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琦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心理健康教育也称为心理素质教育或者心育,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标在于帮助教育对象树立健康的心理意识,掌握心理调节和适应的方法,实现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同时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大学生开辟了新的活动空间,这也给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变化,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变化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模式探索成为时代发展背景下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发展的趋势。
随着社会转型发展和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状况的巨大转变,以及国家发展对高校大学生提出的现实需求,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大力推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体系,其育人意义愈发值得关注。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更具现实意义。
网络时代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要求在理论层面有助于充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研究,能有效填充心理健康教育与时代脱节的空白部分,促进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理论方面的完善发展。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践层面依然存在很多不足,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问题更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短板,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开展与理论发展失衡。从网络时代发展的客观环境出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研究,可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实践层面的完善。
基于网络时代背景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影响,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另一方面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加大了管理的难度,弱化了课堂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对大学生的积极引导。在网络时代背景下探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直面心理健康教育新局面,有效把握心理健康出现的新特征,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1]。
网络空间的开放自由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进提供了全新的载体和丰富的资源,教师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及时干预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助力高校心理育人教育目标的实现。网络载体的有效运用可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网络载体的私密性让大学生有了敢于表达自己内心困扰的途径,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也可以通过心理健康相关网站提供典型案例和基础知识来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服务,从而促进高校培养时代新人的育人目标的实现[2]。
首先,师资数量和质量欠缺。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师数量不足,专业的心理健康辅导老师很少,由高校辅导员兼职的现象很普遍,师资质量无法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需求,降低了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信任度。其次,教育理念更新不够。时代的进步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当代大学生个人发展的现实需求转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新的理念。但是就目前来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育人理念上依然没有实现质的突破,心理健康教育依然以解决大学生群体中个别学生已经发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或者社会热点事件发生后需要疏导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为主,没有真正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网络时代为教育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教育载体,但当下依然有部分教师因网络信息技术水平不高和传统教学思维的限制仍采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没有结合网络时代优势积极创新教育教学方式,课堂气氛沉闷,教学过程无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无法取得心理健康教育应有的效果。
首先,软硬件条件方面缺乏支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硬件支持方面依旧存在与时代脱节的问题,比如心理健康教育图书、视频、影像资料不足,而且很多内容已经过时,无法给教师和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一些高校虽然开辟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但是对其开发和维护的力度不够,缺少先进的软件和技术支持,使得网站的运用不流畅,降低了使用效率。其次,管理制度和力度方面不到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不断发展的系统性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有相配套的体制机制和系统规划作为保障,当前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制度存在僵化问题,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管理存在空白。最后,反馈机制的功能缺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点不仅在于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传递,更在于发现大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及时进行跟踪和心理干预,因此反馈机制功能的发挥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着重大意义。但是,当前部分高校心理健康信息反馈缺乏动态呈现,对大数据、云计算等网络技术的运用不足,可能错失心理干预的最佳时期。
对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受我国长期以来基础教育模式的影响,大学生群体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对他们的学业成绩没有太多的帮助,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只是为了满足学分需求,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失去学习的内生动力。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缺乏系统性。部分大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的时候一般不会选择找心理辅导人员,更倾向于在网络平台中寻求帮助。而网络信息鱼龙混杂,负面信息和碎片化信息让大学生群体对于心理健康知识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偏差。部分心理健康专业的大学生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对专业课程学习的重要作用,不会积极主动参与校内外举办的各种心理健康活动,无法以专业的身份带动其他专业的大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没有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
