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汾阳市北关幼儿园 郑晓琴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交流和表达是幼儿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时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幼儿通过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在大胆提出问题、交流不同意见、表达自己的想法等过程中,提高了科学认知,激发了持续探究的兴趣,学会了理解与尊重、倾听与表达,培养了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促进了多方面的发展。
幼儿之间的交流与表达,作为科学探究方法之一,对于促进幼儿思维发展和理解能力提升,引发幼儿认知冲突,激发幼儿科学灵感和培养幼儿科学探究所必需的技能、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等都具有重要价值。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和交流表达的空间,让幼儿充分尝试与探索。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尝试不同的操作方法,发现同伴的不同做法,通过交流,促进幼儿间思维的碰撞,通过不断归纳、总结、提升经验,引发深入的学习与思考,提升幼儿的认知能力和反思能力。例如:在“有趣的纸桥”科学活动中,教师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纸、积木块,幼儿自主操作,搭建纸桥,尝试在纸桥上放积木块。教师在幼儿操作完成后给了他们充分交流讨论的时间,幼儿通过分享自己的实验过程,发现纸桥上的积木块有的放得多,有的放得少,于是大家一起寻找原因:什么样的纸放得积木多,并围绕“纸”生发了新的活动,进一步深化了对纸的认识。
操作活动中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进行科学学习,通过互相交流,引发幼儿更多的奇思妙想,建构更深层次的知识结构。例如:在“神奇的溶解”探究活动中,幼儿在尝试将盐放在冷水中搅拌溶解后,新的问题产生了:怎样可以让盐不用搅拌就能快速溶解呢?幼儿通过多次操作、实验却都没有解决。教师适时组织幼儿开展了讨论,有的幼儿想到妈妈炒菜做汤会放盐,但盐马上就不见了,有的幼儿说妈妈冲的果汁也是一下就化开了。大家通过讨论,提出假设:如果是开水,盐是不是可以马上溶解,糖是不是也一样。随即进行了实验,结果如他们设想的一样。在幼儿的互相交流讨论中,他们共同建构了新的假设,并且对溶解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幼儿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不断积累经验,知识和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在探究活动中,幼儿和同伴共同制定计划,反复观察、比较、操作和实验,共同讨论实验步骤和方法,用图画、符号等标识呈现计划,大胆联想、猜测问题的答案并与他人交流分享。在刚开始的探究活动中,有的幼儿无法准确说出自己的操作结果,有的不会看记录表,有的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但通过与同伴合作探究与分享交流,尝试整理、概括探究成果,幼儿逐渐从刚开始的不会交流、分享到学会很自然地交流表达,积极动手动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观察、分析能力,发展了社会交往能力,体验到了合作探究的乐趣,提升了科学探究能力。幼儿在互相交流合作中,巩固了已有经验技能,学会了在探究活动中接纳、欣赏、分享探究结果等,形成了互相帮助的良好行为品质。
幼儿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经常会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现象产生兴趣和疑问。如:冬天为什么结冰?树叶为什么会掉下来?蚂蚁在干什么?等等。这些幼儿感兴趣的内容是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作为教师,要及时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充分了解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究活动,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帮助幼儿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让幼儿充分探索、操作、交流表达。
在活动中,教师鼓励幼儿组成科学实验小组,分组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他们自主分配任务,谁负责观察、记录,谁负责操作等,明确到人,共同为小组的实验负责。比如:在纸的吸水性实验中,幼儿分为三组,每一组自主讨论确定组长、记录员、实验员,大家明确了自己的任务,有条不紊地操作、记录。实验结束后,大家共同交流形成了本组的实验结果,然后再和别组幼儿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合作、分享等良好品质逐步形成。
教师通过营造轻松、自由、自主的表达氛围与空间,让幼儿想表达、敢表达、爱表达。在幼儿的讨论过程中,有的教师会因幼儿表达有误或不足,纠正、打断幼儿的表达,这种做法是不对的。教师应耐心地倾听幼儿,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多采用正向的、积极的评价,及时给予鼓励,让幼儿能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另外,对于性格较为胆小不敢表达的幼儿,要多用语言、表情来鼓励、支持幼儿的表达,如:“你的实验成功了,请说说是怎么做的?”“你这次尝试真有趣,可以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想的吗?”或者可以摸摸头,抱一抱:“你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真勇敢!”幼儿在教师、同伴的支持鼓励下,在宽松自主的表达空间中,会慢慢变得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和同伴无拘无束地交流,同时逐渐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均获得发展。
总之,教师要意识到交流表达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性,提供让幼儿大胆交流表达的机会和条件,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