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治国,张智明,武建军
车辆工程专业多维协同育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讨
赵治国,张智明*,武建军
(同济大学 汽车学院,上海 201804)
针对我国车辆工程专业院校课程中存在的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不佳的共性问题,重点从课程体系、思政内容、教师队伍、组织管理、教育基地等五个维度探讨课程思政育人措施,为构建适合车辆工程专业学生实际情况的课程思政提供了一种可行方案,对车辆工程大专业背景及学分制教学体系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车辆工程专业;教学改革;课程思政;多维协同育人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再次强调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2]。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中也明确指出要从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师队伍、组织领导等主要方面加强思政课程教学改革建设[3]。
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引导下,中国汽车产业正在发生一场巨变,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正在成为汽车产业新的发展趋势。面临“新四化”所带来的技术变革机遇,我国汽车工业却出现汽车专业人才严重不足的局面[3]。车辆工程专业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和汽车行业“新四化”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为适应汽车行业“新四化”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以课程思政建设为抓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融入思政元素,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车辆工程专业各类课程教学全过程中,能积极引导学生提高个人素质和专业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中,提升学生自身价值和学校立德树人成效[4],实现汽车人的“中国梦”和中国人的“汽车梦”。
因此,推进高等院校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改革势在必行。在新时期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真正实现专业课程和思政教育协同共行,是当前高等院校全面贯彻和落实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急需解决的重点任务和关键方向。
国内各大知名高校的车辆工程专业是汽车行业高素质、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高地。随着中国汽车工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5]。这对青年学生感受我国汽车工业的强大,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建立民族汽车品牌自豪感,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的重要责任以及对车辆工程专业产生更大的兴趣和热爱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新时期开展车辆工程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在专业知识的教授中引领学生的价值观念形成,引入课程的育人元素,在知识传授中引导学生实现国家和民族的价值传授,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政治抱负和良好的价值观。同时,结合学科方向课程设置及特点,着力转变教学理念、着力提升教学能力、着力更新教学内容和着力改进教学方法,实现全方位育人的目标。重点通过课程体系、思政内容、教师队伍、组织管理、教育基地等维度协同增强课程思政育人效果,探索车辆工程大专业背景及学分制教学体系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思路,对车辆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实现全程育人的重要手段。
现阶段车辆工程专业的思政教育工作还主要依赖于传统政治理论课程[6],目前课程思政方面做得还不够,具体表现为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的教学理念有待加强,学生课程还没有充分围绕立德树人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教学大纲中也还没有充分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与考核环节;课堂教学还没有将时事热点问题有机融入,并通过问题导入以回应青年学子的关切和诉求,没有很好地遵循“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教育规律;课程评价中还没有将学生的认知、情感、价值观等内容纳入其中,还没有系统反映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结合程度。
车辆工程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目标主要是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入探索课程思政教学规律,多维度协同增强课程思政育人实效,让所有课程都成为育人的主渠道,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同时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宽广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卓越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要充分挖掘专业课程所蕴含的丰富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内容,完善并修订学生课程教学大纲。关键问题是处理好“课程”和“思政”的关系,使其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同时,协同加强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增进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调动各学科方向任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参与到课程思政建设中。协同组织学校学院各方资源,从课程体系、思政内容、教师队伍、组织管理、教育基地等多维协同体现课程效果,并将学生的认知、情感、价值观等内容纳入其中,以体现评价的人文性、多元性。
在车辆工程大专业背景下,为紧密结合当前汽车行业在电动化、智能化方面的共性技术需求,围绕汽车工程、车用新能源、汽车电子与智能化三大学科方向,根据课程受众面和课程特点,拟分三批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其中第一批拟培育受众面广的必修课程,第二批将培育专业学位课程,第三批将培育非学位课程,充分实现课程思政的全覆盖育人目的。注重整理建设课程体系中每门课程的思政内容纲要,形成专业方向课程思政培养体系,实现专业知识讲授与核心价值观培养的协同效应。
