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晖,余福海
张晖(1978-),女,河南周口人,经济学博士,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荣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师、宝钢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多项课题,在《光明日报》《思想理论教育导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等发表学术文章50余篇。
余福海(以下简称“余”):张院长,您好!很荣幸对您作一次访谈。我们知道,中国共产党人的共同富裕理想不仅具有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而且植根于深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土壤。您认为,新时代共同富裕具有哪些丰富的现实内涵,如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张晖(以下简称“张”):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具有丰富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内涵。
共同富裕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体现在发展成果由全民共享,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新时代共同富裕是消除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上的普遍富裕,以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作为其基本特征,以高质量发展不断推动其取得新成效。
共同富裕是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在内的共同富裕。新时代的共同富裕不能简单地从经济层面来理解,而是要立足于“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把精神文化层面的富足纳入共同富裕的内涵中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能否得到有效满足也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实现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也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
共同富裕是现代化战略下兼顾公平与效率的社会发展目标。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也不等同于同步富裕和同等富裕,而是“共同”与“富裕”的统一体,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条件下的总体富裕,是允许存在一定合理适度差异的共同富裕。当前,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为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接下来则是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提档升级”,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人民幸福和国家富强的统一体。实现共同富裕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与资本主义社会截然不同的是,在社会主义中国,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从来都不是分割对立的,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它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综合国力增强紧密结合在一起。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集中力量办成共同富裕这件大事。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汇聚形成磅礴力量,推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理论创新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富裕理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共同富裕是人类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憧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可谓是共同富裕理论的首创者。马克思、恩格斯设想在未来社会中,“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这里的“所有人的富裕”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共同富裕,新时代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正在把其所需要的基础条件一点点地变成现实。
余:我国的共同富裕并不等同于西方的“福利国家”,您认为两者在概念界定和政策措施上有哪些区别?
张:我国的共同富裕和西方的“福利国家”有着质的不同。我国共同富裕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本质是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进而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西方“福利国家”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本质是为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西方的“福利国家”通常是国家向全体公民提供公益事业和救济保险等生活保障福利,旨在一定程度上缩小贫富收入差距、减少不平等、降低风险,维持本届政府任期内政治稳定,具有短期性、功利性。而我们国家的共同富裕则指的是全体人民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和共同奋斗而普遍达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富裕富足,旨在实现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幸福美好生活,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具体来说,这两者在政策措施上的主要区别如下:
其一,施政目的不同。西方的“福利国家”从根本上来讲并非真正为了其国民谋福利,而是为了减少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的冲突,缓和资本主义矛盾而实施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决定了这些福利制度不可能真正为人民谋求福祉,也绝不可能实现广大劳动人民的共同富裕。而我国的共同富裕则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目标,是在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之后进一步解决“好不好”的问题,包含人民物质生活的富裕和精神生活的富足,是对西方“福利国家”的全方位超越。
其二,分配方式不同。西方“福利国家”运用国家权力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有的国家把税收作为主要手段,有的国家将社会保障作为主要方式,有的国家则是两种手段配合使用,如美国、日本等。而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则是在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实行多种分配方式,鼓励一部分劳动者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率先实现增收致富,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一项兼具阶段性和长远性的制度安排。同时,我国以社会保险为主体,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制度在内,目前功能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6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三,政策效能不同。西方的“福利国家”制度采取政府大包大揽的方式,在这一政策背景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社会底层民众的生存问题,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大量“养懒汉”和不劳而获的现象,造成社会保障资源的浪费和国民精神面貌的衰颓。此外,社会保障水平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如果政府一味地为了讨好民众而承诺各种超出国家经济能力的福利措施,就有违经济发展的规律,最终可能拖垮政府财政。而西方“福利国家”经济发展一旦动能不足,就会开始通过削减社会福利支出的方式减少财政支出,这会造成社会两极分化愈演愈烈。而我国的共同富裕强调全民共建共享,充分调动全体劳动者为实现共同富裕努力奋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改革创新,构建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努力做大蛋糕,增强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从而为社会福利分配提供财税保障,为消费需求拉动的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力,真正缩小城乡、区域和行业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社会、文化、生态等各方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余:党建引领是新时代中国国家治理的重要特征,您认为中国迈向共同富裕的顶层设计和政策措施应如何坚持党建引领?
