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宏观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以下简称“青马工程”)是2007 年由共青团中央启动的一项人才培养工程,目标是为中国共产党培养信仰坚定、能力突出、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青年政治骨干。2013 年,“青马工程”被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从全局来看,“青马工程”的重点对象是高校、国企、农村、社会组织等领域18—35周岁的青年党员或团员中的入党积极分子。高中阶段(16—18 岁)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这一阶段打好了基础,后续将事半功倍。因此,各省市团委在实施“青马工程”过程中高度关注“早期育苗”,鼓励基层创新,支持“青马工程”从高校延伸至高中阶段。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始发地,上海的学校应当在高中阶段“青马工程”实践探索上勇当先锋。2010 年前后,上海市徐汇区部分高中在徐汇区教育工作党委的指导和共青团徐汇区委的牵头支持下,开始了高中阶段“青马工程”实践探索。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以下简称“南模中学”)就是其中之一。本文以南模中学为例,分析高中阶段“青马工程”的工作机制与方法举措,为高中阶段推进实施“青马工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南模中学源自南洋公学外院、中院,自“教育救国”而生,是红色底蕴深厚的百年名校。学校是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的首批重点中学,全国文明单位,校友中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陆定一、无产阶级杰出的文化战士邹韬奋,陈虞钦、方能济、赵有国等九烈士,135 位地下党员,还有“歼八之父”顾诵芬等37 名两院院士,入选“改革开放40 周年100 名杰出贡献人物”的王选、厉以宁、姚明。4 万余南模学子爱国荣校,为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新时代,南模中学有责任、有义务在为党培养信仰坚定、能力突出、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青年政治骨干上走在前、做表率。
早在20 多年前,南模中学就开展了青年政治骨干培养实践。世纪之交,上海市各高校普遍成立了“邓小平理论研究会”。2001 年,在共青团上海市徐汇区委员会的牵头下,南模中学党委将区内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的“邓小平理论研究会”资源引入学校的青年党校,和党章学习小组相结合,建立了“邓小平理论研究会”,引导优秀学生骨干加强理论研究,走向社会开展实践。2007 年,共青团中央启动了“青马工程”,南模中学将“邓小平理论研究会”更名为“青马工程培训班”,定期向徐汇区教育系统“青马工程培训班”输送学员。
南模中学党委在推动实践工作中认识到:“青马工程”是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引领的重要抓手,应当作为校园红色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规范化实施机制,带动学校德育工作,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作为具有红色基因的示范性高中,南模中学着眼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断探索“青马工程”的“预科”段培养教育工作,提前实践、率先实践。近年来,学校以“亮青锋,红色基因代代传”为主题,育德育心,广泛开展红色教育,分类培养、分步实施“青马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
2022 年,学校全面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构建“党组织领导、校长负责、多方参与、全员育人”的治理格局,进一步推进“青马工程”实施,确立了“亮青锋,红色基因代代传”的“青马工程”主题。“亮青锋”,就是引导学生学习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青年先锋;“红色基因代代传”,就是建立工作机制,开展系列活动,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1]这是“青马工程”的重点学习内容。高中阶段不仅要教学生学,还要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在实践中感悟,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南模中学在多年的“青马工程”实践探索中,以党建为引领,为学生引路,逐步形成了“亮青锋,红色基因代代传”实践主题,建立了“党建双覆盖、共建双联动、区校双扶助、团建双行动”的“四双”育人法工作机制。同时,以“青马工程班”为标杆,开展理论学习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好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牢记毛泽东对南模学子“青锋”的勉励,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青年先锋,带动学生共同进步,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坚持党管青年原则,学校党委“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2],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3]的嘱托,坚持“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4]。学校党委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贯穿“青马工程”实施的各领域和全过程,以党建带团建,以教师党建带师德师风建设,以课程思政为抓手,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目标,培育“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5]。
党史学习教育是带领学生理解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方式。2020 年,学校党委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学习教育活动。2021 年是建党100 周年、南模中学建校120 周年,学校党委把党史学习教育的重点放在红色基因的传承上,融入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让师生真正学懂弄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三个问题。