首先,网络信息呈现碎片化特征,影响了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手机网页浏览成为一些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大学生的课余时间基本都是在浏览各种网络信息动态。表面上他们获取的知识量较大,实际上他们获取的知识呈现明显的碎片化特征,而这对于“三观”仍处于塑造时期的大学生来说,会因认知结构不平衡而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其次,网络不良信息得不到有效控制,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力。网络不良行为和信息因网络的隐蔽性得不到有效控制,加之大学生群体对新鲜事物有较强的好奇心,自身的辩证思维意识薄弱,各种不实报道和舆论倾向还有部分披着心理健康外衣的娱乐性心理测试等负面网络信息很容易引起他们的盲目跟风和模仿,从而产生很多负面消极的心理态度,致使心理教育的权威性遭到质疑,心理健康教育局面更加被动。最后,网络环境的虚拟性特征明显,加剧了部分大学生对“面对面”教育方式的抵触。网络受大学生追捧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的虚拟性可以满足大学生倾诉和发泄个人情绪的强烈需求,大学生可以在网络空间中展现自我、得到认可,又能避免因面对面接触而产生的约束和尴尬。因此,大学生群体出现了社交活动减少,甚至部分学生存在人际交往恐惧的心理,对面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产生排斥,在发生心理健康问题时无法得到及时的帮助[3]。
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成长环境较以往复杂,处于网络时代中的他们心理问题更加多样化。基于时代发展背景寻求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当前的重要任务,因此高校应该针对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出现的种种问题从实现理念转变、体制健全、资源挖掘、社会联动角度出发采取具体措施,切实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
(1)创新管理理念
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高校要明确这一现实状况,树立“以生为本,以检促教,以网辅教”的教育管理理念,即以当代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注重知识和能力的培育,以保障教育教学工作能长期有效推行,要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加强“线上+线下”管理的同步进行,以此来全面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2)树立心育服务意识
心育服务要以疏导帮辅工作为基础,需促进心理咨询方式的灵活化,除传统电话热线咨询外,在不同的网络载体中设立沟通交流服务平台,从不同角度为大学生提供服务[4]。
(3)积极运用网络信息技术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直面网络时代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紧跟时代步伐,注重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通过不同的方式自觉学习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最新成果,并将其转化到工作中,同时要转变工作方式,开辟网络新阵地,通过不同的网络载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输出,并积极与大学生进行交流,在提升心育主动性方面下功夫。
(1)严把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准入制度
大学心理健康教师的缺口整体来看是很大的,辅导员和心理咨询人员兼职的情况普遍,其专业性不足,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大幅度降低。因此,高校要在准入制度上下功夫,招聘专业教师时要对其知识和能力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对于兼职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和考核,严格上岗资格管理。
(2)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制度
高校管理体制机制的完善应该借鉴思政教育的“三全育人”理念,充分考虑到校内各部门、各岗位工作者的作用,把相关人员都纳入培训对象中,分层次进行不同程度的培训,同时落实具体的管理制度。
(3)改进预警和干预机制
高校要打通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渠道,对预警和干预工作的参与部门进行具体规范,加强心理问题动态报告管理,持续推进心理普查和定期排查工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全面监控,切实消除不良心理状态的蔓延和进一步恶化,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5]。
首先,融合网络资源。互联网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既能满足随时学习和获取信息的需求,也能够为大学生提供便捷的心理健康服务。因此,高校要加快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布局,在已有资源体系的基础上借助网络信息技术获取更多有价值且对校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深刻引导意义的教育资源。为此,高校可以建立专业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队伍,在网络心理健康平台资源融合方面做努力[6]。其次,挖掘校内资源。校园环境和校内活动与大学生息息相关,其作为隐形的高校教育资源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且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举办校内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要注意丰富活动形式,以大学生群体为主体开展更多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的参与中提升认知,扩大活动的影响力。最后,创新传统资源。网络环境虽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大影响,但是依然不能忽视传统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因此对传统教育资源进行创新运用非常重要。比如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精品课程的开设,针对不同学生的成长需求分类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选修课程。增加大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使用符合他们学习习惯的新媒体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互动性[7]。
政府部门要加大对网络媒体和社会不良风气的管理,从法律层面规范公众现实行为和网络行为,对不能遵纪守法的个体进行严厉的惩罚,对不法传播媒体严厉取缔,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8]。其次,强化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网络舆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范围广、程度深,作为网络媒体必须要坚持行业自律,实事求是地传递网络信息,特别要扼制违反个人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信息出现在大学生眼前。同时,要加强提升网络媒体人员的素养,建立为大学生提供专业心理咨询的平台,加强正面舆论导向,积极传递正能量。最后,家庭教育是对大学生影响最早也最为持久的,家长要积极履行家庭教育责任,养成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习惯,并能够与高校密切配合,重视子女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变化动态,给大学生传递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其健康成长。
我国高度重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许多高校在教育理念、管理理念、专业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加强了管理。网络时代的发展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更多的不可预知性,高校要深刻认识到网络发展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刻影响,联合社会各界寻求心育工作的重大突破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