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最新的《博物馆运行评估办法》和《博物馆运行评估标准》,办法共15条,指出评估工作是针对博物馆在三年周期内的管理运行状况而展开评价,考察博物馆的运行质量,并提出明确要求,包括原则、机制、流程等;标准共8大项,对评估所使用的指标和评价方法等作了规定,如采用定性和定量评估两类指标,兼顾博物馆不同领域、不同业务工作等,保障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
世界许多博物馆大国都有自己的定级评估体系,尤其是英美两国,比如美国于1970年就开始了博物馆评估认证工作,甚至还专门成立了独立的美国博物馆认证委员会,出版了《美国博物馆认证指南》等重要文件;英国的“博物馆认证计划”则始于1988年的“博物馆注册计划”,其标准通过对全国范围内的博物馆进行广泛的咨询而确立成型,并被负责认证的成员单位共同认可与签署。虽然我国的博物馆定级评估制度于2008年才开始启动,但是十四年来国家文物局和中国博物馆协会先后组织了四轮博物馆定级评估,适时更新、修订新的评估办法和标准,通过评估产生的各级博物馆树立了良好的行业模范。立足新发展阶段,为构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博物馆事业,我们应充分发挥好运行评估工作“方向盘”的作用,坚持以高标准引领博物馆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对于定级博物馆而言,通过运行评估工作一方面可以对自身的年度运行状况进行纵向对比,反思失分点,找到不足之处,另一方面可以将同级别的博物馆运行状况进行横向对比,学习先进经验,并且对于二、三级博物馆来说,可以找到前进的方向和目标,努力提升自身建设水平,从而实现“以评促建 以评促改”的目标。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标准的制定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随着我国博物馆数量不断增加,类型越来越丰富多样,除了传统的历史类、艺术类等以展示藏品为主的博物馆,还有以展示科学成果、自然、生态等为主的博物馆类型。除了传统的收藏、保护、研究外,博物馆的功能不断拓展,教育服务、文化传播等也受到了相当多的关注。面对新形势、新需求,沿用过去的标准指导博物馆提高管理和运行水平显然是不行的,这就要求博物馆评定工作因时而变,不断优化、细化评估标准,才能适应博物馆事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更全面、有效地引导不同类型的博物馆高质量发展。
在此次公布的评估标准中,我们也能看到些新变化,增设了体现时代要求的新指标。除了常规的藏品、陈列展览、讲解等项目,对于近两年来的热点话题也有所倾向。例如文化传播方面一是强调馆际协作,考察“博物馆+”战略的跨界融合情况和面向中小博物馆、非国有博物馆开展对口帮扶、馆际协作情况等;二是数字化建设的权重有所提升,增设了数字传播三级指标,强调要加强与融媒体合作,创新线上数字化体验产品和服务,发展云展览、云讲解、云教育(云课程)、短视频、高清直播、虚拟展厅、沉浸式体验等,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博物馆传播体系。这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博物馆运行评估标准正紧跟时代发展,不断调整完善评估制度建设。
立足新时代,奋进新征程。让我们以评估办法和标准为指引,在开拓博物馆建设新局面获得新发展的道路上,奋力拼搏,再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