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先明,莫 倩,杨 波,杨孝芳,△,杨 硕,△
(1.湖南中医药大学,长沙 410208;2.贵州中医药大学,贵阳 550025;3.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贵阳 550001)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体表及全身各部位的通道,具有沟通内外、网络全身、协调阴阳、调整虚实等作用[1]。《灵枢·经脉》中记载:“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灵枢·刺节真邪》曰:“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虚实,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经络理论在临床中主要运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而诊断疾病则主要是通过经络诊察法进行辨别。《灵枢·经水》曰:“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详细记载了经络诊察的具体操作方法,通过“审、切、循、扪、按”的诊察方法确定经脉的异常,是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依据[2]。
八纲辨证是中医学辨证的总纲,也是最基本的辨证方法。八纲辨证是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8个辨证纲领,阴阳区分疾病的类别,表里辨别疾病部位之深浅,寒热辨别疾病之性质,虚实辨别机体之邪盛正衰[3],八纲辨证在疾病的诊断过程中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素问·通评虚实论》中记载:“邪气盛则实,正气夺则虚”以及《素问·调经论》曰:“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外寒”,说明疾病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表里、寒热、虚实等不同的变化。经络诊察中“审、切、循、扪、按”5种经络诊察的方法亦可辨别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与八纲辨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现将其联系总结如下,以期为经络诊察和八纲辨证的关系提供参考。
八纲辨证寒热能够反映疾病的性质。“审”具有审察、观察之意,通过观察患者体表皮肤和络脉的色泽,辨别疾病之寒热,是经络诊察的第一步。《灵枢·经脉》曰:“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通过观察络脉的色泽有助于辨别疾病的寒热,脉络色泽赤则为热证,青或黑则为寒证。
“扪”是感知皮肤的温度及润泽度,以辨别疾病之寒热。《灵枢·邪客》曰:“必先明知十二经脉之本末,皮肤之寒热,脉之盛衰滑涩”,指出需先辨别皮肤的寒热以及脉象的盛衰、滑涩,再判断是否给予针刺治疗。提示辨别皮肤的寒热在针刺治疗中起重要的作用,而皮肤寒热则可以通过经络诊察中的“扪”法进行辨别。《素问·平人气象论》曰:“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尺部皮肤温度较热则诊断为病温,尺部皮肤温度不热则诊断为病风。《黄帝内经》的尺肤诊法广泛运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4],不仅可以通过审察、扪抚尺部皮肤的温度及润泽度,也可以审察、扪抚经络在体表的温度,以此来辨别疾病的性质。
表、里是概括病变部位的深浅,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循”为沿着经络的循行,循推经脉的体表组织,“按”法则按压至经络的深层组织。由于经络在肌肉组织的缝隙之中,所以用拇指指腹沿着肌肉的缝隙进行循推、按压,诊察其异常的反应,以判断疾病的深浅[5]。“循”指的是用拇指指腹沿着经脉循行部位进行向心性的循推,辨别该经络的皮下组织有无结节、滞涩、黏连等,以此来判断经脉是否异常。由于循推是作用于经脉的体表组织,当循推经脉出现异常反应时,则可以说明病变部位较浅且在表。如导师杨硕在临床中通过循推的方法诊察项痹患者,发现足太阳膀胱经在后枕部的枕后头夹肌及双侧斜方肌有僵硬、绷直感,且肌张力较高,认为该患者的病变部位在体表,局部针刺治疗时进行浅刺,深度以肌肉表面为度,治疗后疗效较好[6]。
“按”法的力度较“循”法的力度大且层次深,诊察时按压至经络的深层,辨别其深层组织的疼痛、缓急、硬结等状态,以判断各经的异常。按压一般用于腹部、腰部的经络诊察,腹部的脂肪较厚,腰部的肌肉位于深层次,所以在进行经络诊察的时候需要较为大的力度。按法的力度较深,当深层次的经脉出现异常反应时,说明病变部位较深在里。如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的患者,经络诊察按压至骨面时疼痛明显,则针刺治疗时深度较深,刺入到横突端的深层肌肉至骨面周围组织,治疗后疗效显著[6]。
虚实表示机体邪正的关系,虚证是正气不足,实证则是邪气有余,辨别疾病之虚实,确定患者邪正之气的盛衰,为疾病的治疗提供相应的辨证依据。
