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祥
(聊城日报,山东 聊城 252000)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以往内容传播的形式,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方式更加便捷,渠道也更加多元。以手机终端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成为我国公众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①
目前,山东省各县(市、区)均建立了融媒体中心。2014年,我国正式提出融媒体的概念,倡导构建县级融媒体中心,要求于2020年底基本实现县级融媒体全覆盖。2021年底,《中国媒体融合市场深度调查研究与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正式发布,报告显示,当前我国91.6%的县(市、区)已经建立了融媒体中心。②2020年底,聊城市融媒体中心成立,而且是山东省首家市级融媒体中心。现由聊城日报社负责运营管理,媒体平台有“掌中聊城”客户端、聊城日报微信视频号、聊城日报微信公众号等。
为服务乡村振兴,做好农业新闻,笔者认为,融媒体背景下纸媒应该“出圈”,突破“现场采,回来写”的老工作模式,在挖掘新闻亮点、策划新闻“爆点”上下功夫,实现全程沉浸式采访报道。
何为“融媒体”?笔者认为,融媒体是在报纸、广播、电视、网站的基础上,融合各类媒体优势,打造手机端传播平台,培树网红账号,实现“传播到终端、引导主旋律、影响大多数、公信有保障”的互动型媒体。
山东聊城作为农业大市,农业新闻占宣传工作的很大分量。为了能够激发受众的观看兴趣,提高传播价值,让农业新闻更具吸引力,笔者认为要从增强新闻性、服务性、实用性等几个方面入手,增强农业新闻报道的影响力和穿透力。
时效性历来是一切新闻的首要条件,是新闻“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新闻在时效性方面却似乎“先天不足”,纸媒时效性差是“致命弱点”,“活新闻”变成了“老旧事”,传播价值变弱。如果实现“纸媒+直播”,就能增强新闻实效。
要克服时效性差的弊端,融媒体具有“先天优势”。要改变“看成绩、拿数据、三段论”的总结式的新闻思维,要改变高高在上的“教师爷”作风,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多做进行时的动态报道,形成“我在哪、采访谁、聊主题”的现场新闻思维。
《聊城日报》在深耕内容的基础上,保持优势不变,创新传播形式,组建聊城日报社融媒体团队,以短视频为切口,以《聊城日报》微信视频号为平台,把“好思想,好内容,好例子”传播出去,既运用新科技,又兼顾受众的阅读习惯。
聊城日报社党组书记、社长苗运周说,要坚持党管宣传、党管媒体,牢牢把握正确的价值观,以引导群众、服务群众为出发点和着力点,进一步整合媒体资源,为群众提供更加丰富、更接地气、更高质量的新闻信息,真正把融媒体中心打造成主流舆论阵地。
例如,《聊城日报》多次报道全国党代表、“全国先进工作者”杜立芝。杜立芝几乎天天服务群众,她被群众称为“问不倒”的农作物专家。她成功解决了小麦条锈病防治、秋汛延迟小麦播种等重大难题,用农业科技保护了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为了更好更快地服务农民,杜立芝团队自己拍摄短视频,发布到抖音平台上。《聊城日报》直播团队联系杜立芝,制定了完备的直播方案,首次用直播的方式,报道杜立芝是怎么服务群众的。杜立芝在群众中的如鱼得水,群众与杜立芝的深厚感情,这种真实是导演不出来的。这次直播生动地彰显出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农技“蒲公英”坚守“追梦田”——记全国先进工作者杜立芝》一文于2020年12月4日刊发,介绍了随着农民的需求越来越多,杜立芝感觉到了本领恐慌。文章中写道:“近年来,高唐加快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步伐,高标准的蔬菜大棚遍地开花,找杜立芝“问诊”的种植户越来越多,这让她分身乏术。杜立芝陷入了沉思:一个人,一天能服务多少老百姓?”
