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钟瑞淇 陈淑佳 黄林杰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最近数据显示,当前我国视力残疾者已超过1200 万人。世界卫生组织(WHO)防盲防聋规划主任Thylefors 指出:“每年在中国约有45 万人失明,这意味着几乎每分钟会出现一个新的盲人。就绝对数字而言,中国盲人数已经超过诸如丹麦、芬兰或挪威等国家的人口。”[1]随着人口总数的持续增长,我国视障人士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这对城市的盲道建设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构建合理化、人性化的无障碍环境,切实保障残障人士出行便利,已成为我国城市文明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近些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积极落实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截至目前确实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但对标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例如日本在无障碍建设相关的政策法规制定、设施建设等方面都积累了诸多先进的经验,我国可以借鉴其科学的无障碍设计理念,将对逐步完善我国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让视障人士回归主流社会,构建公平、友爱的和谐社会氛围具有重大意义。
据广州市政协第十三届五次会议提案中提到,广州现约有6.3 万盲人,经过2010 年亚残运会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的促进,广州目前已拥有超过1100 多公里盲道设施。[2]经实地调研发现,广州市地铁站、公交站已全面覆盖盲道系统,图书馆、医院等公共场所也在不断完善无障碍环境,但目前大部分大型商场、超市仍看不到盲道的身影。新兴建设区域的人行道普遍依照《无障碍设计规范》[3]等法律法规要求打造盲道道路网,但在广州老城区中,道路较为狭窄,不易改造,因此在盲道建设方面工作有困难,目前很多道路无法设置盲道。尽管广州市盲道系统的建设已有显著成效,但在现实生活中盲道被占、断头盲道等现象依然屡见不鲜,盲道没有发挥其作用,成了“装饰带”。
本研究主要调查了广州市海珠区、越秀区、荔湾区、天河区、黄埔区、番禺区、白云区7 个行政区内人流量较大的公共区域路段盲道建设情况,发现其存在以下问题:
各种各样的障碍物阻碍视障人士出行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盲道上停车,或是电线杆、灯柱、路牌、路障、报刊亭、流动摊点车等阻挡的情形随处可见。例如,天河区天河路外卖车成排占用盲道停放;天河区龙口西路多处被路障阻挡;海珠区大江直街共享单车、电动车占位相当严重,甚至盲道紧挨垃圾堆设置,盲道的尽头直接被树木阻挡;荔湾区珠玑路大多数中药商铺的药品直接堆放在盲道上。
由于经常受到车辆倾轧或使用年限较久,导致许多盲道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损,如海珠区海珠北路的多处盲道磨损严重。然而,广州市并没有对损坏、老化的盲道路段进行及时维修,即便有些路段进行了修补,如越秀区文明路广东省国立中山图书馆南门附近路段、海珠区大江直街部分路段,也仅仅使用水泥填充,并没有使用新的盲道砖。
目前,广州市室外盲道较为普遍,但在医院、商场等公共领域内却很难见到盲道的身影,如广州市番禺区中心纪念医院、海珠区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海珠区丽影广场等区域内均没有设置盲道。广州市道路建设并没有考虑到视障人士出行就医、购物等多样化需求。同时,多处盲道都呈现割裂状态,如龙口西路、天河路十字路口、黄埔大道等路段的人行横道均没有配备语音提示系统;新旧盲道之间无衔接,如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门口、大江直街某路口均出现了该情形;道路施工时直接阻断盲道,如出现在中山八地铁站门口、广东省人民医院门口、珠玑路等区域。这些情形使得盲道系统不能有机连接起来,基本属于“断头路”。
在网络问卷调查中发现,有61.3%市民很少或几乎不会注意身边的无障碍环境,其中甚至有46.2%完全没有听说过“无障碍环境”。由此可见,大部分市民对盲道的关注少之又少,不清楚盲道对视障群体的重要性,更不能体会占用盲道所带来的困扰和危险。虽然广州市在盲道设施建设上已经有显著成果,但从各个区域频繁出现单车、电动车占道,而且多处成排停放占用,或是垃圾桶、货物直接摆放在盲道上等现象可以看出,广州市市民的盲道意识普及率还有待提高。