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南模中学凝心聚力,在培养青年政治骨干的目标与理念上达成共识、形成合力,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观念上的认同:创新治理机制,利用区域化党建平台,凝心聚力,实现价值观认同。二是育德育心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和育人目标、办学目标、办学理念紧密结合,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三是工作方式创新,形成“党员管理→教职工党员凝心聚力→全体师生价值认同→学校治理”的工作路径,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体现学校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赢得全体师生的支持。四是资源汇集融合:集聚校内外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库延伸至多领域。从全社会关心、支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角度出发,用好区域化大党建资源,形成整体合力,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参照高校设立党委教师工作部对接“青马工程”建设的经验,南模中学设立了党委教师工作部,与教务中心合署办公。其工作职能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改进课程思政工作,切实履行办学治校政治责任,为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提供坚实的队伍保障。学校将政治标准、师德考核贯穿教育教学、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各环节。党委教师工作部协同教师发展中心等学校其他行政部门共同提升教师的德育意识和课程思政能力,充分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推动构建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工作侧重于教师的“课程育人、文化育人、协同育人”,侧重于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两张皮”问题的解决;侧重于其他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育人格局的形成。
校党委设立年级党支部和学科党小组,纵横覆盖成网络,在面上实现支部建在年级组,带动学科组与研究室在“青马工程”中发挥主体作用,推进课堂思政;在条上实现党小组“扎”在学科组,推进课程思政。从学科核心素养入手,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头脑。校党委与校内的民盟、民进支部共建,形成党委领导、民主党派支部同心同向的格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贯彻好党的教育方针,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在区域化党建格局下,南模中学突出核心目标,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坚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学校和共建单位合作,共同扶助、关心未成年人成长,给“青马工程”提供广阔的实践空间,形成“区校双扶助”、“共建双联动”的区校共同培育机制。学校与枫林街道等67 个社会实践基地签约,组织志愿服务,使每一名高中学生都能够高质量超额完成40 小时、60 学时的志愿服务课时要求。在共享资源的基础上,高中全面辐射带动初中。内引外联,积极构建学校、社区共同育人的大环境,着力打通一二三课堂育人“内循环”、校内外育人“中循环”和网上网下育人“大循环”。学校党委引导学生参与党史学习教育、共青团“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主题教育和“红领巾心向党”实践活动,组织对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劳模“五老”的寻访活动。学校团委、学生会开展“团建双行动”,组织团建活动、志愿服务,使学生在实践中认同、在行动中尽责。
在区校共育机制下,南模中学的“大思政课”教学为“青马工程”打下了扎实根基。教师的课程思政润物无声、“融盐于水”。遵循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善于用故事阐释道理、用细节打动人心,充分用好上海红色资源和改革开放场景,充分运用网络平台和新技术手段,不断提升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亲和力、感染力和针对性、实效性,带动学科组在高考中考改革主战场上发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作用,让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二者互为补充、相互促进,成为学校和谐奋进和改革攻坚的“双核动力”。
在校内,南模中学打造“校史课堂”,创作排演《青锋从军》等剧目,将红色故事和革命事迹打造成“红色校史”课程,开展“沸腾吧,民族血液”吟诵会,推出一批校史微课、一系列校本跨学科中国精神思政微课。在校外,南模中学推动“实景课堂”,以天平、龙华、斜土等街道的社区资源为主体,引导学生在全市657 处革命历史遗址遗迹和329 个市、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进行红色寻访。用好“数字课堂”,综合运用青少年乐于接受的VR、AR、RAP 和动漫等载体形式,参与有营养、有滋味、有风景、有活力的思政课堂,让党史课堂“时尚”起来。班子成员带头,党团员教师都投身于“四史”学习教育活动,参与“党课开讲了”录制,民主党派教师积极参加“咏流传”唱红歌活动,等等,形成了用红色精神团结人、感染人、教育人的红色教育氛围。
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学校团委和年级党支部合作,在组织挑选和个人报名相结合的基础上,每年选拔优秀团员青年进入学校“青马工程班”学习。
