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富强
秋日,水面微澜,岸上槭树争妍时,坐上画舫看鉴湖,是最惬意不过的事情。画舫驶离鉴湖码头,可眺的湖面已被分割成不规则的若干形状,说是宽阔的水道也可以。水道两侧,布满建筑,以商住楼为主,我稍稍有些失望。驶过其中一段,沿湖砌墙,墙绘主题,多与鉴湖有关,富江南特色。令我惊奇的是,在墙与水面,不足一米的空地上,居然长满绿油油的青菜。我有些诧异,种菜人是如何发现,并且走到这片狭长的土地上的?又是如何播种施肥的?
我一直想找找大禹与鉴湖的关系,但资料甚少,只看到一句:历史上的鉴湖,可追溯到大禹治水的传说和古越国的水利建设时期。大禹在绍兴地区最著名的传说和大禹的陵墓,恰好在鉴湖两端,相距不远,并且都在鉴湖八百里范围之内。
先来说大禹在绍兴的传说。相传大禹在治水之际,认识了一位涂山氏族的女子,一见钟情,这位女子也深深地爱上了禹。禹忙于治水,涂山氏女在家天天盼望夫君大禹回来。在家盼望不到,又跑到涂山山南的山坡上去等候。一天天过去了,涂山氏女望穿了秋水,还是未见禹回来。她不禁长叹一声,吟咏出这样的一句:“候人兮,猗!”这四个字,据说就是中国的第一首女声独唱,也是第一首南方情歌。
涂山氏族是夏族的始祖神,夏族就是日后建立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的一个部落集团。东汉赵晔 《吴越春秋·越王无馀外传》: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度制,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之证也。涂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庞庞。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明矣哉!”禹娶涂山氏族一女子,谓之女娇。取辛壬癸甲,禹行。十月,女娇生子启。启生不见父,昼夕呱呱啼泣。这段记载,似乎可以证明大禹在绍兴地区留下的印迹,也告诉我们,涂山氏也称女娇。
涂山之歌在《先秦诗鉴赏辞典》中有记载,以《涂山歌》名,收录四句:“绥绥白狐,九尾庞庞。成于家室,我都攸昌。”如果翻译成白话文,是这样:“孤孤单单走来的白狐狸,九个尾巴毛茸茸又粗又长。大禹和涂山女结为连理,我们这里将永远发达兴旺!”
大禹娶涂山氏为妻的地方,在绍兴的传说中,是在古镇安昌以东的涂山。这座山现在依然屹立,人们称它西扆山,山不高,也不绵延,如果从远处俯瞰,稍显孤单,从平原上拔地而起。每年清明,我都会和家人上山扫墓,我的父亲和母亲,合葬在西扆山南坡,地处山腰,从墓地再往上走,至山顶,可眺涂山四周,当年,鉴湖湖面宽广的时候,也可见湖水荡漾。我一直庆幸,为父母的来生选在涂山,与大禹夫妻为邻,再也没有比这更美好的人生了。
相传,涂山是大禹召集诸侯商议朝政大事的地方,据《尚书舜典》记载:“帝舜之时,大禹为司空,皋陶作士,伯益为虞。”禹即帝位后,皋陶、伯益迭为首辅,涂山氏成了夏后氏最倚重的力量。为了进一步获得妻族的支持,大禹便携同女娇,在涂山召开了紧急军事会议,准备与共工决一死战。《左传》也有记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史记》则云:“夏之兴也以涂山。”正是涂山之会,确立了禹的天下共主地位。
大禹娶女娇的传说,在安昌口口相传,年长者,都能说出个子丑寅卯。童年时,我常常跑到城隍殿,那儿有一座高高的拱桥,夏天在桥上乘凉的人,有一位说书水平超群的,他不光说四书五经三国水浒,也能讲大禹治水娶涂山女娇。我无比钦佩他的记忆力,很想问问他,怎么知道这么多?成年后我才明白,他所说的,除了古书上记载的,大多是民间传说。传说在民间的无穷力量,简直所向披靡。
然后,关于大禹娶妻的传说,不仅在安昌有,在安徽和江西也有。特别是安徽,据称建有涂山氏祖庙,发现“涂山氏国”遗址。安昌人,特别是西扆村的村民在听说这个考古事件后,颇有些不以为然。他们的理由很简单,涂山在安昌,怎么也搬不走。安昌镇也早早地在涂山北的西扆村建起了大禹广场,广场正中,立起一座巍峨的大禹雕像,每年都有祭大禹仪式。此外,大禹陵就在距离安昌三十里之外的会稽山麓,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大禹葬于此,就是最好的实证。
