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若峰
近年来,评价对于学生的引导、诊断、改进和激励作用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尤其是随着《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出台,其中对于“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更是激发起学校探索学生评价的热情。不少学校构建了系统全面的学生评价指标体系,甚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采集和处理平台。当然,这些探索都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但是“始生之物,其形必丑”,自然存在种种不足之处。
对于学生评价,我们首先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哪些内容要评,哪些内容不要评,学生评价的边界在哪里。很多人潜意识里认为对于学生发展重要的素质都要评,比如知识、能力、品德等等都很重要,都要纳入学生评价的范围。其实未必。比如爱国情怀,它不仅对学生个人发展很重要,对我们整个社会的团结也很重要,事实上很多学校也把爱国情怀作为学生评价的重要内容。但是对于学生爱国情怀的评价其实是不必要的,因为凡是正常接受学校教育的学生,几乎都具有爱国情怀,很多普普通通的民众在国家需要的时候表现出来的爱国热情,就是最好的证明。因此,我们在学校日常的学生评价中可以默认所有学生都具有爱国情怀,只需针对极个别具有极端情绪或行为的学生进行特别关照即可。同样道理,如果我们认为诚实是学生重要且普遍的品质,那么学校在学生中评选诚实之星可能就没有必要。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承认评价的技术手段本身是有局限的,对于学生身上的很多重要素质,目前的评价技术手段是无能为力的。或者说有些素质的评价对于评价者本身的能力素质,对于评价的技术手段都有极高的要求,很多学校还不具备开展此类评价的条件。对于这些“不可测量之物”或者当前条件下的“不可测量之物”,学校需要保持一点敬畏之心,不可贸然为之。比如有些学校对学生的品德分类赋分,然后对不同类别的品德评分进行加总,最后对学生的品德排序。这种做法就可能把很重要的事情肤浅化、庸俗化,导致对重要的价值解构,对学生的品德发展起到反作用。
之所以要探讨学生评价的边界问题,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要防止学生评价的繁琐化。现在的学生评价很重视过程性,要求对学生的很多学习活动、实践活动过程留痕,要记录上传,这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负担,甚至会影响学生学习过程的连贯性、真实性。有些学校要求学生在家里参加家务劳动,并要求学生通过拍照或者录像的方式记录上传。于是一边是学生动手劳动,一边是家长拍照或录视频,导致学生在劳动过程中还要专门停下来摆拍。甚至有些学生的家务劳动只是做做样子,摆拍上传即了事,家务做不做无所谓。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很多时候评价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了学习本身,学习成了为评价服务,这就是评价的异化。大家认认真真做评价,反而忘记了评价的目的在于服务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警惕评价的异化,要求学校在开展学生评价时有一点谦卑心。这里的谦卑心主要是指要承认和尊重学生成长的复杂性和主体性,要意识到评价技术的有限性,警惕理性的自负。笔者看到有学者提出学生评价要实现全要素、全过程、全方位、立体化,不免想到这得是一个多么庞大复杂的工程,我们真的做得到么?有必要做到么?学生成长的复杂性和主体性要求我们为学生的成长留白,留下自主发展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学生不必在意学校评价的外在激励,他可以学习也可以玩耍,可以專心致志也可以神游发呆,只需顺从自己兴趣的自由流动,任由好奇心的驱使。而这个学生自己支配的空间可能就是他的生命力、创造力成长的根据地。
评价服务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而非相反。相比于构建精妙完美的学生评价体系,学校首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地方,在那里,吸引他的是知识的神奇、教师的智慧、同学的热情。
(编辑 王淑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