据实地调查可知,广州市盲道维护保养不到位、监督管理不严格等问题相当严重。究其原因,我国无障碍法规体系还不够完善,相关政策文件并不具备法律约束力,主要是一些“软法律”。例如,广州市于2020 年出台的《广东省无障碍环境建设管理规定》中,仅仅在第十六条提到“无障碍设施的所有权人和管理人应当对无障碍设施进行日常巡查,及时维护和修复,确保无障碍设施正常使用。所有权人和管理人自行约定对无障碍设施的维护和修复责任的,按照其约定承担相应责任。”[4]这里提及所有权人和管理人依据自行约定而承担相应责任,但尚未提及损毁盲道、不能及时监管维修等情形发生时的具体处理办法,并没有实际起到法律约束的作用。由此可见,立法上仍然忽视了无障碍环境的监督管理机制,对于具备约束力的无障碍法律法规还未进一步扩充。
在盲道建设初期,有关部门没有意识到无障碍环境对于视障人群的重要性,缺少人文关怀。随着视障群体人数的不断增长,盲道系统存在的现实问题渐渐显露出来,主要表现为盲道的设计规划与施工脱节。在盲道的建设中各个环节应该是紧密联系的,各部门应相互配合、彼此监督完成建设工作,但在多数实际情况中,施工部门并没有严格按照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进行操作,施工人员缺乏盲道相关知识的培训,也没有专家在现场进行施工指导,这便导致了盲道设施不符合设计规范的要求。由于早期条件有限,盲道的建设没有参考视障群体的意见,而作为建设者的健全人无法完全体会到他们的感受和出行方式,由此设计出来的盲道可能缺乏合理性和便利性。
政府部门应加强无障碍环境的宣传和培训,重视公众无障碍设施保护意识的培养。从广州市盲道现状来看,广州市民普遍缺乏无障碍建设的意识,对盲道的认识不到位。我们可以借鉴日本无障碍环境建设及保护的经验,日本极其重视公众无障碍设施保护意识的形成,在小学阶段开始开设无障碍设施的综合体验课程,如体验轮椅行动,带眼罩走盲道等。[5]通过为市民提供实际体验的机会,让更多人体会残障人士的不便,从而能够进一步意识到盲道等无障碍设施的重要性。此外,还可教授各种无障碍设施的用途,从学生阶段抓起,从小树立尊重和帮助弱势群体的理念,逐步促进全社会人民参与到无障碍环境创设中来,推动城市文明建设与发展。
目前广州市内盲道的正常使用和维护存在相当大的管理缺陷,政府部门“只建不管”的现象比比皆是。有效控制盲道侵占现象,定期检查维护盲道设施是保证视障人士顺利出行的有效措施。因此,路政、城管、交警等部门应建立协同机制,制定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法律法规,完善规划统筹和监督管理机制,确保盲道的安全与通畅。[6]首先,施工过程应由专业人员进行科学指导,严格遵照设计规范施工建设。其次,应加强设施日常的管理与维护。在日本街头若出现盲道砖损坏、老化,或是施工现象,会有维修人员第一时间封锁维修,并设置临时盲道,确保盲道能够畅行无阻,相较之下广州盲道却常常疏于维护,因此这一环节也应重点把关。
此外,应努力提高无障碍设计水平,学习借鉴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设计理念,如日本以残障人士的实际需求出发,设计出了人性化的盲道系统。最细致之处是,日本的人行横道均设置盲道,保障视障人士能够安全通过机动车道。由此可见,盲道的建设要从视障者的角度出发,才能实现其真正的价值。
在日本,城市盲道具有较高的普及率,大部分公共场所如人行道、人行横道、步行街、公园等均设置了盲道,并且在各大建筑领域内都能见到盲道的身影,室内外盲道之间具有高度连贯性,如日本最新建设的东京高速巴士总站内,盲道从建筑入口一直延伸到大厅内各个服务柜台、乘车站口及卫生间[7],这样完整的盲道系统在中国是较为罕见的。[8]
市政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盲道连贯有序的重要性,努力构建系统化、人性化的盲道系统,特别是在商场、医院、图书馆等人流量较大的区域,将盲道设计与周边建筑一体化考虑,做到室内外盲道实用连贯,这样才能改善视障人士的无障碍出行体验,更好地融入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今年广州推出了一套智能过街声响提示系统正在中山三路、越秀南路等路段试行。一般情况下,这套系统与传统的红绿灯无异,当有视障人士出现时,提示系统便会通过语音和有节奏的音频来提示交通状况,指引视障人士安全过街。也殷切期望将来能有更多社会群体关注视障人群的生活需求,为他们打造高速畅通的道路,共享精彩的文化生活。
面对我国视障人口数量的增长,完善我国城市道路系统中的盲道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这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仍需继续努力。本研究以广州市盲道建设作为研究案例,阐述了广州市盲道建设的现状,分析了出现种种现实问题的原因,并结合日本的成功经验,认为广州市盲道建设应注重无障碍环境宣传教育、完善无障碍法制、实施精细化管理、设计人性化与建设科学化。期望能够通过全社会的努力,让视障人士回归主流社会,营造一个公平、友爱、和谐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