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华
(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第六中学,甘肃 天水)
新课改下,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普遍受到了教育界的关注,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是音乐教学的宗旨与目标。高中音乐审美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同时也能引导学生在掌握一定的音乐技能下,加深认识与理解作品的内在,从而有效地丰富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人文素养,这也是音乐审美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高中音乐教学应立足学生的认知水平,坚持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健康的审美情趣,从而使音乐这门艺术真正起到净化人心、陶冶情操的作用,给高中生带来情感上的共鸣,使他们热爱音乐艺术、热爱生活。
通过听觉来感知一些传播艺术形式的音乐,具有多种价值与功能,既能令人身心愉悦,也能陶冶情操,还能增强个人的人格魅力,启迪心智,涤荡心灵。古往今来,音乐在历史长河中源源流淌、不断发展,凝聚了不同时代的风格特色和人文精神,彰显了其独特的艺术气息,成为当下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音乐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演唱、演奏以及创作等,借助这些音乐活动传播音乐、欣赏音乐,不断实现音乐的内在价值,发挥其功能,这无疑都充分说明了开展音乐审美教学的重要性。基于小学与初中的音乐教学,高中音乐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既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要不断深化拓展教学内容,将中国古典音乐、通俗音乐等作品添加进来,并且融入一定的历史背景与文化知识,注重审美教育,使音乐审美教学也成为音乐鉴赏课程的一个主要内容。审美教学也能让学生进一步对美好事物充满向往以及追求,并将美好品德潜移默化地渗透于其成长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健康良好的个人品质与人格,有助于其日后的成长以及发展。
如何真正地把握好审美教育是当下教学的重点,通过采取适宜而正确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升音乐素养。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能让学生产生迫切的求知欲望。只有学生对音乐审美有了浓厚兴趣,其学习的思维才能真正活跃起来。在审美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各种想法,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以及巧妙的引导,不断激发学生对音乐审美的兴趣,通过采取一些有趣新颖的审美知识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以及积极性,使学生乐于继续探索,主动获取知识。民族音乐旋律美妙动听,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展现了一幅幅不同民族美好生活的画面,在聆听之际使人心生愉悦,尽情徜徉于民族音乐的海洋中,获得精神享受。然而,现代不少高中生受通俗音乐或者流行音乐的影响,对传统民族音乐欣赏的兴趣并不高,很难真正地静下心来去体会民族音乐的魅力,感受民族音乐的美妙。因此,在审美教学中,教师通过将现代流行音乐与传统民族音乐有效结合,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兴趣,使教学更有效。在“学会聆听音乐”这一单元中,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舞剧《红色娘子军》中“快乐的女战士”的表演,通过导入视频《红色娘子军》的舞剧片段,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舞曲的兴趣,使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去学习音乐知识。而在讲解“快乐的女战士”的旋律时,则为学生介绍这一音乐主题实际上讲述了从恶霸南霸天府中逃出的丫鬟琼花,在红军的帮助下变为一名红军女战士的故事,根据剧情需要改编为“快乐的女战士”。由此,学生学习音乐的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欣赏音乐的兴趣更浓,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师生互动更为积极。
每一首音乐作品都有其独特的音律,所蕴含的情感也有所不同,因此,引导学生对音乐进行审美,就需要学生学会体会音乐中的音律。学习音乐并不是机械、重复歌词旋律,而是要让学生学会掌握音律欣赏的态度与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在进行音乐作品审美鉴赏时,立足音乐的音律,和学生一起对音乐作品的音律进行分析与体会,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技巧,培养其良好的审美能力。日常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从最基本的音乐旋律入手,深刻体会每一个音符的韵律以及之间的联系,尤其对音乐旋律中的起伏跌宕以及情感变化进行体会,了解蕴含于音乐作品中的音律之美带来的心灵共鸣,加深印象。在欣赏音乐作品之前,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聆听音乐,并且有意识地为学生提出带有启发性以及思考性的问题,使学生的聆听更有目的和方向。比如,在聆听这首音乐作品的旋律以及音色的变化时,请学生认真思考一下其音乐形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而乐曲中的旋律走向又是怎样的?表达了何种情感……调动想象空间,发挥审美能力,正确理解音乐。