内容建设是思政课程建设重点和难点,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根据汽车行业发展需求,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和任务,结合车辆工程专业课程的专业特点,深入探索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方法和模式,多方面多维度协同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实现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不仅培养学生具有宽广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而且要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思想觉悟。
课程内容中要重点解决车辆工程专业课程知识体系与学生思政状态的内涵关系,分析各专业课程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特点。再根据课程专业知识特点,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所蕴含的丰富思政元素,并将思政元素融合进课程内容中。根据课程专业特点的分析和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对原有的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将思政思想及知识点在课程教学大纲中具体体现出来。同时任课教师要注重把握课程思政主题思想,根据教学大纲,在课程实际授课过程中将思政思想贯穿到课程内容的全过程中。
在教学模式上也要进行新的探索,保障课程思政落到实处。以国内外重要时事或社会热点问题为引导,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相关教学内容的互动,建立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与专业知识学习的动态耦合授课模式。并通过一段时间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研究融合思政内容后学生们对专业课程知识的整体学习效果和思政学习效果,针对车辆工程专业课,建立一套综合效果评价方法。
在思政素质养成方面,要紧密结合汽车行业的职业素养,具备集过硬的政治素质、高尚的职业道德、高度的责任意识、团结的协作精神、良好的健康身心等于一体的综合素质,重点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等,并使之有机统一。爱国情怀是每个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应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这就要求学生时刻从政治品格、专业精神、工作作风和职业操守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同时,汽车行业是一个特殊又谨慎的行业,在工作中以大局为重,团结协作的大局意识,坚定地维护党中央的权威,服从核心安排的核心意识,时刻向党中央看齐的看齐意识。树立四个自信,如今我国汽车保有量登顶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多年稳居全球第一,这正是四个自信的有力体现。责任意识要求把非凡的英雄精神体现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体现在对岗位高度负责。在学校和社会中,也必须具备服务意识,积极融入学院建设中,用自己的力量服务社会,奉献自己的青春。
教师队伍建设是课程思政建设工程的重要内容,而且教师队伍本身也是这一重要工程的绝对发起者、依靠者和实施者,对高质量办好新时代思政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要结合车辆工程学科特点,进行顶层设计,构建一支适合专业特点的课程思政队伍,形成“学院-教研室-课程”三个层级,打造一支强有力的课程思政教师团队。
首先,要研究制定汽车学院课程思政团队教育教学改革方案,就要做好学院层面顶层设计与规划。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四个自信”,提高育人意识,切实做到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做榜样。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协调各方资源,调动各学科方向任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带动广大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
其次,充分运用政治理论学习、教研室研讨、老教师传帮带、教材教案编写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培养。同时运用专题培训、专业研讨、集体备课、试讲观摩等手段,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让广大教师能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同时也按照建设目标在各教研室教师队伍之间建设相互联系、相互交流的良性互动体制,也加强专业教师和思政辅导员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最后,也要培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团队与教学名师。充分利用学校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资源,开展学校思政课教学名师、骨干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在集体备课、教研室工作例会等方面开展联谊活动,发挥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带头示范作用。同时总结“课程思政”教育效果好、学生反响佳的教学案例,形成参考性强、推广价值高的典型案例,为提升课程育人效果提供参考借鉴。
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和促进教师队伍为核心的课程思政工作实施,应当以学院为单位,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建立学院院长牵头,分管教学副院长和分管思政工作党委副书记主要负责,统筹规划和协调资源。教学副院长带领教研室主任,以教研室为单位,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各教研室梳理课程思政体系,确立课程负责人,选树典型,以“点”带“面”,鼓励广大教师积极探索,逐步建立起课程思政教师队伍。
学院教学管理办公室作为管理队伍,在教学院长带领下,统筹规划和协调资源,为开展课程思政工作提供协助。收集和推广优秀案例,树立典型,推进课程建设工作进程。发挥研究中心的引领作用,编制课程思政实施指南,指导广大教师把握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内涵,消除对课程思政的误区。同时,重点围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内涵、实现路径、方法技巧等方面开展理论和实践研究,思考如何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工作。
打造思政教育基地有助于创新思政教育工作思路,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机会和舞台,让学生在学思践悟中树立对人民的情感、对社会的责任和对国家的热爱与忠诚等育人作用。
建立责任与使命教育基地,带领新生参观汽车博物馆,了解中外汽车历史,弘扬汽车文化,培育对于专业的情怀与热爱。组织学生参观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等行业知名活动与展会,了解行业发展的前沿方向与最新成果,帮助学生与时俱进,砥砺前行。此外,组织学生赴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等见证,并参与中国汽车工业成长的重要集团参观学习,深度了解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历史和目前的挑战,明确专业学习的目标和初心。
