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明国 边 静 王 波 杨 俊
(北京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北京 100083)
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战略举措,是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目标的战略举措,是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目前,全国高校高度重视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对专业课骨干教师开展“课程思政”专题培训,明确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以及实践课程的思政目标,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协同育人[1],从而构建全方位育人的思政教育体系。
当前,在高校课程实施中依然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教学、轻育人”的教学倾向。课程思政重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价值引领。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既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又具有从事科学研究能力,能够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加强研究生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研究生课程体系,有利于解决教学方式显性化、形式化与功利化的困境,形成大思政格局下的协同育人体系[2],对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德才兼备以及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与本科教育相比,研究生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本科教育属于大众化教育、素质教育,以课程学习为主,侧重于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而研究生教育则重于精英教育、专业教育,尤其是理工科研究生更注重知识的创新与能力的提升,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课题研究,撰写学术论文。研究生阶段竞争更激烈、科研任务重、学业压力大,而课程相对较少,有部分研究生缺乏对课程学习的重视。因此,如何依托为数不多的研究生课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是研究生课程教学面临的现实问题。
目前,在本科生课程体系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已取得了初步效果,而研究生课程由于其研究性、专业性和学术性的特点,思政教育实践却稍显不足。“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是林产化学加工工程学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选修课,是研究生阶段完成文献调研、学术研究、撰写学术论文以及毕业论文的重要内容。该课程主要是面向研究生讲解文献检索的方法、学术论文的写作要点、投稿过程、发表技巧及注意事项等,其目的是提升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的学术性、科学性和规范性,提高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以及专利的写作能力。因此,在“科技论文写作”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元素,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满足研究生成长发展需求,实现教学育人,从而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农林人才。
早在2005年,上海就进行了课程思政改革的初步探索,启动实施“两纲教育”,推进以“学科德育”为核心理念的课程改革。在此基础上,开展德育课程一体化设计,聚焦高校思政理论课程与中学政治课程的衔接,逐步探索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实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例如上海大学首创“大国方略”特色课程,复旦大学“治国理政”,华东理工大学“绿色中国”以及上海师范大学“闻道中国”等一批“中国系列”思政课程,发掘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3]。此后,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加强对课堂教学和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管理。同年,教育部下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构建“十大”育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作为高校教师,要深刻理解高校究竟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自觉“种好责任田,守好一段渠”,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课程思政本质上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其理念是实现公共课、专业课、选修课以及实践实验课等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实现协同育人。课程思政是高校教育理念变革的需要,是高校思政教育理念发展的必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本质要求[4]。
全国高校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形成了可推广示范的案例,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例如,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提出“5分钟林思考”并成立了“5分钟林思考”课程思政工作室;首都医科大学探索出“问题导入、专题教学、中班授课、小班讨论、实践解读”教学模式;天津大学实行“研究型互动式”教学方法;厦门大学采用“问题导向式”专题教学模式等。这些案例创新了思政教育的形式,丰富了课程思政的内涵,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的多元统一,起到了引领示范的作用。
当前,科技论文写作对研究生越来越重要,国家和社会对学术规范也越来越重视,要求越来越高,而研究生由于缺乏系统培训,对科技论文写作知识了解不足,极度缺乏写作经验。因此,开设“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是响应研究生需求、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迫切需要。
