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阳,张克成
(吉林大学,吉林长春 130012)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世界历史进程的一个重要议题和重大事件。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总结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时,强调“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1]。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成功走出了一条与西方现代化截然不同、凸显我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为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的,彰显了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逻辑。近年来,理论界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其内容主要集中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成过程、具体内涵、本质特征、世界意义与价值等方面,而从哲学辩证逻辑角度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行分析的成果还偏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进一步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哲学逻辑,既是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学理研究的需要,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现实需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整体性研究,必须厘清其彰显的哲学辩证逻辑,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科学性与世界价值底蕴得以进一步显现。
对于“现代化”的内涵,当前学术界较为普遍认同的是“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过程”[2],它体现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世界文明的巨大进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映照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基本规律,也展现了中国自身独特的现代化本质特性,彰显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逻辑。
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以矛盾作为前提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普遍性和绝对性是事物的特征,“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3]305。正是矛盾贯穿着事物发展的始终,所以,“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3]305。马克思恩格斯将唯物辩证法贯穿到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观,认为人类社会是在不断解决社会两大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实现从低级社会形态向高级社会形态的跃进。这就是马克思所讲的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性、普遍性的本质规律。现代化是人类追求社会进步与世界文明攀升的历史性必然。在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下,欧洲的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正式确立,由此开启了西方现代化的进程。西方现代化的出场深刻影响了世界,资产阶级与大工业对市场需求的扩大,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4]35,同时也打破了民族与国家落后的、封闭的、隔绝的原始状态。西方现代化进程加速了世界现代化进程,对经济社会、人的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等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实现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集中体现,也是不同国家和民族地区实现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5]。中国共产党是在遵从人类社会发展之现代化的普遍性规律前提下,带领中国人民参与世界现代化过程中,在正确处理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社会基本矛盾前提下,逐渐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同并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和平发展的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之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创造改变了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使中国以全新的姿态走近世界中心的舞台,也正深刻改变世界发展的格局,使国际关系朝着公平合理的方向前进。
选择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受世界环境与历史条件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同国家的现代化是不同的。世界现代化进程主要是以西方现代化为序幕而拉开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经济的发展、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世界历史进程方面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彰显了其文明的一面。但它同时也给世界带来了“现代性之殇”,不管是血腥的“羊吃人”圈地运动、殖民贸易,还是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以及对民主自由的无情践踏,它表明了“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6],其本质上暴露出非文明的另外一面。
鉴于西方现代化所带来的问题以及中国的具体国情、历史文化传统,中国必然走出具有独特性和独创性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是西方现代化的翻版,也不是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续版,更不是其他民族国家现代化的再版,而是彰显社会主义性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版。其一,在思想指引上,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针与科学指南,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其二,在领导力量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挥其“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全面领导作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指引。其三,在文化根基上,厚植于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明沃土,注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有机融合,使现代化建设凸显浓厚的历史资源与文化传统。其四,在政治立场上,秉承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本逻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共建共治过程共享丰硕的成果。其五,在价值诉求上,以增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努力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六,在途径方法上,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等一系列复杂问题,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重视现代化的短期、中期与长期规划,使现代化建设方方面面有序进行与行稳致远。概言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体现普遍性规律的同时,又呈现其独特性,这深刻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内在统一。
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性与阶段性,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个重要维度。整体性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连续性、系统性和总体性的展现,阶段性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具体历史阶段凸显的特征、主题与任务的展现。整体性是由具体阶段构成的,而阶段性内在蕴含着整体性,整体性因阶段性而丰富真实,阶段性因整体性而意义凸显,二者不可分离。中国共产党尤为重视整体性与阶段性的相互融通,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有未来指向性,又能够清晰可见、触手可及的。
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理想。中国式现代化为通往共产主义社会提供了实践探索,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而社会主义现代化本身又是一个整体性的布局和连续性的过程,其整体性、连续性主要就体现在道路建设的主体与历史任务、初心使命始终如一地贯彻的重要维度上。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以连续性进行的重要因素。自世界政党诞生以来,已经涌现出了不胜枚举、各式各样的政党团体,其中大部分都无法一如既往、贯彻始终地走下去,偃旗息鼓、无所作为的有之,贪图利益、稍纵即逝的有之。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着整体性视野与系统性思维的无产阶级政党,始终站在人民、时代与历史正确的一边,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谋篇布局和高瞻远瞩设计,持之以恒贯彻,并充分调动中国人民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得道路能够持续性、系统性地推进。
