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子谦,赵俊峰
(1.中国政法大学,北京 100088;2.河北医科大学,河北石家庄 050031)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站在新的时代潮头,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和非凡的政治能力,对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世界”这一重大问题给出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是坚持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高举和平与发展时代旗帜的生动体现,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追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早提出于2013 年习近平在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的演讲中,至今已有九年,随着时间推移愈发闪耀其思想光辉。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透过讲话足以看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巨大决心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历史自觉。
习近平提出的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历史发展和时代催生的共同产物。深入剖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成逻辑,可以为其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提供理论支持。从理论逻辑看,该理念是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和中华“和合”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从历史逻辑看,该理念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外交实践总结凝练的经验启示;从现实逻辑看,该理念是应对全球治理困局与现实发展挑战的时代呼唤和中国方案。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早在19 世纪中叶,马克思便在博士论文中体现了其“共同体”思想,而后经过《论犹太人问题》《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系列文章,大大丰富和完善了该思想内核,确立了共产主义共同体是人类社会共同体的最高阶段。马克思选择从人的存在方式维度出发,深入系统考察了社会形态及共同体形态的演进过程及趋势,并形成了三种人的存在方式(从人对自然到人对物的依赖,再到最后人个性解放)。人类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这一狭小范围内的孤立发展,最终构成了“自然形成的共同体”,这种自然共同体的形成,其背后更加凸显了人脱离群体难以存活的被动共同思想。正如马克思所言:“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从而也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越表现为不独立,从属一个较大的整体。”[2]到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迅速敲开了世界交往的大门,无情打破了以往以小农经济和家庭手工业为基础的自然共同体形式,实现了所谓的“虚幻的共同体”。这种“虚幻的共同体”凭借统治者无情的压榨和强大的资本积累勉强维持,但终因反复爆发的危机而愈趋崩塌。因此,只有生产力得到空前发展,人类迈入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使人摆脱对物的依赖,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中华“和合”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5000 多年来一直追求和传承的理念,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1]古代先哲们不断著书立言,大力宣扬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民族诉求,如墨家提倡兼爱非攻、道家提倡无为而治,这些主张都深刻影响着古代统治者的对外关系理念及政策。除了爱好和平,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便十分提倡和而不同的和合文化。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尊重差异、追求和睦才被认为是君子之道。个人是这样,国家亦如此。一个国家的制度形成和文明创造都有其自身独到价值,只有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开展友好交流,方能实现良性互动的国际关系;反之,则会陷入矛盾、冲突、战争的危险境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继承和发展中华“和合”文化,充分尊重每一个民族、每一种文明、每一种社会制度,从不干涉他国内政,不断追求和谐共生、美美与共,为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解决全球发展困局提供了中国智慧。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的重大创新成果,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长期外交实践结出的丰硕成果,成为指引我国不断开辟大国外交的时代宣言。回顾百年外交发展史,我们党始终坚持在维护自身利益基础上,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努力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我国先后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构建和谐世界等外交理念的内核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形成提供了历史依据、奠定了历史根基。
20 世纪50 年代,为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封锁,有效解决与周边国家存在的边界纠纷等历史遗留问题,巩固新生政权并顺利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周恩来在1953 年底参加中印谈判时明确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那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3]由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应运而生。在这一外交原则的指导下,我国先后与缅甸、尼泊尔、蒙古等周边国家解决了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有效缓和了东南亚的紧张局势。以此原则为基础,我国深化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正确方针,形成了著名的“万隆精神”,并逐渐得到世界人民的认可,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20 世纪70 年代,由于二战后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仍然遭受帝国主义的经济制裁,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因此,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呼声越来越高涨,中国政府率先走到了改变旧有国际秩序的第一方阵。1974 年4 月,邓小平在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上明确表示,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坚决支持第三世界国家强烈要求改变极不平等的国际经济关系,并全面阐述了中国关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主张,包括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等互利原则,尊重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反对超级大国垄断国际经济事务,对外援助不附带任何政治和军事条件,等等[4]。倡导建立新的国际秩序,是我国开展新时期外交工作的基本准则和主要目标,其内核延续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要义。
