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婷婷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小学语文教育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因此教学上就不能单纯着眼于基础内容的教学,而是应该兼顾人文和语文要素双指标。目前使用的语文教材,在内容的选编方面更加优化,是教育专家、学者及编委会考量多方因素编定而成,通过教学能有效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青山不老》是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以记者梁衡的视角采访记录山间老人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为一位普通的山野农夫,其所生存的地方西伯利亚大风肆虐、干旱、霜冻、沙尘暴等恶劣天气经常爆发,但是经过老人十五年时间的不断努力,如今已是八条绿化沟、七条防风林带、三千多亩林网的绿洲了,这是老人创造的奇迹,更是无数默默无闻、艰苦奋斗,守候祖国河川的英雄们创造的奇迹。窥一斑而见全豹,文章以老人的光荣事迹为例,赞美这种崇高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人生价值,文章语言朴实、段落精炼,简单的阐述却彰显着背后沉重的意义——青山不老。
《青山不老》所在本单元还有三首故事和两篇现代课文,本单元的文本选择以歌颂祖国山河为主,所以在教学中应适当引导学生感受祖国山川壮美,感受当前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现实教学活动中,要结合单元要素,从“大语文”观念出发,将《青山不老》放归至整个单元,从宏观上把控教学的质量。
多媒体技术为教学带来更多可能,本课中提到的沙漠的恶劣环境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学生的想象空间有限,所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呈现出相应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在视觉冲击下,对后期理解老人打造绿洲有更好的辅助作用。针对呈现的视频等资料,可请几位同学阐述内心感受,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类似沙漠环境的劣势以及当前大力倡导保护环境、打造绿水青山的迫切程度。由此进行课程导入,开始本节《青山不老》的教学。引导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关注本节课的生字词,要注意字词读音的准确性,并将有问题的地方重点标记。朗读课文可通过齐声朗读、小组内朗读、示范朗读等方式以此纠正字词读音等。针对本节课的重点词语,如“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要引导学生会正确书写,并理解词语意义。
接触略读课文是在小学三年级阶段,对略读课文的设置是安排在重点课文的学习之后,是对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以及应用学习经验的考察,对此类课文的教学,通常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抓住文本阅读提示进行阅读学习。所以在《青山不老》的教学中,首先教师抛出问题提示:
青山不老,什么样的山才是青山?
当你看到青山时,你会联想到什么?
可以借鉴思维导图的方式,适当请几位同学分享,由一个关键词开始设想,逐渐靠近《青山不老》的相关内容,完成完整的板书。通过初步阅读课文,引导学生感知到老人无私奉献、不畏艰难的精神,也感知到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所谓略读课文,教师的讲解教学定位是不能精耕细作、面面俱到,而是引导学生根据阅读提示和语文要素等,抓住文章重点,以此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等。对《青山不老》而言,首先要明确:
老人创造的是什么奇迹?
是基于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的?
是如何创造的?
带着这三个问题阅读课文,根据之前对新课文的学习方式,将对本课的学习完全自主化。教师从旁引导,首先速读,找出文本中关于“奇迹”的相关段落,而后边读边思考“老人”是在什么条件下创造奇迹的,而后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理解进行分享。以“十五年的时间……”这句话,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十五年的时间老人做这些,想必定是将自身的精力毫无保留的投入到植树、护林工作中。
依托“有目的地阅读”的方式,可充分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带动学生自主阅读学习,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提升学生阅读学习能力和文本理解能力,并在文本中感受文字背后丰富的精神世界。
《青山不老》的教学重点并不是对文本的精细解读,在教学目标中不应该将基础字词和表达方式的解析作为教学重点,而是应该设置以下几个教学目标,用来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完成略读文章的深度学习。
教学目标一:要求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对《青山不老》的思想主题自行理解,并以大单元阅读教学的理念与本单元之前学习过的课文进行对比阅读,总结归纳单元主题思想内容。
教学目标二:通过对比阅读理清本单元的“单元主题”,并了解本单元不同文章之间思想主题的类同与差异,要求学生运用本单元讲读课本的学习方法,对《青山不老》进行自主阅读学习。
