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世海
(甘肃省兰州新区舟曲中学,甘肃 兰州)
议论文是高中写作所涉及的文体之一,文章核心是提出的鲜明见解与主张,富有强烈的思辨性。学生参与议论写作,体现的是个人的逻辑性以及思辨能力。但就学生议论文写作现状来说,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学生的思维逻辑性较为缺失。
思维模式理论与新课改中“发展与提升学生思维”的这一核心素养异曲同工,而且“提升与发展思维”也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对学生正确思维品质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可以说,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样也成为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
就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思维训练现状来看,教学质量并不理想,学生的写作兴趣不高。而且写出的文章内容较为枯燥,也缺乏创新性,在一些评论、说理以及阐述自我观点上面缺乏逻辑性。学生在修改作文时也是敷衍了事,这些情况体现了学生对写作还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反映出学生不会写作文的这一短板。在调查中发现,对议论文写作感兴趣的学生不多。即便有学生喜欢写议论文,但因其写作思维较为狭窄,经常产生“无处下笔”的尴尬,有的甚至会不了了之。而一些高中语文教师认为学生议论文写作质量差的原因是认知基础较差。对于这些情况的出现,作为教师要自我反思,认识真正的原因。议论文写作要与平时的观察与思考相联系,但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指导聚焦于写作技巧方面,而对于学生如何撷取生活素材,如何思考,如何有效积累素材、运用素材等方面却很少加以指导。如果学生平时缺乏有效的思维训练,在写作时就缺乏清晰、简明的结构分析能力,无法选择具有典型性的素材以及采取多种论证方法。教师必须训练学生的相关能力,才能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教师还应反思自我,不断探索符合高中生认知的教学模式,改变现状,突破固化认知,充分发散学生思维,点燃兴趣点,使其写出富有深度且具有一定内涵的议论文。
首先,能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思维。教学中教师要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的理性思维,挖掘个性潜能,增强探究意识和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关注细节并不断发展想象力以及观察力,并且实现有序的思考,通过严谨而深入的思维过程加以体现思想内核。其次,可以通过学生在写作时的情感体验来不断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通过写作满足自身所需,逐步深入思考,深刻体悟,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思维调动与触发,使写作更富有深度,富有情感与思想。最后,借助逻辑学的理论来对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思维训练序列。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注重训练高中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以及各种思维能力。
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就学生积累素材以及具体运用的思维方法加以指导,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并且通过一定的策略来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敏锐性。引导学生学会整理、积累、储存,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写作教学中发现,学生的作文看似结构清晰,却内容空洞,这也说明学生积累素材方面的能力较为缺乏。议论文写作需要精选素材,这些素材要能引发读者一定的思考。素材选择恰当、运用得当,作文“有血有肉”、内涵丰富、韵味无穷,整个作文读来引人深思。对于素材的合理运用,充分展示了创作者的文化素养以及才华。要写出好文章,必然需要积累一定数量的素材,才能达到厚积薄发。高中生随时准备好积累素材的笔记本,借助阅读、上网、搜索、查看文献等多种渠道积累写作素材,才不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教师引导学生将读与写紧密结合,能够开阔学生的眼界以及培养良好的思维。首先,引领学生做好课内阅读,进行素材的积累,并且要做到学以致用。借助一些好的文本,让学生加以论证,使学生积极地深入思考以及表达个性化的见解。其次,鼓励学生阅读一些当前具有时代性以及一定深度的课外读物,补充新内容,摘抄、整理富有内涵的句子,或者是记录一些经典案例,通过对素材的分类、整理、收集,对其进行深入的挖掘,并且在议论文写作中进行选择性运用。
教师定期向学生推荐一些名人传记或者富有思想、哲理的书籍,如《见证》《我坚信》《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让学生进行阅读与思考,并且做好摘抄。通过自习课或者是开辟读书角,让学生交流阅读感受以及心得,阐述自己的观点,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勤于积累的良好习惯。尤其要选择品读议论性的、时评性的文章,对作者寻根问题的思考深度、力度、广度加以感受以及积累,通过广泛的阅读以及深入思考,学生的眼界才能得以开阔,且思维更为敏锐。