我认同一些学者的观点,涂氏跟绝大多数姓氏一样,当初也是从中原迁徙而来,而不是在江南土生土长的。像《姓氏族谱笺释》就认为:“系出涂山氏;晋新吴侯涂钦渡江南至豫,为东南涂之氏之祖。”所谓“涂山氏”,很可能是上古时期一个诸侯的名称,有关当时涂山氏的所在地,长久以来众说纷纭。我觉得,各说各的,也无妨。
不过,绍兴的大禹陵终究是独一无二的。
最早的文字记载可追溯到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十一月,秦始皇东巡狩,上会稽,祭大禹,登秦望山,眺南海,感叹之余,命宰相李斯撰文刻于石上以歌颂秦始皇嬴政,故又名“李斯碑”。碑文字属秦小篆,是秦统一六国后颁行的文字。
汉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司马迁“上会稽,探禹穴”。所谓“禹穴”,也就是埋葬大禹的地方。或言大禹陵寝在今“大禹陵碑亭”下面。大禹陵寝至今没有挖掘,是上策。大禹终究是一个传说,传说在,大禹就在。
大禹陵由禹陵、禹祠、禹庙三部分组成。禹陵在中,禹祠位于禹陵南侧,祠外北侧有“禹穴”碑。祠内有“禹穴辩”碑,大禹陵碑亭北侧,顺碑廊而下即为禹庙。陵区坐东朝西,从大禹陵下,进东辕门,自南而北的建筑依次为照壁、岣嵝碑亭、棂星门、午门、祭厅、大殿。整个建筑群高低错落,山环水绕。
以大禹陵为代表,大禹在绍兴留下的遗踪随处可见。毗邻安昌的另一座古镇厦履镇,也与大禹有关。相传大禹治水经过这里,他的一只履被洪水冲走,老百姓为了纪念大禹治水的功绩,在他失履的地方造了一座桥,名曰“夏履桥”。再比如,大禹陵的守陵村,即禹陵村,有200村民姓姒,而全国的姒姓后裔也不过几千人。
更富有诗意的故事,出现在剡溪。绍兴嵊州境内的剡溪,堪称大禹治水的典范之作,著名的“禹疏了溪”就发生在剡溪。大禹改堵为疏,“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治水成功,后世称“禹疏了溪”。了溪,也就是后来的剡溪,为今天曹娥江的上游。李白赋诗:“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又说:“此去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杜甫也叹:“剡溪蕴异秀,天姥引归帆。”
我曾在剡溪泛舟,眺望天姥山,惊叹于大自然的巧夺天工,也钦佩诗人们的天才博学,落笔有神,更为大禹治水在剡溪留下的印记而感动不已。
画舫经过鉴湖的一段古纤道,这段纤道是时间的证明,连接着历史与现实。作为传说中黄帝铸镜而得名的鉴湖,又有镜湖之称,其实就是我国长江以南著名的水利工程,全盛时面积近200平方千米,而我乘坐画舫经过的水域,则是古鉴湖淹废后的残留部分。我再也看不到八百里鉴湖的浩渺,但连接着鉴湖的传说,却让我眺望更为遥远的时空。
返回鉴湖码头途中,画舫略有加速,湖上风光正好,微风轻拂,正应了王羲之“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怪不得连贺知章和陆游也要终老于此。画舫又经过那片狭长的菜地,恰有一种菜的人,贴着墙根,往菜地上浇水,他的水桶里,装满了鉴湖的水,他的眼里,只有他的这片青菜地,但他只需抬眼,就是鉴湖。如果再往远处看,他看到的,应该就是辽阔的八百里鉴湖了。
泊舟上岸,夜宿鉴湖大酒店。夜已深,竟未能入眠,下楼在大堂徘徊,一面墙上的巨幅油画,映入眼帘,画上四人,神态传神,分别是鉴湖人鲁迅、蔡元培、秋瑾和周恩来。隐隐觉得,少了谁,凝神良久,才想到,东汉永和五年,会稽太守马臻纳山阴、会稽两县36源之水为湖,是为鉴湖。贺知章和陆游也择鉴湖终老,但晚年的诗人贺陆,已得人生真经,早有诗作传世,与鉴湖融为一体。他们没能出现在画上,想必是画幅不允。鉴湖跨湖桥下,马太守也有墓、有庙,供百姓祭扫。由此我想,若能在鉴湖边,幽静处,劈一块地,种几畦菜,如果再有一间茅屋,半亩茶园,三两知己,与先贤们毗邻而居,那真是人间逍遥事。
[作者简介]陈富强,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力作家协会副主席。在国内外报刊发表并出版文学作品500余万字,是中国能源题材创作的标志性作家。代表作有《中国亮了》《源动力》《能源工业革命》《中国电力工业简史(1882-2021)》《点灯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