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困境与出路

2023-01-24 05:39:15王礼申
韶关学院学报 2022年11期
关键词:社交青少年心理

王礼申,史 媛,吴 佳,殷 珺

(1.韶关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2.浙江省玉环实验教育集团,浙江 玉环 317600;3.广州城市理工学院 学生工作部,广东 广州 510800;4.南京衡逸心理咨询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0000)

截至2021年12月,我国未成年网民数量达1.83亿,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率为94.9%[1]。网络给人类生活带来便利,但如果使用不恰当,则可能会造成网络行为问题。Young教授最早采用“病理性网络使用”来界定不恰当使用网络的行为,并指出失去控制地、强迫及过度地使用网络会造成个体身心及社会功能受损[2]。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网络成瘾归为精神心理疾病。同年,我国卫健委将网络成瘾定义为“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对互联网使用冲动的失控行为,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后导致明显的学业、职业和社会功能的损伤”[3],临床症状超过12个月可确诊。

青少年身心发展迅猛但不平衡,此阶段他们自我意识高涨、追求个性与独立,处于“心理断乳期”[4],通常表现出“动机与表现上的成年”与“行为控制上的童年”之间的矛盾。在面对充满诱惑的网络时,他们更容易沉迷网络。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由于网络使用时间和频次的增加,青少年网络成瘾呈显著增加趋势,由此引发的危机事件也频见报端。

一、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影响

(一)诱发身心健康问题

青少年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沉迷网络会打破其日常生活规律,造成饮食不规律、睡眠减少和身体虚弱。有研究发现,网络成瘾虽属于行为成瘾,但与物质成瘾有高度相似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如青少年网络成瘾者脑血流量在某些脑区(如右侧颞上回)显著增高[5]。同时,网络成瘾会伴随或诱发焦虑、抑郁、社交回避等诸多心理问题的发生。对处于学习关键期和自我提升重要期的青少年来说,网络成瘾还会造成其因尝试戒断失败而导致的挫败感和自我效能感下降、行为失控带来的无助及自我放弃导致的报复性放纵行为等。

(二)造成现实人格的异化

青少年时期是人的“自我同一性”形成和稳定的时期,个体在此时期将价值观、能力、兴趣爱好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形成独特而稳定的自我。网络作为当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在影响着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形成。第一,网络社交软件和网络游戏会形成大量的虚拟交往空间,人们在虚拟空间中扮演“网络人格”,在现实世界中表现为“现实人格”。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尚未形成、人格尚未稳定,易造成“网络人格”与“现实人格”的混乱。第二,长久沉迷网络的青少年,将自己封闭起来,可能会因社会化缺失而导致人格异常。第三,青少年毫无约束的网络行为习惯会造成现实感不足及自我约束能力下降,易与现实规则及社会约束相冲突,形成反社会人格。

(三)降低现实交往能力

网络移动社交成为人际交往的新平台,且在社交结构中所占的比例日渐增大。青少年通过网络发布动态、分享照片、表达情绪、结交网友、组成虚拟人际关系(如网恋、虚拟结婚),“扩列”(通过盲目添加好友的方式扩充好友列表)成为青少年新型网络交友方式。过多使用社交网络更易形成网络使用成瘾。有成瘾倾向的青少年常常会不可抗拒地延长网络使用时间,沉迷于虚拟社交带来的满足。由于“面对面”社交的减少和他们对现实社交的消极应对,他们对真实的人和事缺少兴趣,久而久之会回避现实世界中的人际互动。一旦他们需要面对现实社交活动时会因无从应对而退缩,导致其退回网络世界中寻求人际交往的满足,恶性循环而形成虚拟式病态社交。

(四)导致核心价值观缺失

青少年时期的价值观逐渐形成和稳定。但目前网络环境较为复杂,网络内容良莠不齐,网络文化中的价值观受西方文化影响,一些别有意图的人和群体通过网络传播谣言、编造故事、歪曲事实。青少年辨别能力有限,易受误导。网络世界中的色情、暴力、犯罪等消极内容更容易使沉迷网络的青少年价值观偏移和信仰弱化。

二、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

(一)网络监管机制缺乏有效性

对青少年而言,网络学习资源、网络社交资源和网络娱乐资源都极其丰富且容易获取。但目前网络监管主体较为单一,对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网络交友、网络借贷、网络小说和网络色情缺少有力的监管,尤其缺少教育部门的有效参与,无法有效限制青少年的网络使用时间。某些网站即使有注册限制,青少年也可以使用父母或其他成年人的身份信息成功注册,这些都很容易造成青少年网络行为失衡、走向网络成瘾。