音乐能触及人们心灵最柔软的地方,用其特殊符号传递着奇妙无比的东西,承载着创作者对现实世界丰富多彩的一种情感表达。欣赏音乐作品,实际上也在体会创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引导学生融入音乐的审美境界中,徜徉于情感世界,不断加深体验,实现升华。在学习音乐时,最好的办法是引导学生与音乐作品达到情感交融,真正沉浸于音乐世界中,学会体验、丰富情感。而如何更好地体会以及领悟音乐的情感,则需要借助一定的方法。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时俱进,改变传统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一些高中生对于传统课本中的曲目以及乐曲等存在抵触心理,这也导致学生兴趣不佳,影响了学生对音乐美的欣赏与表达。基于此,教师应采取多元化的教学形式,丰富教学手段,创设适宜的情境,融入多元化的元素,向学生展现音乐的美。在教学聂耳的音乐作品时,教师围绕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结合高中生的知识结构以及具有的艺术修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从而让高中生从生动形象的画面中达到视觉与听觉的高度结合。通过多媒体播放聂耳的作品《义勇军进行曲》,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这首作品中乐曲的旋律和情绪是怎样的呢?”由此引发学生兴趣。通过多种手段引领学生更为直观地认识和理解音乐,不断增强审美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结合音乐作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感悟音乐内涵,从而引领学生进入到一种美的环境中,面对特定的审美对象,亲耳倾听这一音乐作品美的旋律与美的情感,充分激发学生的审美渴望。与此同时,鼓励学生畅谈个性化的审美感受,搭建交流讨论的平台,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理解、感悟、鉴赏音乐作品的能力。比如,教师带领学生欣赏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与学生一起先就词曲作者、作品创作背景、音乐结构等进行了解,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审美能力。在反复聆听音乐作品《黄水谣》《保卫黄河》《黄河船夫曲》后,教师鼓励学生分享交流由此带来的深刻情感体验。有学生激动地说:“《黄河船夫曲》这首音乐作品让我感受到黄河的壮美形象,同时也感受到船夫与惊涛骇浪顽强的搏斗场面,由此了解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所经历的苦难与反抗。”也有学生说:“通过聆听这一系列音乐作品,我热血沸腾,激情澎湃,说明了作者深厚的创作功底,也展现了作者就是融入时代之中的高歌者。”还有学生说:“《保卫黄河》乐曲音调短促跳动,振奋人心,节奏铿锵有力,战斗号角嘹亮,歌曲充满力量和激情,这首歌令人热血沸腾,我们一定要有一颗保家卫国的爱国之心,为建设伟大祖国奋发向上、奉献青春。”相互交流中学生充分讲述了自己对这首音乐聆听之后的感想。音乐欣赏使得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对音乐作品的乐理以及音乐作品所包含的情绪、人文内涵、思想蕴藉都有了更为深刻的感受和理解,进一步提升了学生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
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必然需要借助各种手段、各种方法,从而让学生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而在这一审美能力的培养中,也逐渐形成学生健康的审美观。长期的艺术熏陶、欣赏、感悟等,对于美的认知、发现、创造都是学生秉承健康的审美观作用的结果。教师通过对每一首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内涵进行挖掘,引领学生真正从音乐作品中欣赏其中的真善美,分辨假恶丑,在培养学生高尚审美情操的同时,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学生在课堂上必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就他们个人的学习需求及时加以关注,并满足他们的需求,使其个性得到充分的释放、自由的发展,从而形成独具个性、健康的审美能力。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其审美情趣,让学生通过演唱歌曲或者随着节奏律动,真正使学生全身心融入音乐中,感受音乐,与音乐所传递的情感同频共振。比如,在《中外流行音乐》的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朗诵、演唱的方式自主表演,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开展高中音乐审美教学,教师需更新观念,善于对音乐教材中的审美因素进行发现和挖掘,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与处理,在教学中以情动人,从感性入手,让学生在强烈的音乐审美动力的驱使下,真正学会发现美、欣赏美、解读美以及创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