对于杜立芝的忧虑,高唐县委、县政府早已开始着手寻找破解之策。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是一剂灵药:“2018年,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正式成立,一支由杜立芝领衔、60余名农技人员组成的科技服务团队随即成立,服务内容涵盖蔬菜大棚产业、林果产业、畜牧养殖产业等领域。在杜立芝的带领下,团队以群众反映、工作室收集的问题为导向,召开镇、村级培训会130余次,推广农业新技术60多项次,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和科技支撑。”
科技服务团队自带流量,他们深接地气,深入乡村,在群众身边服务,每天都有新的故事。对此,《聊城日报》主动对接高唐县委宣传部和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1 000余名农技专家和网格农技员组成的农业科技志愿服务队服务。他们深入田间地头为群众提供“一对一”“点对点”的农业技术服务,记者就跟踪采访,全过程拍摄记录。直播、剪辑、拍摄、发布短视频的同时,记者编辑还可以传授新闻写作、拍摄技巧,让农业科技志愿服务队具备自己制作、发布短视频的本领。高唐县还邀请《聊城日报》记者编辑定期到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心开展业务培训,传授新闻传播知识。
变的是形式创新,变的是工作流程,不变的是深入群众、扎实肯干的工作作风。
记者要深入基层,就应不怕吃苦,充分发挥“手勤、嘴勤、腿勤、眼勤”的好传统,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主动和农民拉家常、交朋友,只有这样才能与采访对象打成一片,才能采写好的农业新闻。
聊城日报社融媒体团队在成立之初,就对记者编辑制定了学习和总结制度,每周一次学习,每周一次总结。采访部、技术部、后勤部集体学习最先进的视频采访编辑技术。采访部不断提升微电影、宣传片、短视频剧本的拍摄、剪辑、发布等制作能力。技术部学习应用最新软件,引进安全巡查和精准搜索软件,通过软件赋能,提升了网络服务能力。
随着综合业务能力的提升,新闻采编方式扩展到短视频、网络宣传等方面,工作能力提升了,也需要工作作风的转变。
在农业新闻先进典型报道中,笔者发现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孙树民立足畜牧兽医站技术员岗位,扎根基层30年,服务山东临清的养殖户,为山东“无疫省”建设贡献了力量。
采访前,笔者做了大量前期工作,熟悉畜牧兽医学专业术语。此前的经验是,孙树民以工作忙为由,不愿意接受媒体采访。当笔者联系到孙树民时提出畜牧兽医对养殖产业具有保驾护航的重大作用,“无疫省”建设对全省畜牧养殖户有重大现实意义,希望孙树民抽时间接受采访。孙树民夸奖笔者对畜牧兽医工作了解的深入,说话不外行,就愉快地接受了采访。
座谈、记录、拍摄,历时两天时间,后成文《走近临清市尚店镇农业技术员孙树民》,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聊城日报》记者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找寻典型,发现了孙树民的事迹。他作为畜牧兽医技术员,每年服务500户养殖户,做好防疫工作、更新畜禽品种,解决养殖户急难愁盼的难题。据测算,他每年为当地畜禽养殖场和养殖户减少损失1 000万元,是养殖户口中的“防疫卫士”和“土财神”。
事后,孙树民也开通了抖音号,每天发布工作视频和图片,通过手机短视频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一些注意事项告知养殖户。一方面,孙树民更快捷地服务养殖户;另一方面,笔者持续服务孙树民,提升其视频拍摄水平。这也实现了一次采访,一次互动。
融媒体采访需要视频图片,传统纸媒采写需要诗意的语言。笔者在成文时,时刻不忘文学元素的呈现,还有现场场景的呈现。例如,“动物医学没有扣人心弦的情节或是惊心动魄的冒险,它只是一曲充满细碎日常和温暖情感的乡村小调。”“老孙,快去家里看看吧,我家小牛打了破伤风针,可现在持续发烧……”尚店镇焦东村的老李进门拉着孙树民就走。“你就别着急,我拿上药就走。”8月12日中午,孙树民放下饭碗,一边安抚养殖户,一边收拾自己的药箱。
地方主流媒体,尤其是市委机关报,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肩负着宣传正能量的社会责任。农业新闻报道需要主流媒体关注那些长期在基层服务群众的农业技术工作者,主动对接,主动服务,把他们的付出和努力呈现给受众,把他们的辛酸和苦累展现给社会,传递好党的声音和国家的农业政策,回应群众关切。这是地方主流媒体进行内容生产必须遵循的原则。
现代农业科技离不开媒体的传播,但要传播好农业科技,就要注意传播方式,注重删繁就简、化整为零、通俗易懂。
