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

2023-01-23 12:10黄承伟
人民论坛 2022年24期
关键词:三农乡村振兴新时代

黄承伟

【关键词】乡村振兴 新时代 “三农”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五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党对乡村振兴的全面领导持续加强,乡村振兴战略制度框架持续健全,规划体系、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和考核机制持续完善,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持续进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百年党史,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光辉奋斗历程,是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境界、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奋斗历程。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谈不上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就不会有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没有乡村的全面振兴,就不可能有共同富裕的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也就无法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样无法充分彰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和中国共产党的不变初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基础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完成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的艰巨任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国全社会凝心聚力、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持,既为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提供了保障,也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了强力支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需要不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通过城乡融合促进要素合理配置、提升发展效率,需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凝聚最广泛的发展共识和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回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的客观要求,是有效避免“中等收入陷阱”、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城乡融合发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路径。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西方现代化道路和发展中国家追寻现代化的实践表明,其发展结果都面临马克思所指出的人与自然关系疏离、人与人之间关系异化、人与其创造物关系异化的深刻危机。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坚持和发展,是不断追寻和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文明与文明和谐共处、城市与乡村共同繁荣的現代化道路的伟大实践。与资本至上、利益至上、人类中心主义、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自然和社会价值的现代化不同,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不仅是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也是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有益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思想深邃、内涵丰富、逻辑严密,回答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我们党“三农”工作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创新了新时代党的“三农”工作理论。集中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思想观点的创新:一是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二是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实际上是确定了“三农”工作在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的战略地位。三是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四是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把乡村振兴放在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构建中,为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指明了前进方向。五是实现粮食安全和现代高效农业相统一。六是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七是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这是对要建成什么样的乡村的概括,指明了乡村建设的方向。八是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总结了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一是贫困地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拓展,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二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了大台阶。三是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无论是收入提高、消费水平提升,还是各种社保制度的建立健全,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四是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五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六是农村改革“四梁八柱”基本构建。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农村深化改革的文件,构建起新一轮农村改革的“四梁八柱”,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不断健全。

阐述了做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意义。一方面,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另一方面,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习近平总书记还从人类发展、全球发展特别是应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这个角度来阐述“三农”工作的重要性。

论述了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以后,“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地从脱贫攻坚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对脱贫人口,要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摘帽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从“三农”工作角度讲,原来“三农”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包括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也是三位一体的完整体系。在过渡期内,突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由此,在粮食安全底线基础上,增加了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这实际上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两条底线。以上新认识丰富了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的内涵。

作出了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重大论断。一是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二是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三是采取增加种粮农民的补贴、创新经营方式、加强农民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的现代化水平等措施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四是实行党政同责。从政治高度看粮食安全问题,发挥制度优势,压实确保粮食安全各方责任。

提出了做好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的根本遵循。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思想,集中体现在: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深化农村改革,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见实效,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

明确了提高党领导“三农”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的具体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主要从三个方面把加强党的领导落到实处:一是落实好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二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三是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一是科学印证了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发展的思想蓝图。比如生产力发展是城乡融合发展的物质基础,坚持公有制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前提,城乡良性互动是城乡融合发展的表现形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城乡融合发展的终极目标等。二是充分彰显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比如共同富裕的全民性、全面性、共建性、阶段性、共享性等。三是鲜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一切为了农民、一切依靠农民是“三农”工作的价值起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三农”工作的价值遵循;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三农”工作的价值动力;提高广大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三农”工作的价值追求。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四是充分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就是立足于人口规模巨大的基本国情,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坚持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发展,坚持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格局,堅持践行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农业农村现代化。

打好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的目标是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确保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通过农业和乡村优先发展,推进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打下基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目标的一致性,决定了脱贫攻坚从收入增加、人力资本提升、生态保护、基本权利保障等多个维度,为脱贫地区的乡村振兴奠定基础。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全面促进乡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全方位发展,为脱贫群众、脱贫地区稳定脱贫、加快发展、推动共同富裕创造了环境、增强了造血功能。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坚持精准扶贫、尽锐出战,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全国八百三十二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九百六十多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极大增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是巩固党的执政根基的必然要求,是精准扶贫的延伸,是脱贫成效赢得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关键。五年来,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摆在突出位置,压紧压实各方责任,持续抓紧抓好。

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一是全面落实政策衔接。明确对脱贫县设立5年过渡期,在过渡期内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力度进一步加大。土地政策方面,继续允许原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国家和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土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省域内流转,在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框架下实行跨省域调剂。二是深入推进帮扶衔接。优化东西部协作帮扶,实现8个东部省(直辖市)结对帮扶10个西部省(自治区、直辖市)。三是统筹做好考核衔接。把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东西部协作考核评价、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成效考核评价统筹开展,推动考核评估发现问题整改,促进工作提质增效。各地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纳入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考核“指挥棒”作用持续发挥。四是基本完成队伍衔接。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党中央决定将扶贫工作机构重组为乡村振兴工作机构。2021年2月,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之后各地也参照国家层面做法对扶贫工作机构进行调整。中央层面形成了中央农办牵头实施、农业农村部统筹实施、国家乡村振兴局具体实施,“三位一体”共同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格局。各地平稳有序完成了对各级乡村振兴机构的调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三农’工作的体现。我们要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五年来,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统筹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了乡村振兴良好开局。

推进产业振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五年来,促进产业兴旺的政策体系初步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对产业振兴有专门阐述,《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关于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都对发展特色产业、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完善联农益农机制提出明确要求。五年来,各地持续激发乡村资源要素活力,持续培育乡村产业经营主体,持续提升农村就业创业质量,持续建设集聚融合发展平台,乡村产业发展加快,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农村电商蓬勃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传承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休闲观光、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农村创新创业活力不断激发。

