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珍
(甘肃省会宁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甘肃白银 730799)
近年来,由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而导致的校园暴力和自杀事件屡见不鲜,也让人们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职业中学是区别于普通高中的一种学校,它以向社会培养众多基础性的技能人才为目的,很多学生之所以会选择在职业中学继续自己的学业,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他们在上一阶段的学习中并没有取得特别好的成绩,或者因为家庭因素导致他们无法进入高校就读,只能到职业中学学习,诸多因素使得职业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变得非常重要。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培育教育对象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主要是指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方法对教育对象的心理各方面进行科学干预和积极影响的方法。让受教育者的心理状态能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的需要,也能够让他们用健康的心态来迎接各方面的挑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目标是要教育对象能够具有良好的性格,并且能够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对教育对象潜在的智力进行开发,让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更好,也能够激发出他们关于生活和学习的内在动力,让他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心态[1]。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教育对象心理问题的纠正和心理健康的维护,其中心理问题的纠正主要是指当教育对象(一般来说是指学生)出现焦虑、注意力不集中、惧怕学习甚至厌学等学习适应问题,出现抑郁、暴躁、焦虑、紧张等情绪问题,以及神经衰弱、失眠等健康问题和说谎、打架的行为问题的时候,必须采用正确的手段进行干预和纠正。心理健康的维护主要是指在平常的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辅导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自我心理修养、获得正向的情感引导、形成健全的人格。
随着人们教育观念的逐渐改变,越来越多的学校和家长开始将教育重点放在对学生和子女整体素质的提升上,心理素质作为学生整体素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无论是教师、家长还是学生,都会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会对其加大关注力度。
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的学校教育中,不应该作为一门独立的科目而存在,随着教育观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教师也开始注重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科教育相结合。教师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观、教育观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相互渗透,将心理教育的理论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并且在实践中积累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让不同的教学内容互相渗透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也将不再局限于教师和学生之间,而会随着教育理念的改变和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开始逐步扩展到教师的心理健康、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家庭心理健康乃至全社会层面的民众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对象的多元化发展,可以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突破校园的限制,与辐射全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相配合,构建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理论和经验的不足,学校往往是在出现了一些校园事件之后,才开始进行后置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是类似于亡羊补牢的措施,发现问题之后才开始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在该类问题防范中的作用。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的丰富和观念的改变,校园心理健康教育也将从过去的后置性变为全过程跟进性,学校会对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心理健康进行全过程干预和引导,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2]。
在既往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很多教师都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专职心理健康老师的职责,但是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转变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心理健康教育也将成为教师职业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在平时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文化知识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发展,向社会输送具备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
这些年我国一直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主张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教学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国家一系列政策的指导之下,拥有健康的心理对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学校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生理素质、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为基础,逐渐将心理素质教育也纳入了素质教育的范围中。职业中学时期作为学生进入社会之前的最后一段校园时光,心理健康教育在职业中学的开展也比较符合职业中学当前的教育要求。
从事任何一个行业,想要取得优异的成绩,就必须面临激烈的竞争,在竞争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很多的压力。因此在职业中学必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提升学生处理消极情绪的应变能力,也能够让他们在进入社会之后能够以更加从容的心态应对来自职场和社会的压力,使他们用良好的业务技能和心理素质更好地在社会上立足[3]。
在家庭教育的实施阶段,很多家长对子女的教育都还怀抱着“只要成绩好其他都不重要”的错误想法,所以并不太重视对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在家庭教育环节,家长对于子女的教育仅仅以批评说教为主,甚至很多时候会通过打骂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这些为学生在职业学校就读期间的心理健康埋下了一定的隐患,所以职业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为了弥补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所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
职业中学要想在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取得更好的发展,学校的教育氛围和教育理念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更容易吸引更多的学生来职业中学就读。在职业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性格以及心理方面的特征和短板,从而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针对性地制订出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培养学生对社会竞争的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建设者也是职业中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般来说,在职业中学就读的学生,往往是在前一阶段的校园学习中因为各种因素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或者因为父母经济能力的限制,无力供养学生进入高等院校学习,所以不得不选择在职业中学就读,这就会让一部分中职学生产生自己不如其他人优秀的想法,自卑感产生的初期,会影响他们正常的社交和学习。自卑感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疏解,甚至可能会导致一些恶性事件的发生。
在职业中学就读的学生,很多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而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没有完全成熟,人生阅历的限制导致他们往往缺乏对各种思想观念以及是非对错的辨别能力。部分职业中学的学生无心课业,精神的空虚导致他们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追求个性发展上,甚至一味在学校逞凶斗狠,导致校园凌霸事件屡见不鲜。
职业中学的学生在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上,和普通中学的学生是一致的,这一阶段的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有一定的自主意识和强烈的自尊心,既想要赢得更多人的肯定也比较重视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由于他们自身阅历的限制,导致他们的情绪变化比较复杂,尤其是在出现负面情绪的时候,他们无法及时地自控并且调整自己,将会影响和谐正常的同学关系,也不利于集体的团结和校园的建设,有的学生甚至会因为一时冲动而犯下不可挽回的错误。
由于职业中学比原来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具有更加开放而多元的学习氛围,所以很多学生一来到职业中学之后,往往不太能够很好地适应职业中学的校园环境。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往往渴望人际交往,却没有掌握正确的交往方法,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比较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却又不太容易认同别人的观点,这都引发了职业中学学生在人际交往上出现的各种问题,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对于职业中学而言,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调整心理状态,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因此教师就必须负担起指导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重要职责,在平时的教学和工作中不断吸收专业化的心理学知识,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所以学校应该为在职的教师,多提供一些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途径,让教师能够掌握最新最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并且在教育实践中引导学生变得更好。
优秀的校园文化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轻松愉悦的学习和生活氛围,也能够增强学生之间的凝聚力,帮助学生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如果想让学生在小学阶段拥有健康、阳光又积极的心态,学校应该以校园文化为核心,积极组织一些能够体现当代青年学生精神风貌的校园活动,并吸引更多的学生投身到校园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提升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从校园活动中收获成就感与幸福感,赢得健康的心理状态[4]。
在职业中学,学生们通过课堂教学和指导来获取专业化的技能和知识,因此很多学校也过分重视学生的专业教育却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教育,在专业课之外能够留给教师进行心理教育的机会少之又少。其实通过合理的课堂教学,也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向学生传递和暗示一些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念,润物细无声地将心理教育和课堂教学相互渗透,让学生在学到更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教师的引导和影响下,潜移默化地形成健康的心理。
传统的家校连接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家访以及教师和家长在电话中的沟通来进行的,进入新时代,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手机的普遍使用,也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连接提供了更多的途径[5]。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持续性的教育内容,通过加强家校连接,可以有效确保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连贯性。所以教师在平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也要善于通过家校之间建立微信群或者校园开放日等途径及时和家长沟通,分享彼此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得,确保用连贯的心理教育助力学生成长。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健康积极的心态可以帮助他们轻松从容地面对来自生活和未来就业中的挑战。职业中学是学生进入社会之前的重要阶段,面对日益激烈的职场竞争和社会氛围,学校必须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来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成长观念,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