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孝阳
(新安晚报社,安徽 巢湖 238000)
随着5G技术和人工智能等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各种平台和采访工具不断更新,媒体融合持续向纵深推进。在这一过程中,受众对新闻报道的现场感要求更高,越来越多的受众正在通过手机、iPad等移动智能终端来接收信息、观看新闻。很多纸媒利用视频号在自己的客户端和抖音、快手、微信等平台就某一重大主题或突发事件进行视频直播报道,即时与受众进行互动,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弥补了过去只能进行平面化报道的不足,抢占了舆论主阵地。
虽然视频直播报道不是新出现的事物,广播、电视和网络媒体进行直播报道早已有之,但是传统纸媒的编采人员进行视频直播报道是最近几年才逐渐发展起来的,很多人都是“赶鸭子上架”,匆忙上阵,导致直播过程中出现语言卡壳、缺乏条理、画面嘈杂等问题,未能第一时间将现场的全面信息传达递给受众,往往会降低主流媒体在视频直播报道时的受众体验感和媒体表达的权威性。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一门科学,必须按照规律办事。时度效是检验新闻舆论工作水平的重要标尺。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正面宣传,要增强信任力和感染力”。“要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不管是主题宣传、典型宣传、成就宣传,还是突发事件报道、热点引导、舆论监督,都要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在视频直播报道中,运用好时度效原则,可以助力传统纸媒的报道更加有声有色,让受众有更好的体验,提升报道效果。
现场视频直播报道是记者或主持人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即时采访、即时观察、即时解说、即时录音,同步播出的报道形式。这种视频直播报道与纸媒记者之前所进行的文字报道、图片报道和视频报道都不同,后者都是经过后期编辑处理,三审之后才发布的,确保不出问题。而视频直播报道常常是在重大或突发事件发生时才临时进行,因为其偶发性、随机性、即时性、同步性、互动性,考验着记者或主持人的业务水平、反应和把控能力。
第一,偶发性。突发事件的发生,正是因为其突然,导致记者或主持人来不及做过多的准备,只能匆忙上阵进行视频直播报道。由于没有台本可供参考,事态的发展又无法全面预知,更加具有悬念,令人忍不住继续观看下去。
第二,随机性。在一些突发事件视频直播中,因为采访对象都是随机选择的,其对事情的真相可能并不了解,没有直播目击者或核心信息源,隔靴搔痒,让受众觉得不过瘾。
第三,即时性。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发布者”的时代,当某一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一些在事件现场或路过的人往往就会随手拍下,在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平台上发布。网友随手一键转发,但是他们发布的信息可能是道听途说的,未经核实,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后容易引起误解,导致谣言满天飞。这需要传统媒体从业者迅速抵达现场,运用专业技能,快速采访到事件的核心信息源,即时发布,做好舆论引导。
第四,同步性。直播报道是同步播出,记者或主持人在现场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一言一行被放到聚光灯下观察。这对习惯了精雕细琢、慢功出细活的报纸等传统媒体从业者也是一大考验。在融媒体时代,对记者的专业能力要求更高,需要复合型专业人才,不仅能采能写能编,还要能主持,敢出镜,善应变。
第五,互动性。传播学讲求“自己人效应”,即在传播活动中,受众如果觉得自己与传播者表达的内容有相似之处,会与传播者产生共情,会增强传播效果。相较于传统的纸媒报道,在进行视频直播报道时,很多受众会在后台留言,或进行弹幕互动。其中,不乏新闻事件目击者发表自己的所见所闻,而记者可以再核实采访,实现信息的再次发布,将直播报道向前推进,传播过程的互动性极大增强。同时,也增强了普通受众对直播报道的贴近感、存在感和荣誉感,提升了新闻传播的效果。
“时”,就是把握好新闻报道的时机和节奏。速度赢得先机,时效决定成效,这对视频直播报道来说尤为重要。
