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育人为目的的食品酶学课程多维度教学模式探讨

2023-01-22 05:28:56陈铁军陈芊汝王凤舞
安徽农业科学 2022年23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大学

王 莹,陈铁军,陈芊汝,王凤舞

(青岛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 266109 )

马克思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1-2]唤醒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对真善美的追求、对自身生命的感悟,这应该就是人们所追求的“育人”境界。大学课堂教育是育人最重要的阵地,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如何守护好这个阵地,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大学生是高等学校与大学教师重要的历史责任。

1 为实现育人,首先注重师德师风建设,向教师内在寻找动力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真正的教师不仅能够进行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能够为学生指明人生大道,解决人生困惑。然而在当代大学课堂教学中,绝大多数的专业课程大都停留在知识的传递上,要实现马克思所述的育人目的还有巨大差距。如何转变大学课堂教育的现状是大学教师面临的重要又紧迫的课题。

想让一棵果树结出更丰硕的果实,从果子入手基本没有效果;从枝叶入手,例如修剪枝叶、喷洒营养剂,能够在一定程度增加果实的产量;但如果从果树的根部入手,进行施肥、灌溉等操作,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果实的质量和数量都会有大幅度的提高。这与大学教师育人十分相似,大学教育要想实现育人目的,应该从教师这个根源入手,从教师内在寻找动力才是核心的办法。正所谓“水满则溢”,当教师自身拥有足够多的正能量,才能传递给学生。因此,如何激发教师内在的动力,提升内在的能量成为大学教师重要的课题。

1.1 用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和充实自身,坚持终身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19大报告中,43次提到“教育”,79次提到“文化”,这是时代的呼声,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作为担任着教书育人使命的高校教师应该先行。因此教师首先要立己达人,垂范世人,而实现这一目标,并非易事。新时代的大学教师可以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培养高尚人格的无尽宝藏。

传统文化能够为人们指明前行的方向。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指出了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道德经》中的“道可道、非常道”,启发人们思考为师之道、为学之道;易经中的“阴阳之道”引发人们思考:在追求分数、就业率的同时是不是要慢下来关注下育人的质量。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能够强大教师的内在,并从中不断汲取能量。从《大学》中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可以明白,作为教师修身养性才是做事的根本。《中庸》中的“学而知之,困而知之”告诉人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反应去学习,从中明白道理,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大学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成长自己,才能建立真正的文化自信,拥有实现育人的资本。

1.2 崇尚甘于淡薄,乐于寂寞,十年磨一剑的治学精神高校教师首先要认清自己并非“万能”。不要急功近利,要耐得住寂寞,甘于寂寞往往发自“初心”,时常拷问内心,选择做一名教师的初衷。目前对高校教师的考评通常是多维度的,比如文章水平、专利数量、教学能力、科研能力、获奖层次、教研水平、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社会服务等方面。作为大学教师要认清自身能力的有限,当自身面对各种考核以及利益的时候,要甘于淡薄,乐于寂寞。找准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发力,潜心钻研,注重并享受创造的过程,看淡创造的价值与结果,拥有“淡泊明志”的治学心态,“十年磨一剑”的治学精神。

1.3 让自己心中充满“爱”,用“爱”滋养学生的心田孟子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仁爱之德,本自有之[3]。人的内在都充满了仁爱,身为教师,要努力让它彰显并流淌,让这份爱在课堂上传递,在教师的言行举止中彰显、传播,当学生感受到那份美好的爱,便能够实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学局面,进而实现润物于无声的理想境界。

2 为实现育人,应注重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的融合渗透

马克思认为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能唤醒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对真善美的追求,对自己生命的感悟。然而,当代的部分大学生显然没有挖掘到学习对于自身的意义,一些大学教师也没能找到合适的方法,对学生的这一状况进行纠正。因此,党的十九大指出,高校应全方位践行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命。那么,如何将思政教育[4-8]融合到专业课程当中,成为高等学校当下重要的课题。

目前,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一个很大问题便是教学内容的“假大空”,使得很多学生对于思政教育产生了枯燥乏味的惯性印象。经过长期研究和实践,笔者认为思政教育以文化渗透为切入点是最有效的方法。将中华传统文化与专业课内容结合,只需立足课堂,在课程内容里不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素。例如食品酶学课程在讲授微生物是酶的最佳来源时,将“适者生存”的思想提出,阐明生物适应环境才能够生存,可以延伸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再扩展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进而让学生感悟为人处世的原则。当讲授酶制剂分离纯化目标是追求高的回收率和高的提纯倍数,但是两者不可能兼得,此时可以引出“平衡”的思想,“平衡”是在自然界广泛存在的现象,包括自然和人类的平衡、利益与失去的平衡,进而扩展到“舍”与“得”的智慧。因此,该研究认为大学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无须另辟蹊径,用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切入点,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专业教师需要用心挖掘,引导学生思考和汲取蕴含在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形成现实生活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动,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育人的目标。