(二)学校文化氛围建设不足

校园氛围会影响青少年的网络行为。学校文化氛围包括校园环境、学习风气、校园组织氛围、学校文化、价值导向、社会网络和资源,内容复杂且维度多样[6]。青少年的安全感、自主发展和良好人际关系等心理需求多是在校园学习生活中获得,如果无法得到满足,则可能会通过网络进入虚拟世界来获得存在感和价值感,以逃避现实和寻求社会联结。混乱的校园秩序会使学生因担心安全而降低参与校内活动、转向校外活动,增加其结交网瘾同伴的风险。校园组织氛围不佳、学习风气不良甚至存在校园欺凌现象等,更易使身处其中的青少年出现网络使用失控的风险。相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典型正面的榜样行为和严格的网络使用规范可以让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风险降低。

(三)家庭教养方式失衡

家庭系统是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亲子冲突、心理需求忽视、家庭缺乏组织、较低水平的父母支持等消极的家庭关系与网络成瘾有关[7]。首先,心理需求忽视带给孩子被拒绝的感受,会引发其对关系认知出现偏差、社交技巧发展不充分、情感分化程度不足,从而对家庭氛围感到绝望,转向具有及时反馈性的网络社交或网络游戏去寻求被接纳、被关注的感受或发泄情感。父母“接受—拒绝”理论认为,质量较差的亲子依恋模式能够预测青少年的网络成瘾[8]。其次,父母专制、控制子女、过分干涉、严厉惩罚等教养方式会严重增加孩子网络成瘾的比例[9]。青少年处于寻求自主决定的阶段,心理控制会妨碍其独立自主需求的实现,逆反心理会加剧青少年的网络使用行为。专制、苛刻的父母经常会挑剔指责孩子,并对孩子进行过度控制,长此以往,青少年难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寻到自我价值,就会因感到压力过大而在网络中寻求避难所。

(四)青少年心理发育尚不成熟

人格发展阶段论认为,青少年面临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矛盾。青少年尚缺乏自我认同感,虚拟网络世界极易带给青少年心理上的成就感和满足感。青少年容易受到消极暗示,从而导致其根据传播者的意图去认知、思考并产生相应行为。同时,青少年极易产生从众心理,如果未和同伴一样上网可能会被嘲笑落伍,这就容易引发青少年迷恋网络,进而上瘾。

感觉寻求指个体对较为新异、变化、强烈、复杂的感受及体验的追求,以及为了获取这类感觉或体验而进行的冒险行为[10],是导致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另一内在因素。网络媒体的多变性、复杂性,都强烈地冲击着青少年的感官和内在感受,为了开心、好玩、刺激,他们往往去寻求网络带来的复杂而强烈的感觉体验。一旦迷恋上这种感觉体验,加上青少年缺少自控能力,就可能会导致网络成瘾。

三、应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有效策略

(一)加强网络监管,构建良好网络生态

为防止未成年人出现网络失控行为,2019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发布了《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从网络账号实名制、控制网络使用时间、限制网络支付数额、加强网络相关行业监管、设置适龄提示功能、引导社会参与等六个方面规范未成年人网络行为。该通知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并规范了青少年网络行为,但近年网络授课中仍频发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和超额度支付网游费用等网络失控行为,家长在维权过程中遇到取证难、耗时长等问题。因此,可尝试增加网络游戏监管主体、严格规范网络游戏适用年龄段、构建未成年人网络游戏行为追踪预警平台。第一,目前网络游戏产品作为一般文化产品单独由国家网信部门负责准入监管,监管主体单一。可尝试引入教育部门监审,建立“网信—教育”双层监管机制,进一步规范网络产品的市场准入监管体系。第二,目前网络产品多样、网络环境复杂,各种网络软件面向广大网民无序开放,网络资源的易得性导致青少年更多沉迷网络。可成立由教育、心理、法律、软件开发等行业专家组成的网络软件定级委员会,对网络软件进行评定,规范适合不同年龄段的网络资源。第三,建立网络行为预警平台。当未成年人使用网络时长或频率超过设定阈值时,预警平台可提醒家长或学校监督,帮助青少年养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

(二)重视班级建设,营造安全有序的校园氛围

青少年与学校之间的情感联系越紧密、对学校教育目标越认同,就越不易网络成瘾。班级氛围是学校氛围的缩影,班级是在校学习和生活的主阵地,因此,学校可通过加强班级建设来营造良好的在校氛围。根据团体心理治疗理论,凝聚力、普同感、利他、人际学习等都是积极因子。因此,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参与郊游、运动会、文艺比赛等校园活动,以增强团体凝聚力;制定有效公平的班规班纪,保证有序的组织生活,增强学生的安全感和秩序感;体现每个学生的价值,尤其是弱势学生,使其具有平等的存在感和人际互动机会;树立榜样、鼓励利他行为,营造友好互助的班级氛围,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通过班会、集体生日会和团体心理辅导等促进良好班级氛围的建设。