第一,审时度势,选准时机。视频直播报道,往往选择政府关注、百姓关心、社会关切的重大事件。由于其可以真实地反映新闻现场的情况,把新闻现场的声音、画面真实地同步传播给受众,人们可以不受时空距离的限制,直接了解到新闻现场的动态,具有非常强的时效性。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避免暑期溺水事件发生,是各级政府部门关注和推行的一项重要工作。2022年8月14日傍晚,新安晚报联合合肥市蜀山区笔架山街道共同发起“天鹅湖安全小卫士”防溺水劝导志愿者招募活动,并在当晚进行了直播。50多名中小学生现场学习了夏日防溺水应急救援知识,并开展“巡湖”志愿活动,更直观地体验到防溺水的重要性。直播也吸引了不少大、小朋友的关注和围观,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受新冠疫情影响,2022年很多人都取消了旅游计划。因此,新安晚报联合九华山、天柱山等景区,推出“慢直播”,让网民们在家就能云游安徽的名山名水,增强了人们的参与感和在场感。
第二,精准选题,增强时代感。除了突发事件具有突然性、偶发性,重大新闻事件报道都可以提前研判,精心谋划,详细构思,做好预案。
2022年8月31日,集“安徽省内3个之最”为一身的庐州大道隧道于当日24时建成通车,幕顶采用光幕投影,蓝天、白云和星辰大海交相出现,美不胜收。为防止通车后直播给市民带来不便,引起市民的误解,也为了确保直播人员的安全,当晚7点半,新安晚报派出记者进行直播,让大家先睹为快,受到广大网友的关注,当晚一个小时的直播有超10万人观看,大家纷纷为合肥城市建设的巨大变化点赞。
度就是把握尺度与分寸,守住底线、突出重点。什么事情适合直播,什么事情不适合直播,直播进行多长时间,哪些方面要重点关注、反复强调,哪些方面需要淡化处理、避免在画面中出现,都要掌握好分寸与火候。
第一,突发事件,留有余度。直播报道由于没有台本,直播过程与新闻事件发展过程同步,需要记者或主持人在现场把好尺度,因时、因事而宜,不同直播报道要有所区别,交通事故、命案现场、火灾地震等现场,都需要审慎把握,绝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进行视频直播。
2022年8月5日,合肥天鹅湖发现一女子溺亡。作为合肥的网红打卡点,天鹅湖景区的动态备受广大市民的关注。当时有媒体赶到现场,准备进行直播。新安晚报记者在现场请示,是否需要开直播,经过慎重考虑,新安晚报放弃了对这一事件进行直播,因为救援过程中很多因素不可把控,画面观感会让人不适。
第二,重大报道,提升高度。对重大主题报道的直播,既要注重当下的时效,也要放在更长的历史维度中来策划,扩大报道的视野,提升报道的高度。为弥补记者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不足,可以邀请这一领域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爱好者作为嘉宾到现场共同直播,不仅可以提升内容的深度,同时会丰富直播的画面。
2022年7月份开始,经过精心谋划,新安晚报多部门联动,推出系列直播报道——“文明探源 发现安徽”,邀请专家和记者一起先后到凌家滩遗址、禹会村遗址等进行直播,累计观看人数百万+。同时剪辑短视频多平台发布,播放量达上千万。这种推介安徽文化的方式,进一步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第三,注重关怀,保持温度。视频直播报道的内容通常是大家关心和想要了解的,因此需要真实地呈现新闻事件发展的全貌。但也不能一味地追求真实性,而忽视人文关怀,使报道缺少温情。这要求直播报道者既要有丰富的新闻专业知识,又要注重掌握人文、伦理、法律等领域的知识。在视频直播报道中,对地震、车祸、火灾等灾难报道时注重同理心,避免对家属造成二次伤害;在进行捐赠帮扶活动报道中,对弱势群体要采用平等的视角,不居高临下,以免造成误伤;对涉及未成年人的事情,要做好个人隐私保护。
效就是效果、实效,是舆论引导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于纸媒来说,新闻直播突破了文字报道的局限,给受众带来更加生动直观的视觉感受,让信息更加公开透明,公信力更强,克服了传统纸媒单向灌输传播的片面性,报道效果更佳。
第一,精心谋划,提升实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重大新闻事件的直播报道,选题经研究定下之后,就要制定详细的直播方案。制定直播方案的过程,也是对直播流程再认识和升华的过程,通过不断讨论和打磨,直播的各个环节也会更加流畅,报道效果也会更佳。