3 为实现育人,应注重将创新创业元素融合到专业教育中

人才培养归根结底是要为社会服务,社会需求是人才培养的原动力,当知识经济发展成为社会进步的内生变量,人才的需求规格和类型也随之转变[9]。《教育部关于做好2019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进一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等有机结合,引领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改革创新[10-11]。从育人的角度分析,创新创业也是学生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求。如何在大学课堂将创新创业元素融合进专业知识中,是需要着重探讨的问题。

食品酶学授课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笔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仅靠理论讲解收效甚微,通过示范引领、项目研究、大赛驱动、企业家讲座等方式融入教学过程,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一,要实现示范引领,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自身具有创新创业的经验,有意识将宝贵的经历和思想融入教学中。这种模式不仅能够使讲授过程生动有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助于学生在成功的案例中汲取力量;第二,充分给予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教师带领学生在科研过程中不断探索,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创新创业思想输入学生的意识,在学生心中播种一粒种子;第三,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的热情,通过参赛促进创新创业思维的形成,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学生能够快速积累经验提升能力;第四,带领学生参与商业路演、商业大赛,能够更直接地让学生了解当今社会的投资环境、投资人的关注点、创新技术的着力点、创业过程的关键点,从而积累创业经验。第五,邀请成功企业家为学生讲述创业过程,让学生从他们亲身经历中,获取创业经验和创业的信心。

另一方面,为促进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学校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机制,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兴趣;还要充分发挥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作用,通过对大学生的信息技术进行培养和提升,帮助大学生拥有更多发展机遇和竞争优势。总之,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立足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4 为实现育人,应注重将新型教学资源与教学方法结合

在食品酶学课程的教学中,相比传统的PPT课件授课,使用PPT与微课资源组合授课实现了更好的教学效果。微课的核心组成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课例片段,食品酶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根据课程特点,笔者制作了大量的微课片。涵盖了酶制剂的作用原理、发酵过程、分离纯化、酶的应用等各个环节。这些微课片段能够将抽象的原理和复杂的单元操作形象地展现出来,将生产一线的工艺过程在课堂中直观展示,大大帮助了学生对复杂问题的理解,并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适应现代学生特点的课堂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利用,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也是至关重要的。教育最终是为了育人,让学生通过学习拥有发现美的眼睛、创造美的双手和感受美的心灵。然而这个育人的过程,如何让学生能够有效的跟随教师,让教师的知识和智慧能够根植于学生的心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的使用。正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教”,如何让教学方法适应专业课程的特点,进而实现育人的根本目的,成为高等教育最紧迫的任务。传统的大学课堂教学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课堂氛围沉闷、学生低头玩手机、教师照本宣科、教学效果差等,更谈不上育人。在食品酶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笔者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第一,采用互动式、参与式教学方法。课上,教师利用现代教学互动软件(比如学习通),实现与学生适时互动,教师在教授课程内容的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让学生参与到全程教学过程中,从而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二,采用“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从而实现“翻转课堂”。课上安排同学分组就座,便于进行分组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各小组展开自由讨论,然后形成小组意见,上传互动平台,教师进行现场打分并评述。这个过程既加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学生的讨论反馈能够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使教师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针对性教学。第三,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将食品酶学教学内容中容易理解的部分,比如酶学应用放到线上教学,有效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线下教学部分着重解决原理性、工艺过程等比较复杂的问题,这种方式大大提升了教学效率。第四,思政教育适时融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食品酶学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会随着专业知识的讲解,自然而然地将思政教育元素穿插到教学中,从专业知识过渡到人文思想,扩大到职业情怀,再升华到人生理想。学生会被传统文化的强大魅力所感染,从而激发出学生内在强大的力量,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学生在课堂评价中表示通过食品酶学一门课,不仅爱上了一个行业,更重要的是明确了人生的方向。这种结合使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相得益彰,为实现育人的目标迈进了一大步。

食品酶学是食品学科大类中的一门专业课程,笔者所在教学团队在教学研究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教学实践,从教师内在的激发、到教学内容改革,再到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探索进行了全面改革,从而实现了食品酶学课程教学效果的大幅度提升,得到了宝贵的教学经验。上述教学改革经验不仅可以在专业课进行推广,还可以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进行实践。当然,课堂教学是高等学校育人最重要的载体,需要不断探索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大学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留白”是个大学问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大学》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海峡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大学求学的遗憾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