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化工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2023-01-21 19:35王忠兵张大伟张卫新王百年
安徽化工 2022年6期
关键词:化工企业工科化工

王忠兵,张大伟,张卫新,王百年

(合肥工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

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并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全力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教育部随即启动了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化工行业是国家经济领域组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与包括制造业在内的各行各业密切关联,是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之一。在新工科建设理念的大背景下,对高等学校化工类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众所周知,化工专业具有鲜明的实践教学特征,对其人才的培养必然少不了化工企业的参与和支持,因此构建企业界深度参与的校企合作模式是培养面向未来需求的创新型化工类专业人才的必经途径。

1 全方位开展校企合作教学融合

众所周知,化工专业教学是为化学工业培养工程师的主要渠道,具有强烈的工科教学特点,培养的毕业生主要在化工企业工作。因此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离不开化工企业的支持和参与,高校和化工企业之间存在很大的合作空间,可开展全方位的校企合作教学融合。

1.1 课堂教学

目前的化工专业课程普遍存在知识结构陈旧,与化工企业实际生产衔接不够,毕业生很难适应企业用人要求等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高校应做好顶层设计,邀请企业内具有丰富生产经验的相关人员参与化工专业本科教学培养计划编写、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和更新;邀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化工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教学,指导学生的化工课程设计、化工设计大赛;邀请大型企业的技术总工程师为学生做化工生产前沿技术进展报告,让学生在教室内就能了解和掌握最新的化工生产新工艺、新技术、新进展。

1.2 实习教学

实践教学对化工专业的学生培养至关重要,它既包括学生在校内实验室完成的各种课程的配套教学实验,又包括在企业中完成的实习教学。实习教学是高校化工类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实习教学必然离不开化工企业的参与。学生们通过在工厂的实习学习,可将自己在课堂中所学的专业知识同化工实际生产过程相结合,促进对课本中专业知识的掌握,了解化工实际生产过程的工艺控制原理和流程,初步感受实际生产基本情况,及早适应化工行业生产环境,为他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扎实的基础。

目前,实习教学普遍存在愿意接受学生实习的企业少,实习教学过程质量不高等问题。学生在化工企业实习,或多或少地会给企业带来不便。首先,企业主要担心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人身安全和生产及设备安全;其次,企业需要安排一定的人力和场地用于学生实习,占用企业资源,打乱正常的生产节奏;最后,有些企业还担心在实习过程中容易造成技术泄密。基于以上原因,大多数企业接受学生实习的意愿不强,导致实习难的现象出现。

为了解决实习难、实习质量不佳等问题,高校应该主动对外出击,积极联系大型化工企业,签订长期的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协议,建立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同时加大对实习经费的投入保障,选派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指导实习,加强实习过程环节管理,消除企业的担忧。完善实习教学效果考核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实习的热情,端正学生对待实习的态度,提升实习教学质量。探索实习教学的新模式,健全双方合作共赢、校企深度融合的实践育人新机制,为国家培养高质量的化工专业技术人才。

1.3 创新创业

2012年8月1 日,教育部办公厅下达关于印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文件指出:在普通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是服务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

对于化工专业学生来说,校企合作将会极大地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可以在实习实践过程中调研目前企业生产中存在的技术瓶颈,提炼出科学问题,在高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开展创新创业大赛、学科竞赛、学生科研、创新性设计、素质拓展等活动。学校实行党政合力、全员参与和系统思考,整合校内资源,与社会相关各界广泛合作,协同创新,逐步建立和形成集“培养目标、过程管理和质量提升”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能力导向的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2 深化提升校企合作科研融合平台

高等学校具有大量高素质、高学历、高学术水平的科研工作者和高端大型仪器分析平台,具有较强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研发能力,而化工企业主要精力用于维护日常生产和经营,在新产品、新工艺方面的开发能力相对较弱,因此高校和化工企业之间存在巨大的合作空间,可以有如下的合作模式:

2.1 成熟科研成果的直接转让

化工企业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会有新产品、新工艺开发的需求。通常企业本身的研发能力有限,并不能满足新产品、新工艺开发的需求。而高校拥有强大的智力资源、丰富的高学历人才资源、齐全的高端大型精密仪器和最新的文献资源,通过签订技术转让合同将教师开发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成熟科研成果,或者相关的专利权、专利申请权、专利实施许可权、技术秘密等科技成果有偿转让给化工企业,并帮助企业将技术投入生产,提升化工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2.2 实施双导师制,提升学生工程能力和学术能力

对于化工专业学生来说,尤其是工程硕士而言,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目前高等教育中,高校这方面的培养能力相对薄弱。高校教师一般都具有较高的学位和较深厚的学术研究能力,但通常缺少实际化工工程设计、建造和运营经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则正好具备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学生的校外导师补齐了短板。以校企“双导师制”人才培养为纽带,通过支持校内导师团队与企业开展联合攻关,进一步促进校内导师团队与企业开展紧密科研合作。企业为研究生培养和联合攻关技术难题提供经费,校内导师团队可以围绕企业技术需求,与企业共同组建研发团队,分领域协同攻关,并根据产品的迭代更新持续跟踪开发,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实现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创富的双创目标。

2.3 校企合作“揭榜挂帅”,解决国家卡脖子关键技术难题

2020年10 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实行“揭榜挂帅”制度,实行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揭榜挂帅”,谁能干就让谁干。“揭榜挂帅”科技制度旨在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广泛汇聚优势研发力量,把蛰伏的巨大科技创新潜能有效释放出来,有组织、高效率地破解科技难题。高校和大型企业在联合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解决国家急需破解的“卡脖子”技术难题时,应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为实现国家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提供重要保障。

对于高校化工类专业而言,在当前国家提出“碳达峰、碳减排”战略目标的大时代背景下,校企合作更是有着巨大的合作空间和施展舞台。高校更应积极联合大型化工企业在节能减排、绿色化工、环境保护及治理、新能源、新材料等主战场领域承担国家和各级政府“揭榜挂帅”科技难题,急国家所急,想国家所想,早日解决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卡脖子”技术难题,推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锻长板-补短板”相互结合,“不拘一格降人才”,一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脱颖而出,重大科技成果持续涌现,形成“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创新”良性循环。

3 校企合作加强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现在高校教师基本都是博士毕业后直接进入教学环节,缺少企业锻炼的过程,因此必须将实践指导教师“送出去”,如合肥工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组织青年教师利用暑假到安徽六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安庆分公司、安徽省化工设计院等大中型企业和科研院所进行现场学习和培训,新进青年教师必须经过“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指导”锻炼,促进工程素养与能力的提升;鼓励和引导专业教师依托学科研究方向,积极争取各类科研项目,实施产学研项目,开展与企业的科技合作;除选派科技特派员、企业博士后到企业锻炼,还组织教师参加企业或培训机构开设的与本专业相关的新技术培训,如通过Aspen Plus软件和脱硫工艺培训以及化工工艺设计学习来增强教师的工程经历,提升教师队伍的工程实践和工程教育能力,以适应新工科发展的要求。

4 结束语

为适应国家对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进一步深化推动“新工科”教育改革实践,在化工类专业大学生培养过程中,合作企业的参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应积极主动出击,联合大型化工企业,努力建立“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模式,围绕我校“培养德才兼备、能力卓越、自觉服务国家的骨干与领军人才”的人才培养总目标,深入实施“立德树人、能力导向、创新创业”三位一体集成教育教学体系,全力助推学校创新人才培养达到预期目标。

猜你喜欢
化工企业工科化工
强化化工企业全员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生产能力
气体灭火技术在化工企业消防中的应用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基于双重预防机制创新化工企业管理模式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