每年高考和高招都牵动着广大考生和家长的心,为他们提供贴心服务是新安晚报的优良传统。2022年,安徽高招期间,新安晚报借助新技术,从5月份开始,连续两个月邀请多所名校和安徽省内招生大户高校的教师到中央厨房演播室进行直播,回答考生和家长的问题。每期都有超过10万+的网友在线参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二,融合推动,团队合作。直播报道的新闻事件往往都是关注度较高的。一个人单兵作战,画面单调,很难取得预期的宣传效果。5G建设的全面铺开,无人机、AR工具、VR机器人、直播平台等新智能设备的装备,中央厨房和新采编平台的投入使用,使得传统纸媒的新闻生产流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直播时,不受时空和地域的限制,前后方可以紧密配合,实现名副其实的协同作战。
长久以来,报纸的记者依靠强大的个人作战能力,往往采用的是“单兵作战”的工作方式,一个人撑起一片天。即使是两个人合作,一般是文字记者邀请摄影记者,根据报道需要去拍些图片来配发。而在融媒体传播时代,尤其在大型视频直播时,再靠一个人去唱独角戏,不仅独木难支,而且效果也会大打折扣。现在,小的视频直播三五个人可以支撑起来,大型直播报道则需要十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紧密配合才能完成。因此,加强团队协作、理顺运作流程至关重要。
新安晚报一直持续关注劳荣枝案件的审理。2022年8月10日,新安晚报记者了解到,劳荣枝案将于2022年8月18日在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随后,报社多个部门多次开会讨论,就该案审理直播进行流程细化。18日上午8时,新安晚报十几名采编人员共同紧密协作,邀请受害人小木匠家属的代理律师刘静洁、小木匠的子女来到中央厨房,采用直播间访谈、视频连线、前方记者采访等形式进行了4个小时的直播报道,打破了时空地域限制,构建起完整的立体报道体系,共吸引近260万人次进入直播间观看,制作的四辑短视频播放量上千万,进行了一次非常好的法律知识普及,引发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近年来,直播大行其道,涵盖吃、喝、玩、乐、购、游等方方面面。在传媒界,新闻直播也借助各种网络平台遍地开花,特别是纸媒在这一新兴领域兴趣十足,大有后来居上的态势。然而,对于全国媒体一窝蜂地搞新闻直播,也需要冷静思考,让其真正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第一,加大直播人才培养力度,引进专业人才。现在很多新闻直播,记者是放下笔杆举起自拍杆,由于紧张,讲话磕磕巴巴,现场反应跟不上,有的声音不够洪亮,最终影响着新闻直播效果。因此,加大对新闻直播人员的培训力度,引进专业人才,壮大直播人员队伍,不断提升直播素质,迫在眉睫。
第二,加强题材审核,避免鱼龙混杂。当下,直播是风口,大家都想分上一杯羹。然而,新闻直播归根结底还是传播新闻,必须要遵守新闻操作规律,直播前要对题材进行认真研判,避免不分素材和题材一味地开直播,导致直播作品良莠不齐。
第三,避免形式单一,丰富报道方式。目前,传统媒体直播的方式大多比较单一,在进行视频直播时,新闻媒体一般采用的都是记者直接出镜报道的方式,将记者到现场即视为直播。实际上,记者在现场和视频直播报道仍有很大的区别。从本质上说,记者只是受众的眼睛,通过现场视频画面让受众更直观看到新闻事件的真实情况。现在,很多慢直播已经不需要记者出镜,只需要原汁原味地将现场呈现给受众即可。
第四,加强把关,确保导向。正确导向是新闻工作者的灵魂,也是新闻工作者进行新闻报道时要始终遵循的工作方法,是每个新闻报道走向成功的指南针。作为新闻产品呈现的一种方式,视频直播报道要把导向意识贯穿于直播过程的始终,要把导向意识变为新闻人的自觉意识。在邀请直播嘉宾时,要对其进行全面了解,防止发表过激观点或言论。在新闻直播互动时,要注意引导,加强把关,防止网友之间起冲突,给不当留言提供平台,令受众反感。
第五,升级设备,技术赋能。技术是媒体发展的催化剂和助力器。尽管不少传统媒体正在加大视频直播报道的力度,但是由于设备老化,技术力量薄弱,呈现方式和效果却难令人满意。而视频直播报道、短视频、VR、AI、元宇宙等新的报道方式对于新装备的投入需求都很大,而新装备的价格动辄上万甚至几十万,如果全部装备到位,需要资金少则几百万,多则几千万。受经营形势影响,对于报纸等传统媒体来说,大手大脚花钱,大手笔投入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各家都在精打细算,期望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佳的传播效果。而没有技术赋能,仅靠“小米+步枪”来打赢媒体融合大战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技术赋能的路还很长。
科技进步推动传播方式的创新与迭代,纸媒积极采用视频直播报道这一融媒体呈现方式进行报道,为受众提供全新体验,是值得提倡和鼓励的。在这一过程中,遵守新闻传播规律,把握好时度效原则,视频直播报道将实现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