另一方面,就其历史任务和初心使命维度上看,中国共产党将其贯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始终。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的灾难之中,实现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便成了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担负着这个历史任务,并且“从登上中国政治舞台的那一刻起,我们党就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始终不渝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7],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使命,以无所畏惧、刚强果断的政党品性,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推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对历史任务与初心使命的恪守与贯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体性与连续性推进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性必然要以具有阶段性特征的丰富性而展开的,“一切依次更替的历史状态都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暂时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必然的,都有它存在的理由”[8]。所以,它又是分具体阶段和具体时间的,每一个具体的阶段都有着各自的特征与任务规定,也只有阶段性的任务实现了,整体性才能得以存在。
具体而言,在现代化总体性规划、整体性推进的前提下,基于具体的目标、现实条件与客观环境等各种因素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可以划分为了四个历史阶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反动势力的深重压迫,处于外无独立和内无民主的悲惨境况,使中国必须以暴力革命的形式推翻旧的统治阶级,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与国家统一扫清障碍。同时,毛泽东指出:“在革命胜利后……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9]1437这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锚定与生成。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面对旧的经济基础与积贫积弱的时代性特征,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由此铺开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崭新篇章,奋勇争先地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正式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即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与国防现代化,在建设过程中积累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在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而后江泽民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与“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具体步骤,胡锦涛将“和谐社会”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丰富了现代化内涵,深入推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使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大踏步赶上了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出现多样化、多层次需求的特征,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实践,完成了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任务,踔厉奋发地迈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习近平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概念,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具体划定了实现现代化分“两个阶段”的战略步骤,大大拓展和延伸了我国现代化的水准与高度。总体来看,这四个历史时期是不可逾越的历史必然过程,它所呈现的时代性特征与每一个阶段具体任务的完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性、连续性的彰显与推进提供了清晰现实的路线图。
人类社会发展离不开人类的实践活动,而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在客体尺度与主体尺度的相互统一下向前迈进的。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10]57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分在于,人在生产(实践)中有着人自身的双重特性,即客体尺度与主体尺度。主体尺度是在客体尺度的基础上的主动性发挥,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相互交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场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它的成功必然是在制约性、规律性的客体尺度与能动性、创造性的主体尺度的客体主体互相作用下取得的。
客体尺度是对客体本质规律的一种规定,它要求实践的主体必须遵循其本质规律。换言之,它表征着“主体的受动性,人的一切活动都要受到客观物质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支配和决定,要以事物的属性、本质和规律作为活动的客观依据”[11]。主体只有在尊重事物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才能更为有效地发挥能动性与创造性。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充分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基础上发挥人民的主动性的。一方面,在人与自然关系上,自然界孕育了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需的基础材料,人们从事的物质生产活动离不开自然的支撑,“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10]146。也就是说,人与自然是一个共同体,人类要遵循自然固有的规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中国逐渐确立了“边开发边治理”的绿色理念。尤其是新时代以来,习近平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12]362,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观与生态观[12]361,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推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将“绿色”作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全局性、系统性的战略地位,使生态问题得到根本性的扭转、生态质量得到了显著性的提升,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了更为优质的生态公共产品。这是对西方现代化将自然当作资本增值的手段和征服大自然的老路的摒弃与超越。
另一方面,人类社会是由低级向高级的阶梯式的发展过程,其中社会基本矛盾是促使社会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毛泽东鲜明地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充满着矛盾,其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13]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社会基本矛盾发生冲突时,就必然要求改造旧的生产关系和旧的上层建筑,以适应生产力与经济基础的发展,这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必然的重要哲学基础,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规律。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正确把握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要矛盾的本质属性,比如社会主义本质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等,逐步实现了从落后的农业国向先进的工业国的历史性跨越、从落后的生产力向先进的生产力的迈进、从单一维度建设向多维度、全方位建设的伟大飞跃。正是遵循和深刻掌握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规律,进行社会革命、建设与改革,中国才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遵循客体尺度所规定的本质规律,并不意味着人成了其附庸对象而无所作为、无能为力。人是以活动(实践)作为其存在的前提,其活动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唯一呈现。这就是主体尺度,它从人的目的和需要出发,不断改造世界,使潜在的观念的东西变成客观现实的东西,以满足人自身的价值诉求,从而助推社会的发展。人的社会实践是在驾驭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14],“‘人’既是一种自然存在,同时也是超自然的存在;既有生命的本质,又有着超生命的本质”[15]。这种超自然的存在和超生命的本质就在于实践基础上发挥人的主体性作用。