推进人才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是关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021年初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制定《“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促进人才返乡、下乡、兴乡,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一是健全人才入乡机制。从体制机制入手,打破人才入乡返乡的束缚,建立人才定期服务乡村制度,引导城市人才定期下乡服务。二是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大规模培育高素质农民,分类培养了一批种养加专业能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乡村治理骨干力量。三是优化乡村营商环境留住人才。结合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往村覆盖、往户延伸,改善人才工作和生活条件。四是搭建干事创业平台。支持引导各类人才向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集聚,支持人才返乡下乡发展新产业新业态。

推进文化振兴。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实践表明,乡村文化具有的經济功能有力促进产业发展,乡村文化具有的秩序功能有力推动乡村治理,乡村文化具有的生态功能有力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文化具有的政治功能有力促进民族合力凝聚。五年来,各地各部门持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营造文明乡风,让乡村文化保持健康向上状态。持续增强农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增强文化自信。持续加大文化振兴投入力度,从农民利益出发,推动乡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完善农村文化生活配套设施,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推进生态振兴。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生态振兴就是全面提升农村环境、产业、文化、治理等,将农村打造成为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生态振兴的目标,就是要实现既要有优美的自然环境作为基础,又要有良好的生态经济作为保障的乡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五年来,各地以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为目标推进乡村生态振兴。一是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做到先规划后建设。编制村庄规划注重实用性,保持乡村独特的风貌,留住村庄的乡情味和烟火气,防止千村一面。二是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坚持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三是做到软硬件并举,保护与发展并重。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四是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五是发挥多元主体作用,形成合力推动的良好局面。五年来,各地各部门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创新工作思路,强化政策措施,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乡村生态振兴取得积极进展。

推进组织振兴。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五年来,各地各部门把培育优化乡村振兴的组织力量作为组织振兴的根本举措。着力提升乡镇党委统筹能力,把熟悉农村、热爱农村、长期扎根农村基层一线的人员提拔进入乡镇领导班子,促使班子整体活力和战斗力显著增强;着力提升村级党组织治理能力,把“强村”作为基层基础建设的重点,不断夯实战斗堡垒。把组织振兴融入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各地不断创新基层“党建+治理”的工作模式,完善“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治理体系,不断提高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加快形成。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加强,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形成新格局。自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指引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乡村振兴战略制度框架不断健全,规划体系、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和考核机制不断完善,党对乡村振兴的全面领导不断加强,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取得初步成效。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协同发展,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更加优化;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基本建立;农村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提速建设、提档升级;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质量不断提高;2017年—2021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28.9%,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由2.71缩小到2.5。农村发展短板的加快补齐,农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融合发展的有序推动,为扎实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重点从以下方面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进一步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压实各级党委的政治责任,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层层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方针,以更大力度推动乡村振兴。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切实增强各级干部做好“三农”工作的能力。建立健全上下贯通、一抓到底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体系,确保中央决策部署、政策措施落地见效。

进一步优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工作机制。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方面、多个层级,需要统筹协调、合力推进。关键是要进一步优化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工作机制。一是优化战略实施协同推进机制。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共同建立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协调推进机制,有关部门成立了由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协调,压实工作责任,逐年推进、逐项落实。二是优化规划衔接联动推进机制。乡村振兴,规划先行。各地各部门要在总结《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实施的基础上,对标对表中央新决策新部署新要求,分行业分领域细化落实乡村振兴目标任务。三是优化协调政策落实高效推进机制。强化多元投入,逐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加强金融支持,设立了政府投资的乡村振兴基金。四是优化动员社会力量合力推进机制。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乡村振兴参与机制,深入实施“万企兴万村”等行动,发动社会力量更广泛参与。注重宣传引导,评选地方典型范例,讲好乡村振兴故事。五是优化评估考核激励推进机制。坚持结果导向,加强评估,加强考核,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有力推动乡村振兴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和工作落实。

进一步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和粮食安全两条底线。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措施,把促进脱贫县加快发展作为主攻方向,不断缩小收入差距、发展差距,确保兜底保障水平稳步提高,确保“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质量持续巩固提升。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完善和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完善产业联农带农机制,加大对乡村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等重点区域的支持力度,深入推进东西部协作、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驻村帮扶工作。全面落实粮食安全黨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优化布局,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落实耕地保护硬措施,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加快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加快推动农业全面机械化、高度设施化、装备智能化,持续加强农业科技支撑。通过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民种粮有钱挣。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底线。

进一步统筹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一是加快发展乡村产业。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拓展乡村多种功能,向广度深度进军,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实现县域经济发展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良性互动。二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普及科学知识,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注重农村青少年教育问题和精神文化生活。三是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健全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巩固退牧还草、退耕还林成果,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四是深化农村改革。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阶段性任务,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五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遵循城乡发展建设规律,先规划后建设。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分类,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建立健全乡村建设实施机制,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六是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加快构建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推动县乡村三级治理体系建设,加强乡村基层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党领导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进一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不断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城市人才入乡发展机制。完善城市反哺农村的投入机制,不断加大农林水利领域的资金投入,持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机制。持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释放改革红利。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推进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县域统筹,把城乡关系摆布好处理好,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县乡村统筹,加快形成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的建管格局,推动公共资源在县域内实现优化配置。继续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作者为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扶贫发展中心主任、研究员)

【注:本文系2021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与脱贫攻坚精神研究”(项目编号:21JZD015)和201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贫困治理思想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编号:19ZDA002)的阶段性成果】

责编/赵橙涔 美编/李祥峰

猜你喜欢
三农乡村振兴新时代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