张: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坚持党建引领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和政治保证。在顶层设计和政策措施中坚持和发挥党建引领的“红色引擎”作用,最重要的是要抓住以下三点:
第一,要把党的领导贯穿到推进共同富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各环节。共同富裕不仅涉及经济建设,也涉及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更涉及政治建设,事关党的执政基础,要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以系统观念“自上而下”地对实现共同富裕作出整体构想和战略设计,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深厚制度保障,确保共同富裕的各项政策措施始终沿着正确方向推进。
第二,要强化党的建设提升基层党组织推进共同富裕的能力。实现共同富裕不单单是要在经济发展层面下功夫,并且要注重满足老百姓对于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公平正义等方面的多重诉求,这对于基层党组织的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建设,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坚定扛起促进共同富裕的政治责任和使命担当,深入践行群众路线,让发展成果惠及民生,大力帮助协调解决群众教育、养老、医疗等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党建富民融合发展,推进城乡协调发展,走好共同富裕之路。
第三,要突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俗话说得好,“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是共同富裕的“领头雁”,其能力素质关乎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要选拔一批政治素质高、带富能力强、工作有热情、群众基础好的优秀党员扩充到村党组织干部队伍中,优化党组织队伍结构,创新工作方法、创新活动方式、创新组织设置,用组织振兴的力量推进共同富裕的方方面面融成一体,形成实现共同富裕的强大合力。党员干部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通过不断的学习淬炼自身的致富本领,团结带领群众增强致富的“造血能力”,和群众肩并肩齐齐画好共同富裕“同心圆”。
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您认为新时代农村集体经济如何发展壮大,如何优化完善内部治理,规范经营机制,从而提升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能力?
张:时代的发展赋予了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历史使命。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有力抓手。当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着眼于所有村民共建共享共富,着力保障农民的收益分配权,保障共同富裕道路上一个都不掉队,主要有如下几种做法:
一是通过盘活闲置资产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通过“三资”清查,对清理出的各类闲置或低效利用的集体存量资产进行充分盘活,采取村级自主经营、租赁、公开招投标等方式,把闲置资产做优,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二是依靠产业带动增强集体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充分发掘自身资源、环境等优势,通过“村集体+”的模式带动小农户生产经营。例如在充分尊重农户流转意愿的前提下,由村集体牵头集中流转土地,开展招商引资,引进企业落户,有效提高土地流转效率和收益;由村集体领办或创办农民合作社等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通过自主经营或入股联营等形式,发展多元化农业产业项目,带动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切实增加农村集体经济收入。
三是借助资本运营壮大集体经济组织实力。通过将集体资产折股量化、确权到户,鼓励发展多种形式股份合作,通过参股经营、村村合作或村企联合等多种形式,将集体资产和资金转为经营资本,增加农村集体经济收入。
进入新时代以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断创新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实力不断增强,这与政府各种政策的支持和基层党组织的引领是密不可分的。随着农村改革全面深化,进一步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需要在推进“政经分开”改革、规范管理制度、优化治理结构方面持续用力。其一,结合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适时探索剥离村“两委”对集体资产经营管理的职能,推进“政经分开”改革,强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独立开展经济活动的自主权,更好地适应集体经济的市场化发展需求。其二,规范股权设置,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和利益分配制度。厘清集体和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按照一定比例设置集体股的经济组织,剩余股份全部量化为经济组织成员股,保证集体成员合理分享发展收益;同时,明确和完善集体经济发展带头人报酬制度,探索岗位分红、期股期权等激励方式,强化对村集体经济发展带头人干事创业积极性的保护。其三,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组建股东代表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推动决策权、经营权和监督权“三权分置”,建立激励与约束并存的治理结构,确保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能够长久地带领农民走向共同富裕。
余:阿里巴巴、腾讯、美团等民营企业纷纷倡言助力共同富裕,您如何看待非公有资本,特别是互联网资本在实现共同富裕进程中的功能和作用?
张:“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资本作为生产关系,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受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引导、约束和规范,资本的服务对象是广大人民,这与为少数人服务的西方资本截然不同。在此前提下,无论是公有资本还是非公有资本,其健康发展都有利于提升生产力水平,能够成为促进就业、调节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做大共同富裕的“蛋糕”的重要社会力量。国有资本、集体资本等公有资本天然承担着推动共同富裕的责任与使命,要对标共同富裕的具体要求,通过调整布局、优化结构等方式推动公有资本特别是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与民生领域,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充分发挥公有资本的示范、引领与带动作用。同时,不断完善资本市场,规范资本运行,防范资本无序扩张,引导非公有资本积极将共同富裕作为价值引领与价值目标。
就互联网资本这类非公有资本而言,其健康发展可以在实现共同富裕进程中发挥如下功能和作用:
其一,促进高质量就业。非公有资本,特别是互联网资本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新业态、新模式的出现,就业渠道更加多元,就业形式更加灵活,在扩大就业市场方面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在实现共同富裕进程中,公有资本的健康发展有利于破解就业难和招工难的结构性矛盾,为稳就业、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作出贡献。
其二,增加致富能力。互联网特有的高技术、分享性性质,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也为均衡发展提供了共享机制。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互联网创新模式还将进一步激活互联网的致富潜能,有效驱动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的网络共享、集约整合、协作开发和高效利用,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其三,践行先富带后富的社会责任。互联网企业是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成长壮大起来的,现在的它们完全有能力也有责任为我国经济发展和推进共同富裕做出更大贡献。无论是腾讯启动的“共同富裕专项计划”,还是阿里巴巴启动的“阿里巴巴助力共同富裕十大行动”,都是其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践行先富带后富的一些现实举措。非公有资本作为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市场主体,应该在企业战略、企业管理、企业经营等方面全面体现推动共同富裕的理念,基于自身能力履行社会责任,把推动共同富裕贯彻发展的始终。
余: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是共同富裕事业的重要参与主体。您认为决策者应如何支持和引导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贡献更多的公益慈善力量,助力国民财富的第三次分配?