(三)开展亲职教育,促进家校共育

召开父母读书会、建立父母学习性团体、定期开展学习活动,帮助父母掌握沟通技能、提高亲子沟通质量;重视对父亲的教育和引导,如利用父亲节召开主题班会,邀请父亲参加,加强父亲参与度;建立学校心理辅导站,定期开设家长课堂,建立父母约谈制,帮助处境困难的青少年获得、获取更多的家庭支持,完善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系统。

(四)更新家庭教育理念,营造良好亲子关系

第一,父母在孩子提出不同观点或做出不合适的行为时,不是直接给予拒绝和负面评价,而去倾听并洞察其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第二,父母用平等、基于现实的态度与青少年子女交流,孩子会感到被关注、被理解,从而愿意和父母分享互动而不是待在网络世界里;第三,组织一些与孩子合作的活动,譬如一起去采购食品、准备晚饭、清洁车辆等,孩子能在具体的工作中获得现实体验和成就,还能够认识到现实与虚拟世界的差异;第四,父母应多给青春期孩子心理空间,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完成任务;第五,孩子犯错时不横加指责,要一起分析原因、共同寻找改进方法、鼓励孩子试错并在改正错误中成长,让孩子更有勇气去面对现实困难,而不是将网络作为精神避难所。

(五)重视父母知情作用,加强父母网络监管

家庭功能弱化是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重要风险因素。家庭生活压力过大、功利主义盛行、核心家庭养育时间缩减等因素,易导致家庭养育功能出现弱化,父母难以满足青少年子女的心理需求,也较难通过主动关心的方式知悉孩子的内心世界,从而导致孩子寻求网络慰藉、沉浸于网络的虚拟满足。因此,父母应在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上,通过与孩子谈心、平等对话、提供心理支持等方式增强对子女的了解,从而减少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

社会控制理论认为,高水平的父母网络监管可增强青少年网络学习投入、减少网络使用时间。作为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不可能禁止或杜绝其使用网络。父母网络监管不是严厉粗暴禁止,而是了解子女网络使用的用途、时间、地点和内容,通过主动关心和平等协商引导青少年合理地使用网络。

(六)提高青少年自我管理能力,寻求自我发展

现代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历史上那些成功的人都很善于自我管理。”[11]自我管理是个体发展和成长的内因,没有自我管理,任何外部因素都难以发挥作用,青少年对网络游戏的合理使用更需要自我管理能力。可引导青少年从身体运动、知识学习和生活习惯养成入手,培植自我掌控感,通过省察自己言行、进行自我教育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更加有效预防网络成瘾。

(七)增强青少年心理灵活性,提升生命意义感

心理灵活性是个体有意与身边的事物相适应,保持符合自己价值观的观点,并在自己价值观的基础上调整行为[12]。心理学家据此提出“接纳—承诺疗法”(ACT)用于预防或戒除成瘾行为,即提高心理灵活性,帮助人们过有意义有价值的健康生活,并通过对生命意义的探讨,寻求自我价值,鼓励个体在价值的指导下,积极采取行动。第一,接纳,即引导青少年正面容纳自己网络行为中经历的事件和自身体验;第二,认知解离,即从客观(或旁观者)角度观察网络行为中的自己;第三,以己为镜,即觉察网络行为中自己的状态,能够进行自我观点采择和自我背景采集;第四,觉察当下,即有意观察网络行为中的心理活动和周围环境;第五,澄清价值,即明确生活目标和行动目标;第六,承诺行动,即采取符合价值观的有效行动,合理利用网络。

生态系统观点认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是多个微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嵌套于多个相互影响的环境系统。因此,防治青少年网络成瘾,需要“社会—家庭—学校—自我”多方积极联动、相互协同与合作。

猜你喜欢
社交青少年心理
看见具体的自己
光明少年(2024年5期)2024-05-31 10:25:59
社交之城
英语世界(2023年6期)2023-06-30 06:28:28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意林彩版(2022年2期)2022-05-03 10:25:08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4
青少年发明家
社交距离
第一财经(2020年4期)2020-04-14 04:38:56
心理感受
娃娃画报(2019年11期)2019-12-20 08:39:45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文苑(2018年17期)2018-11-09 01:29:28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中国火炬(2014年4期)2014-07-24 14:22:19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