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涛
梅州作为重要的侨乡,历史上40%左右的人口曾依赖侨批为生,侨批成为侨眷的生命线,同时也是侨乡公益事业的主要来源,故此民间留存有大量侨批档案资料。侨批是官方史书记载的重要补充,在反映中外历史、华侨事迹、社会世事、风土民俗、乡思亲情、侨汇金融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有“海邦剩馥”“媲美徽学”的赞誉。
从2009年开始,梅州侨批全程参与了“侨批档案”申遗的宣传、推介、研讨、展览等各项活动。2013年6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国际咨询委员会评审会议上,中国“侨批档案”成功申报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文化遗产,这是广东省也是梅州市首项世界记忆文化遗产项目。为推进这一重要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在侨批档案数字化建设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努力,现将相关进展情况以及后期的展望论析如下。
梅州侨批档案收藏具有数量多、历史跨度长、覆盖范围广、内容丰富等特点,在世界记忆遗产保护中具有重要地位。目前我市侨批收藏约3.3万件。其中梅州市客侨博物馆收藏约2万件,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收藏约6900件,梅州市档案馆收藏约370件,梅州大观华侨文史博物馆收藏约180件,民间私人收藏约6000件。1侨批作为信件,因为时间久远,普遍存在折痕明显,脆化严重的情况。出于防潮、防尘的考虑,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对馆藏侨批进行了数量清点和除尘处理,并按件(套)装入自封袋,并对批信进行了摊平处理,防止折痕过度,发生断裂。
目前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收藏侨批均为接受社会捐赠。其中2015年3月,接受魏金华先生捐赠6400件,邓锐先生捐赠403件;2017年11月,接受马来西亚侨胞吴德芳先生捐赠88件。这些侨批以民国为主,大约5000件左右,清末大约800件左右,新中国成立以后约1000件左右。世界记忆工程亚太地区委员会主席瑞埃德蒙森说:“要将保护侨批的工作继续下去,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进行侨批数字化,如果做好数字化工作,我们的年轻人就能够受到更多侨批文化的滋养。”2为减少频繁调阅侨批原件造成文物的二次损害,方便深入开展侨批整理研究和展示宣传工作,侨批数字化建设被提上日程。
2018年3月,《广东省侨批档案保护管理办法》出台实施,全省侨批收藏单位开始逐步推进侨批数字化。截止2021年10月,全省侨批档案管理系统已采集数据11.5万条,[1]但数据来源主要是潮汕地区(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和五邑地区(江门市博物馆)。梅州地区对于侨批文物的系统整理、信息数据化及专题研究工作等方面都还比较薄弱,[2]与其它地区在开展侨批整理工作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2020年11月,为加快推进馆藏侨批文物整理,筹划侨批文物展览,由梅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领导带队,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一行赴汕头参观学习侨批整理和展览策划,收获颇丰。2020年11月和2021年11月,省档案局、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等单位专家学者先后到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调研侨批收藏、整理、利用情况。在专家学者的指导下,侨批数字化建设稳步展开。
2022年7月,广东省档案局与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签订《“侨批档案管理系统”数据采集合同》,指导开展侨批档案目录和对应图像数据录入(或导入)对应挂接工作。为更高效、专业地完成侨批档案数据整理工作,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与广东紫晶信息存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梅州市侨批档案信息化项目合作协议》,在按照《侨批档案著录规范》完成馆藏侨批档案整理和数字化的基础上,拟采用梅州市政务云蓝光存储系统保存电子文档,设计建设梅州市侨批档案信息管理系统,适应对侨批档案保管、统计、查阅等工作的信息化要求,逐步实现全市侨批系统化、科学化管理。截止11月10日,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侨批数字化保护项目工作团队共计扫描侨批6512份、15544页,修图14255张,完善著录信息5040份。预计2022年底可以完成扫描著录工作,2023年2月底可以完成数据审核和提交工作,届时梅州市侨批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也将投入使用。
保护、整理的最终目的是利用,梅州市侨批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建成后,应重点考虑如何开发利用这笔珍贵的文化遗产,将其与梅州“侨乡”的身份紧密结合起来,开展活化利用。结合实际整理过程中的工作体会,笔者认为,梅州侨批后期开发利用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梅州市侨批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建成后,初步纳入的侨批数量约为7500件,主要以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收藏为主,距离全市约3.3万件的收藏数量还有一定差距。可喜的是,为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积极助力民营博物馆藏品整理工作,在协助梅县区隆腾博物馆申报民营博物馆过程中,帮助其完成近116件套侨批文物的数字化处理。后期也将跟进协商将其藏品信息纳入管理系统,丰富系统侨批入藏数量。