当然,在融媒体背景下,信息过剩且碎片化严重。传统媒体的党性原则决定了其不能仅考虑流量,更要注意宣传主流价值观,正确引导舆论。面对网络舆论环境,地市级纸媒记者要坚守新闻理想,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就应该有四种意识:担当意识,履行主流媒体的神圣职责;“破圈”意识,打造主流媒体“现象级”传播案例;延展意识,以媒体+助推高质量发展;独家意识,在优势领域释放独特价值。③
可以肯定,地方党报在农业新闻报道方面是独具优势的,无论深度广度,还是文字的灵活性和视觉的冲击力,都可以“高举高打”。
聊城市拥有全国最强的蔬菜生产能力。其背后的核心竞争力是大棚蔬菜技术的推广应用。关于大棚蔬菜的典型报道,《聊城日报》记者第一时间就会想到全国人大代表——茌平区耿店新村党支部书记耿遵珠。
耿店村的大棚蔬菜产业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1996年开始,耿店村就开始建大棚,但是种大棚又苦又累,效益还不好。村里人只会种芸豆,一个大棚年收入才几千块钱,老百姓对种大棚失去信心,纷纷出外打工。这种曲折,也是各项农村事业发展中都要大概率经历的。
2002年,耿遵珠当选为耿店村党支部书记。上任后,他带领老百姓改茬。从芸豆改到西红柿、辣椒、黄瓜等蔬菜,村民的收入一下子从几千块钱提高到了1.5左右。耿遵珠带领群众致富,可不单单是品种更新、技术升级,而是他克服了种种困难,把村庄建设好,产业发展好,实现农民生活好。这个前提下,耿遵珠才对外出务工的年轻后生说:“回来吧,家里种菜比城里挣得多多了。”
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点赞耿店村“棚二代”回乡创业。近年来,有着“鲁西小寿光”之称的耿店村,一座座高标准大棚陆续建成,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一百多名“棚二代”返乡创业,打响了“棚二代”“耿店”品牌。
耿店村不负所望,截至2021年年底,村里新建、改扩建大棚40多个,全村大棚数量已超700个,户均4个,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4.6万元,村集体公共积累资金超过3 000万元。
耿店村实现跨越发展的秘密是什么?《聊城日报》充分发挥当地主流媒体的优势,在头版头条刊发耿店村的新变化、新突破、新做法,号召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向耿遵珠学习。在重要版面开设“聚焦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履职故事”栏目,以《讲好乡村振兴聊城故事》为题,报道耿遵珠的新建议。无论是《聊城日报》刊发的《乡村善治 绽放活力——聊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系列报道之五》,还是单独的一篇消息《聊城市乡村实用人才培训学院揭牌》,还有《光明日报》刊发的重点报道《咱村是“鲁西小寿光”,一起捐赠蔬菜吧!》,都是从纸媒角度宣传耿店村的创业故事。尤其是通过新华社、《光明日报》《聊城日报》《襄阳晚报》等多家媒体的积极参与和及时报道,耿店村向湖北医护人员捐赠蔬菜活动圆满地画上了句号。
为了进一步满足读者对流量的追求,《聊城日报》融媒体中心拍摄了耿店村纪录片和微电影《棚二代的幸福生活》。很多读者在聊城日报微信视频号纷纷留言说:“咱聊城的农村都像耿店村一样富裕就好了。”“山东人就是实在,干事实在,做人实在,出个典型也实在,没人作秀,只有实干。”其实,《聊城日报》的农业新闻报道中,这样的典型报道还有很多,文图视频的采编发、两微一端的互动聊都已是常态。
这里还有一个城中村、民族村的例子,也非常生动。《聊城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发了《老支书的苦和甜》,并在微信公众号上转发,引起强烈反响。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深入,媒体对记者编辑的要求越来越全面,不仅要具备基本的新闻采编素质,更要懂农村、懂政策、懂农民,还需要应用新技术、新形式、新设备。只有这样,在融媒体背景下,记者编辑才能投身“三农”报道的新闻实践,讲好乡村振兴的中国故事。
注释:
①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11(2020)》指出:新媒体成为大众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
②常虹,《融媒体时代媒体产品的创新开发研究——以新疆哈密市融媒体中心“丝路密语”客户端为例》,载于《新媒体研究》2022年2月(下)。
③唐彩红,《地方主流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四种意识——以南宁广电的实践探索为例》,载于《新媒体研究》2022年2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