除了明确以上两个教学目标以外,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制定科学合理、充满参与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活动,对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行充分的激发,促进他们自主探究性学习,最终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可以安排学生绘制一幅图画,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图画作品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安排学生绘制《青山不老》的思维导图,根据思维导图的内容进行复述。这两种教学活动都能够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学生的阅读体。既能培养学生概括总结的思维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在文章主要思想的理解引导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定如下的自主阅读方案。在阅读中首先从文章中找出描写“青山”“不老”等关键字词的语句,并对这些语句进行精细的阅读和揣摩,初步感受文章独特的价值和魅力。引导学生在全文阅读和关键语句精细阅读的基础上,深入思考文章“青山不老”的主题是如何确定并一步步进行展现的。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小组自主讨论,加深对文章思想主题的理解,并由各学习小组派出一名同学将本小组的讨论成果在课堂上进行分享,以便不同的学习小组之间查缺补漏,取长补短,最终形成对文章思想主题较为完整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在教学设计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这些重难点一方面是学生难以通过自主学习去独立解决,另一方面又关系着文章的核心主题的深入理解。以《青山不老》来说,“这篇文章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目,又传达了什么的核心思想与精神价值”是本课的重难点问题。在这一问题的教学中,笔者根据文章的文本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为学生理解文章设计了三个层面的不同深度进行梯度教学。
第一层梯度:真实存在的“青山”。作者在第一段中通过对比反衬的手法主要描写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就地理位置和历史条件而言,青山所在的晋西北地区自古以来自然条件就极其恶劣。二,在现实世界中,作者在院子里映入眼帘的全是参天的杨柳树,绿色的树叶随风摇晃像是绿色的波浪。这样的对比反衬出在这个地方种植树木的不易,就此引出文章的主人公,更突显出了老人创造这片绿洲的伟大之处。在文章中,作者借助村干部的对话从侧面反映出了老人所创造的奇迹。作者特意突出了村干部对话中的数据类语言,运用数据和实事求是地再现了老人数年间不断种树的成果。
第二层梯度:以老人为首的种林、护林人是“青山不老”的缔造者和守护者。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介绍了老人和老伴以及其他老人种树造林的事迹。老人的老伴已经去世,其他的五位老人也已经去世,到现在就仅剩下了已到八十一岁高龄的老人自己,即使儿女们多次想要将老人接到城里生活,可都被老人拒绝了。在老人的心目中,他去种树造林、去守护自己打造的树林既是自己的选择,也是命运的选择,正是由于老人们的付出与坚持,多年的荒漠才能变成青翠的绿洲。
第三层梯度:种林老人们所展现出的奉献精神与生命价值,是“青山不老”的思想和精神意志的升华。在文章的倒数第三自然段中,作者关注到了树木枝干的茂盛与强壮,而老人却说树木埋在泥沙下的根部才是最为关键的。正是由于强壮的根部,树木才能保住黄土,形成一层一层树木所组成的山的阶梯。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些坚持种树造林的老人正是这片黄土地上最坚韧的根。老人们将自己的生命奉献在了这片热土上,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与山川同在的一种精神,所以作者才会在结尾处发出“青山是不会老的”的感慨。
《青山不老》所在单元的单元主题是“体会地球与大自然的魅力,唤起学生保护环境和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的意识”。所以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在单元主题的引导下进行。虽然《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但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要引导学生体会“青山不老”的真正涵义,学习老人不朽的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青山”理解“不老”的真正涵义。这一片青山是老人带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种植和缔造的,是在现实世界中真实存在的客观结果,而树木的根深叶茂、绿意盎然也恰恰是老人们精神不朽的象征。这一片青山是老人们经历十五年的辛劳付出所创作的一个奇迹,也是老人们精神的具体体现。除了老人以外,一起种树的伙伴和老人的妻子都已经去世了,而老人自己也已经八十一岁高龄。作者说“也许老人进去就再也出不来了”,其实作者和老人自己都心知肚明,老人注定是要将自己最后的生命留在这片树林中的。种树的老人们会去世,但老人们种植出的这片绿洲却会长存世间,老人们的这种精神也会一直长留在人们的心中,这才是青山之所以不老的真正内涵。
新课程标准就略读课文提出,实践阅读方法和迁移阅读方法是学习略读课文的首要教学方法。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本单元学过的学习方法进行自主性的学习实践与探究。与此同时,《青山不老》一课还链接着本单元的课外阅读任务,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一起总结略读策略,并将略读方法迁移到课外阅读《城市的标识》的自主阅读当中,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升自主阅读能力。当然,略读不一定是真的“略”,要在把握文本内容和主题的基础上,掌握略读的技巧,学会重点突破,聚焦核心语文要素,实现知识的迁移、拓展,完成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在新教育背景下,对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显然已经无法适应新的时代需求,在多媒体普及的当下,创新教学理念与模式成为时代第一要义。我们教学时运用新的教育理念,要结合教材内容,利用层次化教学方法,贴合小学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贴近学生的生活认知和学习习惯,从认识到领略到感悟,实现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学习升华,完成情感体验到思想内涵的转变,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