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西方现代化所谓的“资本逻辑”,坚持人民至上的“民本逻辑”,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指出:“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11]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体力量与价值归宿。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始终将人民置于中心与至高无上的地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创造各种有利的环境条件,充分调动人民的能动性与创造性,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持续激发人民的伟大创造力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内容方面,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创造与拓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使人民的生存与发展能够得到多方面的保障,不断满足人民的多样性、多层次需求,进而使人民的丰富性的社会关系不断得到显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上,破除社会存在的各种不公平机制体制,建设更为公平正义的社会体系,全体人民共享现代化建设的丰硕成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则上,始终坚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努力提升人民的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素养,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人民。总之,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条件,使人民的历史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不断被激发,有力推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实践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方式,是马克思主义的首要观点,而理论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产物,是对实践活动的认识与反映,理论是人类认识的高级形式。实践与认识是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哲学主线与命题,蕴含着认识论的辩证思维。习近平强调:“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坚持理论指导与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互动中发展21 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16]没有理论创新,实践则会丧失指引方向,而没有实践创新,理论则会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刻饱含着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良性互动。
马克思认为,“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17]192,“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17]501。实践是人类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和目的,更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最权威的审判官,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彰显着其主体的创造伟力,推动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伟大而深刻的社会实践,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与国民经济体系,开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新发展范式,建立系统完善、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社会制度、生态文明制度,创造性地解决人民的绝对贫困问题,助推了人类减贫事业的发展。在科学技术上,中国在“两弹一星”、航空航天、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有力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1]。这些伟大成就其本质上凝聚在中国式现代化这条道路上,印证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升华认识与检验认识的真理性,赋予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鲜活的实践生命力与物质力量。
人类的认识随着实践的进步而深化,其高级形态以理论呈现,理论的最终归宿是为实践服务的。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7]12毛泽东也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以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9]1515马克思主义是在时代的需要和社会实践下产生和发展的,也规定了马克思主义需要与时俱进地与各国具体实践相融合而方能彰显其生命活力。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发展的认识,形成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主要体现在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科学的理论体系都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与时代发展中创新创造的,进而又导引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阶段的社会实践,从而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
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足点,也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依据。同时,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党[12]436。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的同时,也心系着世界,秉承胸怀天下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为人类和平、进步、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的智慧与结晶,其建设过程中彰显了中国与世界的内外联动。
习近平指出:“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1]中国共产党始终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走自己的路”的原则贯穿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综观世界,也“没有一个民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18]。唯有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中国才不会受限于人和成为西方国家的附庸。中国共产党始终立足本国国情与具体实际,独立自主地走自己的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丰厚的物质基础,使中国从“一穷二白”、底子薄、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迈上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大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开创并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中国迅速富裕起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走出了一条行得通、走得远的和平发展之路。面对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历史终结论”等各种错误论调,中国始终坚定民族自信心,走好自己的路,以取得的伟大成就向世界展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可行性、长远性与和平性。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还善于汲取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来推进现代化建设,积极借鉴世界各国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和文明成果,实现了在世界发展中走独立自主、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0]411,马克思的这一论述阐明了无产阶级为人类求解放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秉承了这一历史使命,坚持为人类和平发展事业求进步、谋大同,而不是像西方国家口中所说的“强国必霸”的思维逻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体现的“以和为贵”“协和万邦”“天下一家”的理念,也决定了中国必然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华文明没有对外扩张掠夺的历史,对外扩张掠夺也不存在于中华民族的基因中”[19]。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与世界各国友好交流、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积极与各国展开文明对话交流。当今世界人类交往频繁,人类命运与共,中国共产党深刻把握世界纷繁复杂的局势,始终胸怀天下,在发展自己的同时,推动世界和平、稳定、发展的步伐,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新型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扩大对外开放,以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增进全球人类福祉。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国为世界提供了疫苗、抗疫物资等方面的帮助,同时与世界各国人民团结协作,为战胜疫情贡献了中国力量。习近平指出,无论何时,“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20]。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伟大成就也为其他国家道路的选择提供了中国智慧与新样态,有力超越了西方的“华盛顿共识”与“普世价值”。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中国正在“以宽广世界眼光、博大天下情怀和坦诚大国担当,为人类谋和平、为世界谋发展,有力推动人类追求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21]。
综上,中国共产党正是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下进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最终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在发展过程、领导力量、建设主体、价值诉求、对内对外关系等方面蕴含着一系列鲜明的辩证逻辑,使其在根本上与西方现代化区分开来,并且从本质上超越了西方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逻辑、理想追求与世界历史视野,这条道路创造性地回答了“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与“世界之问”,其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向世人展现了重大的世界意义。“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当今中国发展的世界历史意义在于,中国在完成其社会主义现代化任务的同时开启出一种新型人类文明的可能性”[22]。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上,仍有着诸多不确定、不稳定的困难和挑战,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逻辑贯彻到底,正确处理好普遍性与特殊性、整体性与阶段性、客体尺度与主体尺度、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以及独立自主与胸怀天下之间的关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