随着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国际局势逐步缓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趋势显著增强。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时代发展条件,先后提出“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和“和谐世界”理念,两个观念内涵精神一脉相承,为推动建立健全开放、公平、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制,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维护文明的多样性,实现中国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问题提供了新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际政治经济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世界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冲击着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站在人类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以中国共产党人的天下情怀,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17 年1月,习近平就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演讲[5]414-426,鲜明体现了习近平胸怀天下的博大情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战略视野,实现了中国外交理论的重大飞跃。
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向纵深发展在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力的同时,也使得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愈演愈烈,加剧了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生态等方面的危机。人类何去何从,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命题应运而生,成为应对全球治理困局与现实发展挑战的时代呼唤和中国方案。
在政治层面上,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逐渐成为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世界个别大国凭借其自身强大经济军事实力,干涉别国内政,侵犯他国主权,不断挤压其他小国的生存空间。尽管一些国家效仿资本主义强国的先进制度及模式,不断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但最终的结局命运仍然是被大国所掌控,政治乱象丛生、蜕变不断。因此,探索建立国家间的新型关系势在必行,人类政治共同体的建设刻不容缓。在经济层面上,世界多国经济普遍低迷,经济危机的余震还未消退,突发的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较深层次地影响着世界经济发展。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转嫁经济危机开始在全球实施经济制裁、筑起贸易壁垒,进而造成全球经济的巨大波动。因此,构建开放包容的世界经济共同体势在必行,这不仅关乎本国经济的稳定发展,更事关全球经济的平稳运行。在文化层面上,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持续对发展中国家输出其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因此,面对隐性的文化渗透,我们要努力建设一个开放包容、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的美好世界,全力推进世界文明共同体建设。在安全层面上,英美等发达国家打着“自由”和“民主”的幌子对他国内政进行干预甚至进行军事打击,对中国公开实施贸易战和人权战,为世界各国带来了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因此,以对话协商、互利合作、平等对待的方式解决安全问题,加快构建世界安全共同体势在必行。在生态层面上,全球气候日趋恶化,生态资源日趋枯竭,严重威胁着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坚定走世界生态共同体发展道路势在必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着丰富的内涵,可以从政治、安全、经济、文明、生态五个视角去把握。
从政治视角看,打造一个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政治共同体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石。习近平在多个重要场合对构建政治共同体作了深入阐释,指出构建政治共同体必须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根据事情是非曲直对国家之间的矛盾冲突进行公正合理的判断,并在充分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共同应对世界性难题。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旗帜鲜明讲政治本身就是我们一以贯之的政治优势,更是我们党最大的特点和最鲜明的品格。在着力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上,这个大旗更不能丢,这个意识更不能忘。传统国际关系中你死我活、零和博弈的落后思维方式早已不能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迅猛潮流,追求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关系已成为广大国家的共识与愿望。只有努力促成国与国之间在政治上平等、政治上互信、政治上尊重,从根本上破除传统的形而上学的国际关系落后思维,才有可能构建一个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政治共同体,从而为进一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石。
从安全视角看,打造一个公平正义、合作共建的安全共同体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安全问题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而言都是头等大事,没有安全就没有发展,安全是一个国家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基础。纵观几千年的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追求和平、远离战火始终是人们心中持久向往的主旋律。当今世界的主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但不和谐不稳定性因素依旧存在,局部地区战火纷飞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世界安宁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正如习近平所言:“当今世界,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更加丰富,时空领域更加宽广,各种因素更加错综复杂。”[5]208许多非传统安全问题随之产生,诸如跨国安全问题、互联网安全问题等,与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互相渗透,给国家消除安全隐患、破解安全困局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只有打造一个公平正义、合作共建的安全共同体,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全球安全观,不断加强国与国之间的对话沟通,增进战略互信,坚持改革创新,才能在面对一个此起彼伏的全球安全困境下,采取最佳方式予以应对和处理。
从经济视角看,打造一个开放共赢、共同繁荣的经济共同体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决条件。发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之举,可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放眼当今人类社会,三次科技革命的强大推动力实现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使世界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发生深刻变化,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但同时应该看到,国与国之间发展的差距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越拉越大,世界仍面临着普遍性、共通性发展困局。加快打造一个开放共赢、共同繁荣的经济共同体,携手面对、共同发展、开放共赢逐渐成为国与国间的重要共识。习近平指出:“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6]面对纷繁复杂的全球性问题,唯有持续打造一个开放共赢、共同繁荣的经济共同体,才能真正促进世界各国携手共进、合作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坚实物质基础。