为了提升研究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北京林业大学理学院、环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水保学院等先后开设了科技论文写作的相关课程。材料学院也积极响应学生的需求和培养高素质农林人才的要求,在本科生和研究生中开设了学术规范与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目前为16学时,远期计划增加到32学时,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学术规范与学术伦理、期刊论文写作、学位论文写作、专利写作、会议海报及报告技巧等几大板块。与其他课程相比,“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首先,“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内容强调规范性[5]。“科技论文写作”课程主要是介绍科学研究和学术论文的基本规范,讲授科技论文和学位论文的区别、联系和写作方法,培养学生查阅文献、运用学术资料进行学术创新以及科技论文写作的能力。其次,“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科技论文力求数据准确、论据充分、语言简明。科技论文不同于实验报告、项目结题报告和日常工作总结,它是科研人员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对自然科学现象的科学分析和总结。再次,“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强调实践创新。科研人员在科学研究中发现了新现象,取得了新进展,产生了新见解,才能撰写出论文。
“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目标旨在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科技论文写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如何让学生坚守学术底线、崇尚学术道德、明确学术规范、掌握写作技巧、提升写作能力、发挥创新思维,对于提升课程教育质量尤为重要。在科技论文写作中融入思政元素,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坚持科学研究与学术道德相统一、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引导研究生坚定信仰,树立正确的学术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依托“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外延,明确课程思政教育的现状,梳理课程主要内容,总结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找准研究生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切入点,统筹设计开展思政教育的实施方案,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育人主渠道的作用。
首先,教学课题组要积极取得共识,明确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由2位教授、2位副教授组成教学组,教学组多次集体讨论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分工合作开展教学工作。其中有2位教师参加学校举办的教学基本功比赛,锻炼和提升教学能力;1位教师参加北京市课程思政培训,主持2项课程思政相关课题,掌握了相关基本理论和实战经验,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打下了坚实基础。教学组深刻认识到在课程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取得了高度共识。
“科技论文写作”教学组针对教学内容多次研讨,精心设计课程思政教育的切入点。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教师应导入课程思政教育核心主题,积极引入课程思政案例,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优化和改进课程教学方式,不断提升课程育人效果。
基于“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内容强调规范性的特点,学术规范与学术伦理涉及科学知识较少,比较容易融入思政元素。例如,教学组讨论决定以南方科技大学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介绍学术伦理的重要性,以《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行业标准讲述学术规范性,以国内外学术不端案例和著名科学家的正能量案例从正反两方面引导学生“秉承学术诚信、坚守学术底线”。教学组认为引入具有代表性的著名科学家潜心科研的案例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尤为重要,同时通过负面案例的警示以及行业标准的介绍,引导学生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实现学术不端“不敢做、不能做、不想做”的目标。
基于“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致力于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精神。例如,在讲授“期刊论文写作”部分,引导研究生避免碎片化、“香肠式”论文,掌握学术技巧而不是投机取巧,培养科研精神、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在“学位论文写作”部分,以近年来的学位论文不端事件进行导入,阐述其危害,讲述学位论文的选题、中期检查、预答辩、盲审、答辩以及论文抽检的全流程监控与管理,明确学位论文的工作量、关联性、规范性、系统性与研究深度,进一步强调学术诚信和学术道德。在“专利写作”部分,以中美知识产权争端和华为事件为案例强调知识产权保护的意义和价值,讲解专利与论文的区别和联系,阐明延伸专利保护范围与实验的差异性,通过5G专利纠纷案例引导学生加强科技创新转化为产业强国的行动自觉。综上,在“科技论文写作”课程中,教学组始终秉承“做科研做学问前先做人”的理念,坚持“四个面向”,追求原始创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在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中,紧紧围绕课程教学目标,遵循课程思政理念、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避免为了思政而思政,像广告一样硬核植入,真正满足研究生成长成才需求,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力求课程实践取得实效。
