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媒体平台如何杜绝“泛娱乐化”不良信息

2023-01-23 13:42郭长伟
传播力研究 2022年31期
关键词:泛娱乐化娱乐公众

◎郭长伟

(洛阳广播电视台,河南 洛阳 471000)

随着媒体行业的发展,“泛娱乐化”趋势成为行业和社会公众所关注的话题。“泛娱乐化”的产生由来已久,近几年越发呈现出发展蔓延的态势,已经引起了社会的重视。娱乐是人类的正常需求,但“泛娱乐化”现象的产生和蔓延,造成了许多不良信息。对坚持践行传媒原则与责任的媒体而言,“泛娱乐化”现象并不利于其长远发展,新媒体平台必须从思想意识到资讯传播机制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杜绝“泛娱乐化”不良信息。

一、“泛娱乐化”趋势下媒体现状

(一)“娱乐调侃”频发

当前媒体环境中,“娱乐调侃”随着“泛娱乐化”趋势频频发生。电视栏目、广播直播、小视频、资讯文章等多种形式的媒体信息中,“娱乐”元素逐渐增多,调侃红色经典、传播不良信息、炒作个人隐私等行为屡屡发生。例如,很多宣传革命人物、革命事迹的文艺作品呈现“娱乐化”。一些节目为了追求娱乐效果,将经典红色电影中的场面用夸张、滑稽的方式表演出来,用“恶搞”性的肢体动作、语言神态来制造效果,以求博人一笑。为了吸引公众的注意力,一些媒体过度宣扬“出轨”“吸毒”等影响恶劣的艺人,其重点不在于批判劣迹以正视听,而是将公众人物的不光彩当做吸引人的噱头。其中,也不乏为了提高热度而刻意挖掘、公布公众人物个人隐私的行为。

(二)“娱乐”底线拉低

将严肃的社会历史事件、他人的苦难和隐私当做“娱乐”谈资,是当代媒体行业底线拉低的一种表现。个别媒体捏造事实来获取流量也同样是无底线、无操守的表现。媒体人为了经济利益或个人好恶而传播不良信息,媒体平台为了获得更多人气流量并减少成本投入,对无底线的言行视而不见,均属“娱乐”底线拉低的表现。这种行为不仅对社会上造成严重不良影响,也严重干扰了正规媒体平台和具有职业操守的媒体人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新闻质量受到影响

当媒体为了博人眼球而采取不当手段、推动“泛娱乐化”现象发展时,新闻信息的质量也必然会下降。首先,“泛娱乐化”展现方式破坏了信息原本应当具有的思想价值和情感意义,让媒体作品不再能触动人心、引发共鸣。其次,“泛娱乐化”创作是无良媒体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方式,其中包含了无价值信息、不实信息,作品本身的文学艺术价值有所降低,而不真实客观的信息也失去了原有价值。东航MU5737航空器飞行事故发生后,一周时间国家网信办清理违法违规信息近28万条,其中不乏大量“泛娱乐化”信息。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杨丽萍经纪人是唯一没有登机乘客”的网络谣言首发于某广播电视台官方快手账号,“找到第二个黑匣子”的失实信息竟来自于××民航报。

二、“泛娱乐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归根结底,“泛娱乐化”现象的产生对于媒体创作者以及媒体平台而言,是利益驱动的结果。而从受众角度看,公众话语权的增强对媒体行业造成了影响,甚至导致媒体产生了本领和传播效果恐慌。

(一)媒体平台追求流量与经济效益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媒领域的竞争越发激烈,在市场化的道路中,媒体平台为争取更高的经济效益不得不依托于互联网传播,通过流量来获取利益。对于遵守原则的媒介经营者而言,要扩大影响力、提高经济效益需要加强创新;而对于无良从业者而言,不顾及行业使命和公众长远发展片面追求点击量的行为也越发普遍。在优胜劣汰、自主经营的市场准则下,为了获得受众更多的关注,一些媒体从业者投其所好,向受众过多传播娱乐化的信息,以较少消耗赚取更大利益,靠传播不良信息、宣扬猎奇低俗观念牟利的行为越来越常见。

(二)媒体受众话语权与审美需求变化

现今时代,媒体受众数量增多,受众话语权发生变化,社会公众在信息接收上不再被动,一些媒体从原本的“媒体播什么受众看什么”到现在逐渐变成“受众想看什么媒体就播什么”,而互联网和移动通信设备的普及为这一转变提供了基础。当受众需求对行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时,媒体平台要想在市场中立足就必须更多地揣摩受众心理。部分媒体为了迎合受众喜好,一味创作“受众喜欢的”,而忽略了“公众需要的”。而现在,人们的审美意趣也发生了变化,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环境中,越发偏向于通俗的大众文化和轻松娱乐信息。而部分媒体为了获得受众的支持,常常以拼贴、包装、调侃等形式来吸引和满足受众。