“切”是切诊,指切压全身体表经脉的搏动处,以了解经络的虚实,常切诊的经脉搏动处有额角脉动、耳前脉动、颊部脉动、人迎脉、寸口脉、腹部脉动、冲门脉、太溪脉、冲阳脉、太冲脉动[7]。额角脉动即是颞浅动脉额支,相当于头维、颔厌、悬颅处。切额角脉动以候“头气”。如脉动表现为有力、洪大则为实证,沉细弱则为虚证,可以了解头部气血的虚实。如高血压所导致的头晕,可以切其颞动脉搏动处的脉象以辨别虚实,如脉洪大则为实证[5]。耳前脉动即是颞浅动脉,在下关穴前。切耳前脉动以候“面气”,可以了解面部气血的虚实。颊部脉动即是面动脉,在大迎穴处,切颊部脉动以候“齿气”,可以了解牙齿气血的虚实情况。人迎脉即是颈动脉,在喉结旁,切人迎脉以候“胃气”,不仅可以了解胃气的虚实,也可以了解头部气血的运行情况。《黄帝内经》中记载:“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亡。”寸口脉即是桡动脉,为手太阴肺经脉气所行之处。切寸口脉能反映全身气血的虚实。腹部脉动即是腹主动脉,在腹部的深部,一般情况下腹部脉动不能触及。如在左侧肓俞至天枢处触及强烈的脉动,则可反映肝胆异常,若患者为女性,则说明子宫、卵巢可能病变。如在右侧肓俞至天枢处触及强烈脉动,则可反映肺、大肠异常。如在水分至下脘处触及强烈脉动,提示脾胃可能异常。如巨阙处的脉动强烈,提示心异常,如在脐下触及腹部脉动,提示多为肾、膀胱异常。太溪脉即是胫后动脉,在足内踝后方是足少阴肾经脉气所行之处,切太溪脉可以了解肾气的虚实。冲阳脉又称为趺阳脉,即足背胫前动脉,是足阳明胃经脉气所行之处,切冲阳脉可以了解胃气的盛衰。太冲脉动即第一跖背动脉,在太冲穴处,切太冲脉以候肝的疾患。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景岳全书·传忠录·阴阳》曰:“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说明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诊疗疾病应首先辨别阴阳[8]。《医学心悟》中记载:“至于病之阴阳,统上六字而言,所包者广。热者为阳,实者为阳,在表者为阳;寒者为阴,虚者为阴,在里者为阴”,阴阳总结性地概括了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辨证是以阴阳为总纲,将辨别疾病后的寒热、表里、虚实结果综合起来,才能够更加全面地辨别疾病的发展趋势和变化规律[9]。通过经络诊察辨别疾病表里、寒热、虚实的中间环节后,综合分析以辨别疾病的类别,即在表者、热者、实者为阳证,在里者、寒者、虚者为阴证。
除此之外,经络诊察任脉、督脉可以反映阴经或阳经的异常,对辨别阴阳进行补充。任脉循行于前正中线,为“阴脉之海”。《针灸大成·卷七·任脉》中记载:“脉起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喉咙,属阴脉之海,以人之脉络,周流于诸阴之分,譬犹水也,而任脉则为之总会,故名曰阴脉之海焉”[10]752。当经络诊察任脉异常时,说明病变在阴经。督脉循行于后正中线,为“阳脉之海”,《针灸大成·卷七·督脉》中记载:“脉起下极之腧,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脑上巅,循额至鼻柱,属阳脉之海。以人之脉络,周流于诸阳之分,譬犹水也,而督脉则为之都纲,故名曰海焉”[10]769。当经络诊察督脉异常时,说明病变在阳经。
八纲辨证是辨证的纲领,运用八纲辨证可以将疾病的临床表现归纳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确定疾病之病位、病性以及邪正的盛衰,判断疾病的转归与预后,为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方向。八纲辨证是经络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等辨证方法的基石,适用于任何疾病的辨证,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1-13]。张晓宁等[14]将小儿的切诊与八纲辨证的表里、寒热、虚实联系起来,诊察病情、指导临床。马家驹等[15]认为,经方也体现了八纲辨证,蕴含着表里、寒热等辨证。
《灵枢·经脉》曰:“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说明经络的通畅与否在疾病的生理病理及防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经络理论在临床中主要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诊断疾病则主要是通过经络诊察法。《灵枢·刺节真邪》曰:“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虚实,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在针刺治疗前,必须要诊察经络的虚实,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针刺治疗。早在《灵枢·经水》中,已经详细记载了经络诊察的具体操作方法,“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通过“审、切、循、扪、按”的诊察方法确定经脉的异常,是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依据[2]。周炜等[16]采用经络诊察取穴法针刺治疗慢性胃炎,在改善胃黏膜病理方面较常规取穴法疗效更好更佳,而且远期疗效稳定。孙洁[17]等采用经络诊察治疗风湿性多肌痛,治疗选取太阴经除湿、太阳经散寒、厥阴经祛风,为针灸治疗该病提供了诊疗思路。赵吉平[18]基于腧穴是“病症反应点”的内涵,结合经络诊察法取穴提高了临床疗效。临床应用中,导师在经络诊察的指导下,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进行经络诊察,找到敏化或是特异性的穴位然后进行针刺治疗,在改善患者主要症状及缩短病程上发挥了一定优势。
经络诊察之审、扪分寒热,循、按分表里,切分虚实,以及察任督分阴阳,隐含了完美的八纲辨证体系,与八纲辨证之辨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经络诊察法是针灸在临床应用中的基石,通过经络诊察可以明确疾病过程中敏化或是特异性的穴位,不仅能指导针灸在临床中的应用,为施针取穴提供指导,也有助于辨别病位、病性和病势,指导循经用药。对于疑难杂症证候群的分析与判断,综合经络诊察与八纲辨证,可以有效地减少误诊、漏诊。经络诊察法为针灸学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但当下对于经络诊察的挖掘仍然不足,在今后的临床中值得继续深入探讨和研究其深刻内涵,以更好地服务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