从文明视角看,打造一个和而不同、开放互鉴的文化共同体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之义。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人们的行为选择,并产生强大的物质力量。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走过了一百年的风雨路程,始终秉承文化多样性、文明包容性的人文共同体理念,高举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中国文明观,充分尊重不同国家之间的文明差异,支持各国不同的文明习俗和文明礼仪,在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国门的同时,也充分吸收借鉴了其他国家优秀的文化营养,为处理国家间不同文明差异提供了先进典范。当然,我们更要深刻认识到,文明是平等的,文明在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繁荣发展。正如习近平所言:“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7]因此,奋力打造一个和而不同、开放互鉴的文化共同体,对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显得至关重要。
从生态视角看,打造一个尊崇自然、清洁美丽的生态共同体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之举。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逐步完善,防污治污能力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高,真正实现了指导思想转化为推动实践发展的源源动力[8]。我们之所以如此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究其根本是因为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一体的,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类如果能够按照自然规律改造和保护自然,自然就会给予人类巨大的回馈;反之,则会遭受自然的残酷打击。进入21世纪,随着世界人口普遍增长而资源逐步匮乏贫瘠,过去普遍采取的追求速度而忽视质量的经济发展方式显然不合时宜。2021 年4 月,习近平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的讲话中呼吁:“面对全球环境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难,国际社会要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动,勇于担当,勠力同心,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9]因此,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碧水蓝天的美丽世界,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大力弘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努力打造一个尊崇自然、清洁美丽的生态共同体,从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擘画美好的图景。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丰富,探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进路,成为摆在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面前的一大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立足实际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并多次强调这将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这也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理念引领。
创新是新发展理念的第一要义,更是引领我国发展的第一动力。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稳定性因素明显增加,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国际关系日益紧张。我国准确判断发展阶段,顺应发展大势,牢牢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期,全面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速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进程,逐步构建起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在这一过程中创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只有积极实现自身的繁荣富强、兴旺发达,才能有底气、有活力、有影响力去实现推动这一宏伟目标,才能得到其他国家的普遍理解和支持。因此,我们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如何有效化解风险挑战,实现经济平稳运行,注重协调平衡的发展思维和发展理念尤为重要。这对于国内而言如此,对于世界各国减少摩擦实现共赢亦是如此。进入21 世纪,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脱离世界独善其身,贫富差距不断缩小是形成良好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本现象。因此,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之一,协调发展则显得至关重要。我们必须始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原则,充分发挥我国在生产要素上具有的强大优势,在持续助推发展中国家之间广泛开展经济技术方面的“南南合作”的基础上,着力推动促成更多的矛盾与合作并存的“南北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实现大发展大繁荣,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赢得世界人民的广泛认同。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矛盾也不例外。当前,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四个字通俗易懂,但意蕴广阔。其中,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其众多内涵之一。我们倡导建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各国人民友善共存的文明共同体。全人类同踩一个地球、同顶一片天的事实,赋予了生态问题的全球性特质。习近平指出:“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10]一个国家生态领域出现问题会影响其他国家的生态建设质量,并且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完全脱离其他国家的帮助独自破解生态问题。因此,世界各国都应大力弘扬和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积极开展国家间的生态治理合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更多的绿水青山,赢得更加光明美好的未来。
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指出:“对一个国家而言,开放如同破茧成蝶,虽会经历一时阵痛,但将换来新生。”[11]闭关锁国就要落后挨打,对外开放才能繁荣富强,这既是我国近现代历史的深刻教训,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积累的宝贵经验。进入21 世纪,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不断向纵深推进,各国分工合作、互利共赢成为长久的趋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逐渐成为各国人民的普遍共识,坚持开放发展,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成为顺应时代潮流的需要。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我们必须坚决扛起合作共赢的开放旗帜,从实践层面推动各国务实合作,从思想层面凝聚各国人民开放共识,坚定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搭建更加广阔的合作平台。
一个人难以走得远,一个国家同样如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最大的特征便是“共同体”,其内在要求和价值意蕴便是本国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兼顾他国利益诉求,最终实现世界各国共同繁荣发展。各国人民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是同舟共济、命运与共的关系,而非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言的尔虞我诈、零和博弈的扭曲关系。正如习近平指出:“世界长期发展不可能建立在一批国家越来越富裕而另一批国家却长期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只有各国共同发展了,世界才能更好发展。”[12]因此,只有各国人民都能充分享受到科技创新和技术变革的红利,都能成功搭上诸如“一带一路”的顺风车,真正使得发展成果更多更广泛惠及世界各国人民,有效解决全球失业和贫富差距较大等棘手问题,逐渐形成相互帮助、互信互利、共同进步的良好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终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