基于“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教学强调实践创新,为了充分发挥课程思政育人效果,教学组重点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严谨、卓越、科学的品质,使学生成为具有家国情怀的高素质创新型农林人才。在课程教学中,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课程思政与育人进行有机结合。教学组选择了一系列思政教育核心主题,包括学术伦理、奋斗精神、爱林兴林、人生担当、社会责任、民族文化、中国历史、发展大任、形势政策、治学态度、勇于创新等,实现思政核心主题与课程内容的无缝融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春风化雨的效果。课程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本,先后设置案例教学、课后作业、课堂汇报以及课堂交流等系列内容,全方位多渠道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尤其是课程思政育人成效,实现立德树人、全方位育人的目的;采用学术报告、小组讨论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推进现代教育理念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以实际育人效果检验思政教育的成效。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世纪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主要采用真实情境或事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讨论,最终形成共识。生动具体的案例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集思广益,实现教学相长,因而备受师生的亲睐。在“科技论文写作”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采用案例教学,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较好地实现思政育人的目的。
在“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中,笔者采用了相关案例教学,具体内容包括学术规范和学术不端行为的解读、学术不端案例的深度分析、学术榜样的正面激励,引导学生在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中旗帜鲜明地反对学术不端,力求学术规范和学术严谨。
首先,教学组通过“你考试有过作弊行为吗?你抄过同学作业吗?你会把作业拿给同学抄写吗?结课小论文借鉴网络资料和抄写有什么差异?借鉴和造假有什么区别?如何杜绝造假?”等一系列问题,引入学术规范和学术不端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辩论,最终形成共识。
其次,教学组引导学生了解学术不端的相关定义,对剽窃、伪造、篡改、不当署名、一稿多投以及重复发表等相关概念进行知识性普及。课前,由教师给研究生发放《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行业标准,引导学生提前进行学习和了解;课中,教师组织学生思考什么是学术不端行为,讨论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历史问题和现实原因,并总结避免学术不端行为的方法。针对研究生平常容易忽视的问题,如观点剽窃、自我剽窃、图片引用不规范,引导学生进行重点分析和解读;此外,引导学生对学术伦理和工程伦理进行深入解读,告诫学生在进行与人体相关的传感研究时,需要获取志愿者的知情同意书和研究单位出具的伦理证明。通过这一系列知识的传授,让研究生明确科学研究的红线和底线。
再次,引入一系列对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的学术不端案例。例如,教学组引入日本小保方晴子事件、韩国黄禹锡事件、美国干细胞安维萨事件以及汉芯造假事件等科研事例,介绍这些事件发生的历史过程、产生缘由以及对学术界造成的影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认识到学术造假的严重性,引导学生端正学术态度,力求科研诚信。同时,教师可选择学生身边常见的、习以为常的学术不端案例,引导学生提高警惕,防微杜渐,筑起预防学术不端的坚固“长城”。此外,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树立正面榜样,利用正能量带动良好的学术风气,引入华罗庚、陈景润、黄旭华、黄大年、南仁东等科学家的案例鼓励学生踏实做人,加强科研诚信。
最后,作为研究生指导教师,要引导研究生学习做研究、学会做研究、做好研究。在课题研究和研究方向选择、文献阅读、科学问题把握、实验表征、数据分析、作图列表、论文写作、投稿发表等流程方面,教师要给予学生悉心指导,尤其是在遇到困难和瓶颈问题时,及时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通过精心设计案例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地讨论和交流,确保了课程教学的顺利实施,促进了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的有机融合,实现了学术不端“不敢做、不能做、不想做”的目标,使学生有收获,老师有成就,课程达到预期效果。
课程教学实践表明,在“科技论文写作”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教书和育人的相统一。“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深受研究生的欢迎,除了硕士和博士,也吸引了很多青年教师前来旁听,并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北京林业大学绿色新闻网对相关教学实践也进行了专门报道。学生们普遍认为,新时代背景下在“科技论文写作”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很有必要,能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学有所成。“科技论文写作”课程与思政教育相互融合,让课程教学更有温度和深度,引导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研究生们一致反映,学习“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后,能够熟练掌握学术论文的规范性,避免了碎片化、“香肠式”论文,更加自觉地坚守学术伦理;能够围绕学术论文的科学性,基于实验数据,周密思考,严谨论证,做到了准确、简明;能够体现学术论文的创新性,坚持“四个面向”,进行原始性创新。
目前,学生们在科技论文写作方面有明显的进步,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学生先后发表20余篇高水平研究论文,申请10余件发明专利,多名同学获评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奖学金等荣誉。在学位论文盲评、答辩和抽检过程中,评阅专家对学位论文的学术规范性、科学性和创新性给予了高度评价,4篇论文被评为北京林业大学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今后,“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将进一步加强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深化研究生人才培养理论研究与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家国情怀的高素质农林人才的培养。
资助项目:北京林业大学2020年度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课程思政”在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课程中的实践,项目编号KCSZ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