(三)网络监管需要进一步加强

“泛娱乐化”现象依托网络技术的日趋发达,在新媒体时代得以快速膨胀。而网络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和网络监管相对滞后,导致网上信息良莠不齐。一方面,网络中的信息传递具有隐蔽性、模糊性、传播广泛性等特征,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且真假难辨,信息传播的源头也很难查出与界定,正所谓“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网络信息监管任重道远。另一方面,娱乐是人类的正常需求,而“泛娱乐化”则是一个并非有明确法律定义的模糊概念,甚至有时从道德层面都难以明确界定,“一时口误”“开玩笑”“污蔑侮辱”之间的界限和程度难以明确定量。有关部门制定了相关规定并惩处了部分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影视节目、网站,但并未形成体系化的标准和制度,新闻传播相关的法律法规仍待完善。

三、“泛娱乐化”不良信息传播的公共影响

不良信息传播不仅给媒体行业造成负面影响,而且也对公众舆论环境造成破坏。

(一)影响青少年价值观念树立

新媒体普及与技术发展相关,也与受众群体变化有联系。青少年是新媒体平台的主要受众。他们喜好新媒体平台多元的传播渠道、多样的资讯形式、极高的信息传播效率。青少年能够通过新媒体平台,探寻更加广阔的世界,满足自身休闲、学习的需求。但是受其身心发展、知识阅历等因素的影响,在追求新奇趣味的同时,青少年更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左右,“泛娱乐化”背景让青少年群体猎奇心理得到满足,也在大量不良信息中逐渐迷失。一味追求“娱乐”而忽略了思想道德建设,导致部分青少年认为伦理道德成了“陈词滥调”,错误的认知和理想缺失反而成了常态。

(二)影响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泛娱乐化”不良信息传播不仅影响着青少年一代,也同样对科学文化知识和优良传统精神的继承弘扬造成影响。例如,在宣扬老一代红色革命思想与优良传统的时候,由于部分年轻人不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对传统的宣传方式不感兴趣,对所宣扬的人物、事迹难以代入真情实感。媒体创作者为了“新瓶装旧酒”,便从创作方法、传播途径着手,通过制作视频资料、经典作品朗诵等方式来吸引公众,一些媒体用挖掘典型人物隐私甚至捏造杜撰绯闻的方式来博取眼球,用“戏说”的形式来调侃戏谑,让优秀传统和文化的感染力、深刻性受到严重影响,这些歪曲事实、恶意调侃的媒体行为导致典型人物的形象和精神遭到破坏。“泛娱乐化”不良信息,严重背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致行为失范、价值观扭曲。

(三)影响社会积极舆论环境建设

“泛娱乐化”给重大社会事件和严肃的时政要闻报道带来不良影响。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扩大媒体的受众范围,部分媒体会采用“娱乐思维”来对社会中的重要事件进行报道。例如,某公民遭遇不幸的消息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定的关注,一些无良媒体不从人道角度去关注受害者及其家庭成员的心理状态,不从公理正义的角度去反对施害者,反而挖掘受害者曾有几段情感经历、学业水平不佳等无关话题、隐私话题,引导受众如同“看剧”一样对受害者评头论足,不仅对受害方造成伤害,也会偏移社会关注点,让人们不再聚焦社会公德、道德法制等话题。同时,诸如用滑稽夸张的表演来“情景再现”或在娱乐性节目中用社会事件充作谈资的行为,也都会冲淡事件本身的严肃性,导致社会舆论风气发生不良变化。

四、新媒体平台杜绝“泛娱乐化”不良信息的路径

在“泛娱乐化”现象频发的背景下,新媒体平台必须要践行自身舆论引导的责任使命,杜绝“泛娱乐化”不良信息传播,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一)增强媒体平台的责任担当意识

新媒体平台不能为了获取更高的经济利益而放任不良信息传播,应当树立良好的责任意识,营造符合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网络活动空间,提高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水平,积极引导正面多元的舆论信息,将“泛娱乐化”不良信息有效杜绝。在平台创作中,应加大对正能量原创内容的支持力度,借助多元平台生产正能量、传播正能量,塑造媒体传播的良好风尚。同时,要将媒体责任意识与正能量传播意识落实到新媒体平台人才队伍建设全过程中,从思想到业务进行全方位培训,培养优质的全媒体复合型人才,丰富高素质人才储备。在日常的创作与运营过程中,新媒体平台要时刻关注媒体从业者的心理动向与思想意识,确保从业者都能深刻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持续学习并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进行优秀资讯的收集、创作和传播,不断提高新媒体平台的新闻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局势中,新媒体平台应提高政治敏锐度,坚定政治立场、坚持政治原则,对国内外的时政新闻事件进行客观理智解读,对破坏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冒犯国家尊严的言论给予快速、精准反击,打击为获取流量而进行“炒作”的行为。在加快新闻报道速度、抢占先机的同时,做好对事件的了解和分析,一方面选取恰当的角度吸引受众群体,另一方面要通过对事件信息的深入剖析,向受众展现事件的本来面貌与深刻内涵,确保在运用灵活多元报道方式与活泼新颖内容形式的同时,维护媒体信息严谨、客观的精神内核,杜绝为博人眼球、获取利益而对信息事件的无底线调侃。对待打着“娱乐大众”“艺术创作”以及“吸引大众兴趣方便思想传播”等旗号,而将严肃的新闻信息浅薄化、歪曲化、娱乐化的行为,平台应当予以严格监管与严肃处理,切实承担起媒体平台的责任。