建立能力与素养提升基地,结合行业热点问题、企业实际工程问题、学术科研难点问题等复杂工程问题,依托“产学研用”全产业链校企合平台,将课程思政融入校外实践,共同培养具有正确理想信念、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良好学术研究素养的高素质人才。通过开展联合工程师培养项目,与上汽大众、联合汽车电子、潍柴动力等企业合作,针对企业科技发展中遇到的工程问题进行研究与探索,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完成毕业论文的要求。定期开展企业短期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赴企业进行实习实训,将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前移,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行业和职业,同时也帮助他们更快的适应未来的职业生活。充分依托校企合作平台、跨学科交流平台、学术交流平台等,开展专业相关的培训、讲座、沙龙、博思论坛、学术论坛等活动,提升学生专业能力,通过思想和技术的交流与碰撞,激发出创新的火花。
建立传承与发展实践基地,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爱校荣校的意识,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积极与行业前辈和业界同仁交流,参与到国内外的学科前沿竞争中去,传承同舟共济的文化和同济天下的精神,传播先进的知识与文化,在更大的舞台发挥同济汽车人的力量。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友信息和交流平台,开展同济汽车校友论坛、校友值年返校、校友经验分享等活动,增强校友与在校学生的互动,提升学生的爱校荣校意识,通过“大手拉小手”的方式传承同济汽车的文化。定期邀请行业专家、高校名师等开展主题报告会,分享专业前沿最新技术与发展方向,与学生一起交流探讨热点问题,把握行业走向,拓宽学生视野,提升学生思想格局。积极引导,并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国内顶级赛事,以及中国汽车工程师学会、美国SAE大会等国内外知名行业会议,在国内外的顶级舞台上展示研究成果,弘扬中国汽车工业的成绩。
课程思政对于提高车辆工程专业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符合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车辆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不仅要从课程体系、思政内容、教师队伍、思政管理以及思政基地建设等多维协同开展好思政育人教育,也要保持车辆专业课原有的属性,在思政课程育人中也要注重学生的感受和接受度,从学生视角和学生实际成长出发,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以致用,遵循客观的认识发展规律,帮助学生开展对自我、对他人、对外部世界以及相互价值关系的探索,最终旨归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既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指向,亦是评估课程思政试点效果的最佳标尺。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11.
[2]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N].人民日报,2019-3-18.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N].www.gov.cn. 2020- 12-18.
[4] 陈迪来,李文举,孙效杰.应用型本科高校轨道车辆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思考与探索[J].创新教育研究. 2021,9(4):853-857.
[5] 赵仙花,史振萍,夏宇敬,等.基于“中国制造2025”《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思政探索[J].汽车教育.2021,46 (10):149-151.
[6] 韩志刚.车辆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研究[J].教育观察.2021,10(29):4-7.
Study on Multi-dimensional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Reform for Vehicle Engineering
ZHAO Zhiguo, ZHANG Zhiming*, WU Jianjun
( School of Automotive Studies,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1804, China )
According to the common key problem of improper relation between knowledge transfer and value guidance in the curriculum of vehicle engineering colleges, it is important to construct a multi-dimensional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clud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ent, teachers’ team,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and education base, etc.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provide a feasible scheme reference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vehicle engineering major which is suitable for students' actual situation. It is significant to explore a working metho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reform for vehicl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credit hour system.
Vehicle engineering major; Reform in education; Course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ultidimensional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G642.0
A
1671-7988(2022)24-158-05
G642.0
A
1671-7988(2022)24-158-05
10.16638/j.cnki.1671-7988.2022.024.029
赵治国(1971—),男,博士,教授,副院长,研究方向为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
张智明(1979—),男,博士,研究方向为燃料电池汽车关键技术,E-mail:zhangzm@tongji.edu.cn。
“同车行”研究生课程思政体系建设(2021KCSZYJ18);同济大学2021—2022年度课程思政教改课题(KCSZ—B—2021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