张:“三次分配”是相对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而言的,主要指的是通过慈善、捐赠等道德公益方式调节过高收入群体,帮扶低收入群体,是对分配格局的经济调节和有益补充。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整合社会力量的基础组织,兼具社会属性和政治属性,理应成为三次分配的中坚力量,贡献更多的公益慈善力量。
首先,加强党对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全面领导。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发展需要党的领导、支持和培育。要健全完善党建工作机制,有效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将党建工作有机融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运行和发展全过程,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确保在参与三次分配过程中,党组织和党员能够始终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团结凝聚广大群众参与其中,让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自觉把自身发展与推进共同富裕结合起来,以党的组织活力激发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活力,主动对标对表担当作为。
其次,鼓励支持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开展慈善活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充分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社会组织积极动员社会力量、链接各方资源、提供专业服务,做到各有侧重、互相补充,开展形式多样的慈善活动、社会捐赠和志愿服务等,在全民中传播公益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推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共同富裕事业。同时,要协助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提升自身能力,扮演收入分配终端角色,有效融入国民财富的第三次分配,在更广泛的领域为社会作出贡献。此外,要全面贯彻落实慈善法,加快完善慈善法制与相关政策支持体系,规范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的慈善行为,促进公益慈善事业规范可持续发展,更加鲜明地对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公益慈善行为予以足够的正向激励和支持。
再次,加强对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共同富裕事业为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也面临更大的挑战。要推进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制度化、精细化、专业化监管。尤其是对于社会组织要积极培育扶持,功能性激励与政治性约束相结合,防止其向营利方向发展。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慈善、社会救助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规范慈善资金和物资的管理和应用,做到善款善用,提升公益慈善行业的公信力,重拾社会信任,夯实公众支持和参与公益事业的社会基础,切实提高第三次分配资源使用的效率,在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方面真正发挥作用。
余:面向下一代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党贯彻治国理念的重要路径。您认为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应如何引领青年学生心怀“国之大者”,为推进共同富裕贡献青春力量?
张: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新时代的思政教育就是要引导大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结合起来,实现知识教育、价值观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机统一。实现共同富裕是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伟大事业,青年学生作为推进共同富裕的生力军,自当心怀家国,肩负起实现共同富裕的时代使命与责任,在思想上和行动上自觉融入共同富裕进程。
第一,将共同富裕渗透到各门课程之中,在加强“思政课程”的同时,着力“课程思政”建设,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宏大实践,贯穿了社会主义的阶段性任务和共产主义的终极理想。在课堂教学中,要与学生一起追寻坚定推进共同富裕的理论根据,以大历史视野解读时代需求,把推进共同富裕的逻辑讲“透”,把课堂讲“活”,讲好中国人民在追求共同富裕进程中真实鲜活感人的故事,引导大学生从“知其然”拓展为“知其所以然、知其所必然”,让学生充分认识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意义及其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进而坚定理想信念,厚植人民情怀,杜绝“躺平”,永葆青春向党的奋进姿态。
第二,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教育教学,引导学生不但要做共同富裕的学习者和宣传者,更要成为共同富裕的实践者。让学生了解共同富裕固然重要,但坚持知信行合一,将共同富裕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才是目标所在。共同富裕并非一时一刻的物质充盈,而是坚实持续的精神意志和丰厚财富,需要用青春奋斗和智慧汗水不断绘就。要深入挖掘实践教学的思政功能,将共同富裕作为主题教育的实践载体,充分发挥实践活动“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激发学生践行共同富裕理念的内生动力,引导和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积极参与到共同富裕的各项工作中,通过亲眼看、亲耳听、亲身悟,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对实现共同富裕的认识,感受时代温度,体悟理论深度,深化情感厚度,帮助广大青年学生成长为敢于直面一切挑战和困难的时代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