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明旭
(甘肃省静宁县余湾乡王湾小学,甘肃 静宁 743400)
言语是人类社会在发展和演进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个体的言语表达能力能够直接反映出自身的逻辑思维意识。小学阶段是学生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的启蒙阶段,学生通过在语文课堂上感知、记忆、思考、总结,能够让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和维持,让学生的语文思维保持灵活性和敏锐性。这就要求现代教育视域下的小学语文老师必须坚持集整体性、探索性和求新性为一体的语文教学理念和模式。
众所周知,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大多数情况下需要多种方式融合实践,例如情境创设法、问题导学法等。只有各种方法相互配合、合理使用,才能真正收获有效的教学成果,让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获得显著提升。大多数老师长期受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在优化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忽视了对多元教育模式的合理使用,导致教学出现僵化刻板的问题。当前大多数语文老师即使已经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客观要求,但由于教学理念方面的滞后性,在开展现代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依旧忽视了对学生主体感受的关注,使得语文教学浮于表面。
由于教学理念困于传统应试教育思想,大多数老师更多地沿用经过传统教学检验之后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忽视了对教学内容的丰富和教学形式的优化,使得学习能力不强、学习习惯不佳的学生难以得到有效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拉开了学生之间的差距,同时也降低了新时期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部分语文老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时候,更多地以自身的体验代替学生的体验,习惯通过言语的表达将个人体验和感受传递给学生。由于小学年级阶段学生与老师在心智水平、生活经验方面的差距较大,学生无法对老师的描述产生同化体验,这样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甚至还会束缚学生的语文思维,不利于学生后续的独立学习。
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老师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往往会结合考题的侧重进行学习技巧和答题要点的讲解。老师为了能够更快速地获得教学反馈,往往会有意识地忽略学生在课堂上的体验感,并且可能采取“灌输式”这类强制性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以死记硬背的方式对课文的内容进行识记,没有认识到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除此之外,老师这种只看重语文成绩的观念,会在教学的过程中间接影响到学生,导致学生为了获得好成绩而模仿甚至抄袭他人的学习成果。这种错误的教学认知,不仅阻碍了现代教学模式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的高效应用,甚至会阻碍学生后续的可持续发展。
小学阶段,学生对文章主题和结构的理解,主要以词语的理解为基础。词语一直以来都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文本的备注上,还是在老师的讲解中,对词语含义的正确理解与否,直接决定了课堂语文教学的质量高低。传统阶段的语文教学中,老师更多地以“灌输式”的讲解方式进行词语分析,处于这一教学模式之下的学生,更多呈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进行记忆。这种方式不仅无法提高词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甚至还会固化学生的语文思维,不利于学生后续更加深入的言语理解和思维思考。基于此,老师需要在课堂中尤为关注并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以此活化学生的言语思维。比如,在学习《三顾茅庐》的时候,老师需要首先明确教学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刘备拜访诸葛亮的“诚意”。文中的“诚心诚意”一词,是整篇文章的重要词汇,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整篇文章的情感主旨。因此,为了让学生对“诚心诚意”有一个更加深入且全面的理解,老师可以采取问题教学法,对学生的语文思维进行启发。例如“文中刘备为了展示自己的诚意,做出了哪些行为?”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会有目标地对文章进行分析和理解,从而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罗列出具体的词语,如“下马步行”“轻轻敲门”等。这些句子是对刘备拜访诸葛亮过程中一系列动作的具体描写,能够以此例证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学生在问题的指导下对文章进行分析,利用文中句子论证中心词汇,能够让学生的思维保持灵活性和发散性,让学生的言语思维意识和能力得到有效锻炼。
课堂提问互动的最大优点,就是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通过巧妙地提出问题,能够对学生的思维和意识进行行之有效的锻炼和培养。为了确保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老师在设计问题之前,首先需要结合当前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和知识水平对问题的难易程度进行把控和调节。值得注意的是,老师需要有意识地避免“好不好”“对不对”这类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要将问题落到实处。比如,在学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时候,老师可以以文中的两次环境描写为切入,提问:“文中的环境描写主要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两次环境描写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这种目标明确的问题,能够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思考和探究,以便学生能够在分析环境描写结构和情感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并体会到借景抒情这一写作方法的特点和应用价值。除此之外,对于学生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和遇到的难题,老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首先在小组内部进行讨论并尝试解决。对于学生讨论之后仍得不出答案的问题,老师再在全班范围内进行集中讨论和讲解。这种以学生个人发展为目标的提问方式,能够让学生在深入思考的过程中积累更多的学习技巧,体会到语文学科的魅力。
小学语文是学生感性思维得以发展和运用的基础学科,阅读和写作在其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传统阶段的语文教学中,老师往往以不够明确的目标衡量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成果,将学生的阅读、写作与学习目标进行比较,以此作为划分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依据。这种相对主观的考核标准将阅读与写作局限在了一个相对狭隘的范围里,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的有效发挥。而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提出,则为新时期语文教学提供了方向参考。教材作为老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对老师教学工作的开展方向和开展目标进行了规范和指导。为了让学生的认知体系更加完善,老师需要基于教材内容进行丰富和完善。比如,在学完《冬阳·童年·骆驼队》之后,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完成对《城南旧事》整本书的阅读。值得注意的是,在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活动之前,老师首先需要根据班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特点,对不适用于学生的部分进行删除,以此让阅读更加契合小学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完成对整本小说的阅读之后,老师可以设计一系列问题串帮助学生进行梳理和巩固:(1)大家读完之后有什么感受?(2)《城南旧事》和课文共同运用的描写手法有哪些?(3)这些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适用于哪些类型的写作主题?以问题串的方式引导学生检验自身的阅读成果,同时在思想层面连接起阅读和写作两大板块,让学生的思维更加严谨,为学生后续的写作提供更加丰富完善的技巧支持。
