课文是迁移和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加强阅读实践。教读课是学习技能的展示台,自读课是练兵的训练场。没有教读课的具体指导,就没有自读课上技能的有效训练。所以说每个环节都不可忽视。
教师明确这些关系,就能根据不同课型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笔者发现,不少学生认为自读课文不重要,考试阅读和语基一般不会涉及到自读课文,因而缺乏自读兴趣。兴趣是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前提,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设置自读课的重要意义,调动自读热情,让学生以积极态度参与自读课文的教学中来。
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一要挖掘课文兴趣点以引发学生兴趣;二要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兴趣。如自读课文《梦回繁华》,介绍的是《清明上河图》中表现的北宋繁华市井风情。学生对画幅丰富的内容有兴趣,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清明上河图的内容,让学生讲述从画幅中看到了哪些东西,进而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为古代画家高超的绘画艺术而叹服,为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而自豪,进而提高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又播放了央视《国宝档案》,让学生思考:司母戊鼎为什么被称为国宝?学生讨论后明确,这是我国商代最高的铜铸技术,历史文化价值丰厚。这样以画幅和央视节目创设情境带动学生兴趣,再用自读课问题导思,学生就有了学习热情。
学习《雨的四季》,教师可先准备好网上下载或录制的各种形态的四季雨景视频资料。在教学自读课文时,将雨景一一展示出来,让学生观察雨的动态变化,喜欢上大自然的杰作。同时也了解各种雨给人们生活和心情所带来的影响,并以文学作品为例谈谈雨的不同表达作用。教师还可要求学生搜集古今诗歌中写雨的精彩语句,然后大家互相交流。这样,学生既提高了学习兴趣,也丰富了知识积淀。在自读课中,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在笔记本上抄录优美的词语和精彩的句子,这样可以丰富语言的储备量,为提高读写能力积蓄资本。经过这系列的措施加以引导,就会调动学生的自读热情,激发学习积极性。学生会情绪饱满地自觉参与自读活动,理解有关雨的四季内容。而后再布置学生仿写课文描写雨的片段,学生也能积极动笔,学生也会形成自觉观察大自然景物的习惯,写好描景文章。
当然,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要恰当自然,能为促进学生积极学习自读课文服务,不能为了迎合学生兴趣而冲淡了教学自读文的本质。
语文教材对自读课文设计了助读系统,它与教读课文不同,没有预习提示和课后习题,只有旁批和阅读提示。旁批随文构成两类:一是点评式旁批。针对课文关键处的写作方法和精巧构思、精彩描写等所作的简要点评,如《溜索》开篇旁批:“起笔突兀,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类似这样干净、洗练的语言,文中处处可见”;二是问题式旁批。随文提出问题,启发学生阅读探究,促进深思。如《溜索》中“想象溜索的画面,体会‘小’的精妙”“这里为什么要细写牛的情状?”从点评式旁批我们可以看出,编者旨在为学生做示范,引领学生在阅读时随文对课文各个方面的精彩点进行点评。问题式旁批旨在让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并做解答。自读课文后面都有“阅读提示”,有的提供同一作者的其它文章或题材类似的文章进行拓展阅读,有的是谈对阅读本文的讨论,等。这为我们指导学生自读带来了方便,我们可以利用自读课文的助读学习系统,将这些当作示范和资源,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提升学生的思维。
讨论是自读课常用到的方法,在自读中遇到难于独立解决的问题,可以提交给小组或全班讨论。讨论能发挥集体的智慧,在思想碰撞中解决疑难问题,加深对探究问题的认识。如《回忆鲁迅先生》,其中有一处旁批是写鲁迅“喜欢吃硬的东西”是否是他性格的暗示。我让学生自主理解,合作探究,最终提交了两种观点让全班讨论:一种认为这是写实,坚硬的东西嚼起来劲道,有味道,这是鲁迅吃东西的习惯,没有暗示意图;另一种认为这是暗示,“硬的东西”暗指那些阻碍社会进步的反动势力,鲁迅对敌人满腹仇恨,敢于硬碰硬,常用“匕首投枪”式的文章与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在讨论中我没有肯定谁对谁错,而是要学生以文中事实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持“写实”观点的学生说,文中还写了鲁迅爱吃北方饭,爱吃油炸东西,这些都看不出有暗示作用,说暗示有点牵强;持“暗示”观点的学生列举鲁迅杂文中体现的或含沙射影或言辞犀利的风格,认为他“吃的硬东西”就是暗示。这种争辩虽未形成结论,但贵在拓展了自读的广度和深度,达到了提高学生思维的效果,落实了自读课的功能。
自读课文姓“自”,有其独特个性,不能当成教读课文的“教材”,它是用以训练技能的“学材”。但教师仍然要为每篇课文指导学习方法,设计必要步骤,检查训练效果。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进行各种训练,如问题讨论、复述改写、叙写概要、问题讨论、微型写作等,不管何种训练都要以学生独立读懂课文为主,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放任自流”。这里简介两种自读方法:
比较阅读法。单元内的自读课与教读课在某些方面总有相似之处,可以联系起来加以比较阅读,或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如学习自读课文《一棵小桃树》,可以与教读课文《紫藤萝瀑布》比较,两文都是托物言志散文,都在写景状物中暗含自己的思想情感。但写作方法有所不同:《紫藤萝瀑布》从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角度刻画物象,作者想象丰富,善用比喻、拟人、通感来进行生动的描写,结尾点明主题。《一棵小桃树》在叙事中采用明暗双线结构,把小桃树的经历和自己的人生经历融合在一起写,让小桃树承载着“我”的梦想和幼年的思想情感,内容含蓄蕴藉。还可将自读课文与课外读物比较,如将《再塑生命的人》与魏巍《我的老师》比较,两位老师都爱孩子,魏巍的老师在他孤立无援的时候保护了他的自尊心;莎莉文老师,具有高超的教育艺术,帮助她战胜挫折,走出心理阴霾。通过比较能开拓学生思维,促进鉴赏能力的提高。
链接生活法。自读课更具开放性,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将自读课文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围绕所设情境畅所欲言。如《荷叶·母亲》写雨中荷叶遮蔽荷花,作者受到触动产生联想,想起亲爱的母亲,想起母亲呵护儿女的情景。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母亲爱护儿女的感人故事,课后让学生把亲情故事写成记叙文,或者给亲人写信表达自己的感恩情愫。这种拓展能受到高尚情感的教育,发展学生思维,积淀语文素养。
语文教师要重视自读课文的教学,认真探究自读课文教学的高效策略,帮助学生扎扎实实练好读写基本功,落实语文教学课程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