(二)发挥引导作用,传播正能量

新闻媒体应是积极社会舆论的主要践行者和推动者,承担着文化建设和舆论引导的重要责任。作为当今时代媒体行业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媒体必须发挥引导作用,传播正能量,切实体现责任担当。为了迎合更多受众的喜好,一些新媒体平台与媒体创作者以“创新”为名,利用社会事件娱乐化的方式来吸引受众,不仅没有发挥出舆论引导的作用,反而成为市场、受众的附庸者、迎合者。例如,一些平台惯用“标题党”方式来引起公众的注意力,刻意从事件中提取带有标签色彩的性别、社会地位、身家贫富等关键词,诸如“女性”“官员”“富二代”等,利用公众对其的标签印象、探究心理等来制造关注点甚至引发矛盾争议,一味制造公众更加感兴趣的话题,而忽略了对信息发布尺度和态度的把控。一直以来,有关“明星”的话题通常能够引起人们的热议,因而一些媒体不断挖掘“明星资讯”,将与明星演艺事业无关的个人隐私公布出来吸引公众眼球。作为公众人物,“明星”的确承担着引导风气、担当表率的责任,公众人物违法乱纪、违背道德的行为,也的确需要给予揭露和批判,以在社会中持续维护公序良俗、塑造积极向上的环境氛围。但在“泛娱乐化”的风气导向下,部分媒体报道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明星“情感纠葛”“财富”等方面,以满足公众“吃瓜”“八卦”等心理需求,而不是着眼于社会影响方面。一度明星艺人的婚恋离异甚至出轨信息甚嚣尘上,抢占网络平台热搜,甚至对“明星资源”充分挖掘的媒体工作方式也逐渐影响到其他版块领域,例如,对优秀科研人员、先进工作者的报道,忽略了其成就与贡献,却深挖其私人生活,甚至不乏捏造一些“某公众人物对服务人员言语不当”“某榜样人物驾驶豪车”等既能满足部分公众臆想的心理,又能“蹭热度”“博眼球”的不实信息。因此,平台应当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把控好娱乐式新闻内容的比例,如实传达信息,而不是利用一些具有煽动性、暗示性的词语以及虚夸、虚假的不良信息去迎合、引导公众情绪。

(三)完善审核制度,贯彻法规要求

平台具有审核媒体发布内容的职能义务,需要对平台上所发布的作品负责。现今新媒体平台的关键竞争力,一方面在于平台是否拥有高水平的创作者,另一方面在于平台能通过恰当的平台机制吸引更多优秀媒体创作者,以及做好作品把关。部分平台为了避免纠纷,宣称作品发布内容为创作者个人见解、与平台无关,这实质上就是放弃了其审核责任的一种体现。事实上,内容审核队伍是平台维持正常运转、提高平台整体质量的关键,没有审核就没有平台所应具备的竞争力。鉴于人工审核的力量有限,一些颇具规模的平台,面对用户海量的创作信息,不得不依靠信息技术力量进行机器审核。目前,大多数平台都采取了“人工+机器”的审核方式,其中人工审核的效率和质量与审核人员个人的能力素养有很大关联,同时审核人员的个人价值取向、思维观念、原则底线也会对作品审核造成巨大的影响。因此,要完善审核机制,加强作品发布的监管,就必须加强对人工审核的管理,加强审核培训、完善人工审核监督、健全人工审核激励机制,提高人工审核队伍的整体素养。机器审核快捷方便,但通过提前设置好的逻辑来完成发布信息的审核,缺乏理性判断力和学习能力,无论多么严密的逻辑关系,如果在设置时便存在漏洞,就必然会出现偏差。从关键词审核来说,很多创作者在编辑信息文案时都会注意“屏蔽词”,一些有经验的创作者还能够总结出不同平台的“屏蔽词库”并有意避开,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创作者文学素养的发挥,也会造成一些麻烦。因此,除了不断完善机器审核逻辑外,平台还要加强人工审核与机器审核的配合,利用好人工审核机制为机审查漏补缺,为创作者提供良好的创作环境,也能避免“泛娱乐化”背景产生的不良信息泛滥。

五、结语

当前社会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海量信息在众多平台渠道中供社会公众选择,新媒体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蓬勃发展起来的。但是在网络时代,信息监管成为媒体发展的又一难题。由于社会信息量巨大、信息内容良莠不齐,而媒体创作又面临经济效益诱惑,因此媒体作品的审核监管难度加大。但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新媒体平台必须坚守原则底线,发挥好自身正能量引导的职责作用,加强对媒体创作的审核把关,杜绝“泛娱乐化”不良信息产生、传播,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猜你喜欢
泛娱乐化娱乐公众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网络直播热发展中的冷思考
娱乐眼
泛娱乐化思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娱乐眼
娱乐眼
娱乐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