语文教材中的言语表达形式主要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类型,前者是文章句子描述中可以直接获取到的信息,而后者则需要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才能真正理解。因此,老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当面对某一词汇较复杂晦涩时,可以尝试替换相同含义的词汇,让学生首先利用简单词汇理解文本的含义,然后再将简单词汇和原文词汇进行对比赏析,通过分析词语的运用理解词语的作用。这种对比赏析、理解文本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看问题的视角更加多元化,对锻炼并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增强学生对文本言语的理解能力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作用。比如,在学习《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时候,老师需要指出文章的核心是探究“爱因斯坦是不是一个伟大的人”。一开始,学生对文章的认知难以避免地会存在浮于表面的问题,有的学生会从爱因斯坦的外在形象出发进行分析,有的学生则会从爱因斯坦做出的研究和获得的成就加以说明。对此,老师首先需要对学生认真思考的结果加以肯定和鼓励。但同时,为了让学生的言语理解思维更加深入,老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对文中外貌描写句子出现的位置、作用进行分析,并思考“删掉这些描写性语句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是否会产生影响”。老师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句子的含义和价值,能够让学生的认知更加全面,让学生通过对比删除语句前后的表达特征,帮助学生深入赏析句子存在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的判断思维得以有效发展。
体验,是帮助学生深化理解的重要路径。语文作为一门来源于现实生活的实践性学科,需要老师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体验式教学模式中的“体验”,更多来源于对生活现实的体验。老师在引导学生对实际生活进行感知之后,能够挖掘并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理解教材内容,以此完善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对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而言,老师在完成对教材知识的讲解之外,还需要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锻炼,通过为学生创设出真实的生活情境,能够让学生在观察生活的同时利用自己课堂所学的语文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难题。比如,老师在组织开展口语交际活动的时候,可以将口语交际的环境设置为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场景,例如公交车、图书馆、足球场等,让学生的代入感和体验感更加丰富。以公交车为例。老师可以组织学生们分别扮演乘客和司机,并将乘客细化为学生、老人、穿高跟鞋的白领、拿公文包的中年男子等。老师通过设置一辆公交车的场景,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突发事件,如“白领的身份证掉了”“学生起身给老人让座”等,让学生根据自身对现实生活的观察思考不同的情况可以怎样应对。老师通过组织开展这类生活情境体验活动,能够让学生的观察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获得协同发展,并让学生在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对抽象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有一个具象化的认知,从而让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活动能够和德育实现有机融合。
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和能力培养的重要奠基阶段,学生会随着年级的升高和阅历的丰富而反向对老师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语文老师需要结合学生小学阶段的思维发展曲线,在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鼓励并要求学生对课堂所学文章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在阅读并理清文章行文逻辑之后,能够自主归纳出文本重点、概括出文章框架。学生归纳总结的过程也是学生语文思维得到有效训练的过程。老师通过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能够让学生逐渐掌握从个别事推及同类事的意识和能力。比如,在学习《莫泊桑拜师》的时候,为了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老师可以首先组织学生对文章进行默读,并在默读的过程中对文章的段落层次进行划分。在完成这一环节的导入之后,老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语文基础和课堂表现状态,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并确保各小组成员在语文思维和学习能力方面存在互补性。然后老师可以设置小组学习任务:(1)莫泊桑拜师的原因是什么?(2)莫泊桑求教的内容有哪些?(3)福楼拜对莫泊桑的写作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指导?学生在前期的预习环节已经对文章段落进行了划分,这时候老师可以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完成这几个任务。学生交流的过程,也是他们言语思维和理解能力碰撞的过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归纳总结,能够得到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协同发展,让学生在积累好词佳句的过程中丰富自身的认知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边界,从而让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清晰、更加完善,让学生的学习技巧更加丰富、更具实效。
老师在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立足于学生语文基础、结合学生成长发展需要进行教学优化,不仅能够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且能够让学生在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实现语文思维和语文素养的发展和完善。同时,老师在课堂之外对学生的语文视野进行拓展训练,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并且让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获得显著提升。基于此,老师需要客观认识到新课改理念对语文教学的新要求,依据学生不同阶段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调整,从而为学生后续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奠定牢固的基础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