一是政治塑魂,着力培养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在制度机制上,校党委班子常态化参与“青马工程”培养,带头上课,与学员进行座谈交流;集中做好党、团、队组织一体化建设,进一步坚定青年学生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在内容上,设计符合青年学生特点、科学合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体系,分年级由年级党支部和团委共同实施。与思政课程相衔接,突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体地位,打造涵盖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篇章通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四史”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及入党志愿书书写等8 单元15 课时的“青马工程”课程体系。
二是日常养成,着力培养马克思主义的践行者。引导学生注重自我修炼,将理论认识和日常学习工作相结合。紧扣时政热点,注重仪式教育,师生集中收看建党百年纪念活动、十年教育成果新闻发布会等重要活动实况转播;邀请复旦大学等高校专家学者,引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设计师邢同和等校友资源,就党的创新理论、重大政策以及社会热点开设专题报告会;通过承办“区政助理”等活动,组织学员对身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充分发挥实践辅修课程的巩固深化作用,带领学员赴龙华烈士陵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等地进行现场教学。开发实践教学课程,形成行走徐汇、行知上海的研学旅行课程和图谱,发挥好实践教学基地的功能。同时,利用团学活动平台,注重做好经验分享,引导学员把小我融入大我,激发奋斗动力。
南模中学在实施“青马工程”中,构建了行之有效的育人机制,形成了育德为先、育心为本、育人始终的“育德育心育人三融合”的育人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6]这是新形势下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前提,是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拓展的关键。一是打造“党员教师进课堂”的精品思政课项目。学校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党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进头脑。持续开展“党员教师进课堂”主题活动,由年级支部具体组织实施,每次30 位党员教师进入所有的班级课堂现场授课。学校结合重要的红色历史时间节点,组织党员教师集体备课,讲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有机融入金山第一位共产党员李一谔、五卅运动英烈陈虞钦、领导福建长乐革命斗争的陈大鹍、抗美援朝英雄方能济、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英雄赵有国等烈士校友的爱国主义事迹,向学生展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构建爱国主义教育与学科知识体系教育相统一的育人机制。二是全员动员,开展课程思政。充分挖掘校史资源,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在校园建设中的功能,鼓励党员教师带头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课题,形成“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人人都是生涯导航师、人人都是党的教育政策宣讲员”的氛围。
教育要尊重孩子的身心成长规律,因势利导、润物无声。学校致力于延续历史文脉、传承红色基因,不断丰富党史教育、德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现“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学校将党史教育内容融入日常校园活动,推动跨越时空的系列对话活动,激发家国情怀。
一是不断挖掘校训校歌校史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在新生入学的校史教育中,学生要品读校歌、学唱校歌,从校歌中感受南模中学发展与中华民族发展息息相关的命运。深入研究并挖掘校训的内涵,以校训为载体,把践行“青锋精神、模范追求”的南模中学精神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校训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文化符号。通过开设“校训的故事”团训专栏,讲述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故事。在南模集团内创新实施党、团、队组织一体化培养,增强党员对团员、团员对队员的“传、帮、带”作用,高中“青马工程班”的优秀学员带领班级内其他团员完成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红色研学等相关学习实践活动,高中的优秀团员以志愿者的身份带领初高中入团积极分子、初中队员完成相关的团课学习和实践活动等。
二是不断开发校外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功能。以“青马工程班”为龙头,搭建南模教育集团内的初高中文化资源、实践资源共享的平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脉相承,从而将初高中组织化育人落到实处、落到细处、落到明处。学校与上海航天局联手,打造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知识需求的“青锋号”爱国主义教育课堂。与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合作,打造历史情境课堂,2020 年的开学第一课因其生动性受到中央电视台的采访报道。
运用社区党建联盟、未成年人实践基地等平台,积极建立校本、课程化的德育基地、生涯导航实践基地。学校组建了各方参与的“青锋家庭教育工作坊”,建有各类学生社会实践基地67 家,吸引社会资源共同参与和支持学校育人工作,助力学生健康成长。学校有组织地走访邹韬奋纪念馆,品读校友一辈子追寻真理、为民请命,矢志不渝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有设计地走访校友王选故居,领会校友永远跟党走的信念、对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无限热爱。每年清明,赴龙华烈士陵园等地祭扫先烈也成为学校“青马工程班”的必修课程。从校内出发、从党史教育出发,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形成社会实践报告,推进爱国主义教育进头脑,提升学生的自豪感,使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