引导学生做个“有心人”。通过观察、感触一些事物的独到之处,不断丰富素材、丰富写作的内容,让学生通过有意识、有目的地对社会现象或者自然加以深刻的感受,让学生自主参与到生活中进行观察体验,从而不断产生富有创新性的思考。有的学生在写作文时缺乏真情实感,为此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亲历生活实景和参与体验,不断追求真、善、美,多角度观察生活,丰富自我体验,进行深入思考,通过拓宽视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思维品质。尤其是当前“互联网+”时代下,整个空间是开放的,各种资源蜂拥而入,教师以“网络时代的你我”为题分组进行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基于遵规守纪以及恪守道德之下进行实地考察以及深度的思考与讨论,从而拓宽学生视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主收集一些有关时代性的评论,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或者进行视频剪辑,展示自己的探索实践成果,谈一谈个性化的看法。通过这一主题式的研究,让学生有观察的方向,做生活的有心人,多角度关注一些与主题相关的问题。由此,学生紧抓细节,瞄准收集、精选素材的方向,找准理论依据,提出个人看法和观点。各小组对组员产生的观点与想法进行汇集,并汇总为本小组的调查成果。在小组的反复交流讨论之下,最终制成PPT并加以展示。而这样的展示,让学生取长补短,从而看出学生对生活观察的敏锐度、深度、广度以及对于社会现象的思考。通过拓宽视野,积累丰富的素材,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打通思维的生长点,激活思维,拓展延伸,同时帮助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精神。
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学生质疑以及拥有批判精神,成为培训学生写作思维训练的关键所在。学生深入分析问题,才能真正学会解决问题。只有专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让学生认识世界、分析问题、探究问题,使其能力得到不断提升。而逻辑性思维体现的是富有条理,具有缜密的思路以及一定的思辨性。当学生具有逻辑性思维时,对审题立意、谋篇构局以及呈现文章脉络、语言表达等都会起到促进作用。通过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学生得以深入分析问题。
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让学生认识到眼前所看到的事物与其他事理之间相互关联,而且发现各种关系的性质,如偶然与必然、本质与非本质、内与外等,使学生站在多个层面看问题。经过一番严谨的逻辑分析,找准这些零散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点。引导学生系统、全面地看待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站在多角度,全面、深刻地看问题。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全面性,需要让学生进行全面思考分析,理清各个材料之间的逻辑联系,从而使其无论是审题,抑或者是行文都更为严密、慎重。学生还要以动态的眼光看待问题,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并且分清主次,同时也能进行科学的预估,避免绝对化看待问题或者简单化分析问题。
1.借助审题立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善于运用发散性思维审题,不拘一格,拓展思路,进行想象、联想。围绕问题展开丰富想象,站在多个角度、多个侧面加以思考,不断拓展思路,发散思维,突破思维定式,才能不断产生新观念,而发展思维中的逆向思维体现了批判性、创造性。因此,教师可对学生进行事实引导,如《司马光砸缸》这一故事中,让学生体会到司马光运用的是逆向思维,最终成功救人。又如,让学生思考“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通常的正向思维思考这句话可能是“不思进取”的代言,但是也有学生用逆向思维认为这个和尚能够始终坚守平凡岗位,重复单调工作,应该给予肯定。求同法是寻求其共同点,求异法就是寻求其具有差异的点。为此,在审题中通过对材料的同中求异或者异中求同,要抓住本质凸显立意。
议论文写作中常用的类比思维可运用于审题立意,也就是所说的触类旁通。根据具体的主题,深刻理解题目蕴含的内涵,发挥学生的思维特点,综合运用掌握的多种思维方法进行审题立意,激发创新火花。审题立意意味着统摄全篇议论文,观点犹如画龙点睛,则能反映出作者认识问题是否具有一定的深度,看待问题是否精准,联系生活是否敏锐与贴切。教师要加强训练学生深入而全面地解读各类材料,逐步提高概括立意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引导学生通过抓住材料本质,瞄准关键词句而进行立意,这也意味着要准确解读材料才能够成功立意。注重思维培养的深刻性,让学生透过事物看本质,不断深入思考,探寻文本内核,围绕题目有规律地对其中所蕴含的哲理或者表达思想、态度等进行归纳。也让学生通过深刻立意,不断体悟蕴含其中的哲理,准确解读材料成功立意,使得立意充满亮点。通过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能让学生与时代同步,让这一审题立意与时代同步,反映时代的风貌与精神。为此,在立意时,让学生站在时代的角度加以思考,体现思维的深度以及广度,凸显文章立意的时代性以及深远性,打破传统的束缚。学生基于一定的知识储备,做到与时代保持同频共振。
2.谋篇布局中体现思维的逻辑性
在谋篇布局中要求的是逻辑思维的严密性、有序性,这也就意味着学生的思路要清晰,逻辑要富有条理。在议论文中包括阐述、评述、引申三大类议论文,其思路在训练时要有所侧重。通过辩证说理,彰显学生思维的深度。议论文靠议论说理展现理性的光芒。不少学生在写议论文时多是事例的堆砌,缺乏深入的分析与说理,这也难免使这一文章显得厚度、味道都不足,其思辨性不够,深度也缺乏。为此,在进行作业训练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追根溯源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解决的途径。让学生学会对材料进行解读与分析,多问问为什么,从而通过追根溯源了解行文的层次,不断强化学生的思辨意识,将认识由浅层推向深入。通过由此及彼,步步深入,论证观点避免就事论事,思想单一固化,如按照空间顺序不断扩展分析论点,或者是通过时间进行纵深的论证。观点的逐层论证,实际上也能体现出内容的深刻性,也使这一内容更具说服力。通过对比析理,全面、理性地对论点加以分析,确保文章的形成具有深蕴。当学生投入分析论证时,论证与论点紧密相关的对比材料,正向、反向对比,显露事物的本质与特征,其中所蕴含的是与非、曲与直,所蕴含的善与美、丑与恶,都能够昭然若揭,而且无可辩驳。引导学生辩证式分析事物,使学生又有了思辨能力,让逻辑更有说服力。通过辩证分析,明确个人观点,避免片面性,采用辩证法加以论证,如一分为二式的,先抑后扬,先退后进,先铺垫后进行逆转以及先批评后肯定等。这样也使得说理更为严密,而且见解独到,让人无懈可击。
此外,为彰显学生思维的个性,教师要引导学生精心雕琢语言表达,使思维更加灵动,围绕论点更具体有力地论证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