此外,可以考虑拓宽管理系统收纳侨批档案的数字化范围,收入有关侨批的访谈记录、侨批从业者口述历史记录、相关影像图片资料等侨批口述史料。自2017年开始,嘉应学院图书馆启动口述梅州侨批保护项目,该项目分为5个子项目,共8个专题展开。目前,该项目相关口述史料的征集以及故事采集获得阶段性成果,共进行超过120次的采访,获取了83名受访者的口述材料,收录了约107时长的录音和视频资源。[3]下一步,在逐步完善调试侨批档案管理系统的同时,可以考虑发动类似的侨批资源收藏单位,逐步将数字化资源纳入全市管理系统,在友好协商的基础上实现数据共享,更好推进区域侨批研究和利用工作。
为深入贯彻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要充分利用梅州侨批的研究成果策划系列展览,结合“六进”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在近代梅州历史上发挥重要作用的侨批,感受侨批中所反映的梅州籍华侨爱国爱乡、崇宗敬祖等优良传统精神。经过多方努力,2022年7月,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精心策划了《侨心归处即是乡——梅州侨批文物专题展》,申报中央对地方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补助资金管理项目,希望争取资金支持让展览项目落地。
当然,策划大型常设展览是宣传侨批文化的不二之选。但是通过数据管理系统相关信息的深入研究挖掘,策划一些小而精的专题展,或许是推进侨批文化走进基层、深入人心的切入口,更能激发学术研究和展览策划之间的良性互动。基于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系列来努力。
一是水客批局系列。批局是侨批寄递运作的核心。近代侨批服务网络能够长期有效地运作,离不开其有效的治理模式。据记载,1914年仅梅县就有5家侨批局,到1920年发展到40余家。从资料显示,建国前梅州市共有正式挂牌的侨批局59家,其中梅县15家,大埔27家,丰顺15家,兴宁2家。至1941年统计,正式登记的银钱庄号有12家,其他金银找换兼汇兑店号有126家,水客800多人,挂牌侨批业有57家。[4]本系列展览可以通过展示水客与侨批员、侨批组织(侨批公会)运作、侨批网络制度化、邮局参与侨批寄递、批局与邮局的关系、批局与海外华人社团的关系等,展示侨批局的运作规律和环境,梳理侨批业逐渐组织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的发展脉络,加深观众对侨批的直观理解和亲近度。
二是家风家教系列。梅州华侨有浓厚的崇文重教、崇宗敬祖、爱国爱乡情结,即便侨居异国他乡,这些精神特质也根深蒂固地留存在思想观念中。因此可以通过对侨批内容的著录、解读,寻找其中珍贵的例证,策划家风家教系列展览,凝聚爱党爱国爱家的精神力量。2022年4月,由梅州市妇联等8家单位联合组织的2022年“嘉言懿行 书功竹帛”家书征集活动如火如荼展开,梅州市客侨博物馆、梅州市侨批档案馆、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等单位研究人员纷纷从侨批档案中挖掘资源和养分,积极投稿宣传,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了这一系列的可行性。
三是特殊邮路系列。抗战时期的华侨汇款关乎国计民生,彼时的潮梅侨眷对侨汇尤为关切。侨批业者尽其所能开辟水路陆路送递侨批,其中最重要的是“东兴汇路”[5]、“沙鱼涌”邮路[6]、 驼峰航线[7]等。可以通过深入挖掘藏品线索,梳理展现侨批寄递的艰辛,全面诠释特殊时期邮路开辟在抵御外侵、振兴侨乡经济、拯救侨乡侨眷等方面发挥的关键作用。
四是侨批美学系列。侨批保持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书信风貌,将美术、书法、印章和优美辞章等完美融合,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承载了不同寻常的美学价值。例如,香港永发印务有限公司等印制的美术图案信封品种达四十种,表达了“平安”“吉祥”“富贵”“福禄寿”等美好的寓意。[8][9]此外,批信集聚了一百多年来海内外无数写批人的手迹,反映了书者的学识修养、精神气质及感情状态,也体现了书者对书写技巧的理解与运用,在点画线条的造型中流露出朴拙自然、无拘无束、天真烂漫之美。[10]同时,侨批和批信上红色醒目的“如意”闲章、风格各异的批局印章、古朴典雅的华侨名章,每一件都是值得欣赏的艺术品。[11]为集中体现侨批的美学价值,完全可以策划专题展览,集中表现侨批档案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艺术魅力。
建设完善侨批数据库,应该着力在“用”字上下功夫,使更多的研究者发挥聪明才智,利用侨批从事科研、传播方面的工作。中山大学在创新侨批档案价值呈现及传播方式方面进行了较好的探索。2018年,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林氏侨批档案的故事”创作团队采用手绘水墨动画视频的形式,以林氏家族几封侨批为蓝本,编创了几段尘封的故事,展现出一个家族的南洋打拼、异域谋生、客死他乡、侨批传情的记忆,多维视角展示侨批档案这一历史记忆载体的价值内涵,收到较好的宣传效果。[12]
目前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已有“客博学堂”、“爱我客家”小小讲解员、“童心向党”红色故事宣讲等品牌推广活动,可以在深入研读侨批内容的基础上,挖掘侨批档案所蕴含的善事父母的孝悌故事、舍生取义的献身故事、信义立本的商号文化故事,以及建设桑梓的爱国爱乡故事等等,[13]通过策划情景剧、朗读红色侨批内容、录制侨批文物短视频、体验侨批书写寄递、开展侨批主题研学等方式策划宣传推广活动,以清新活泼的语言,将严肃的文化与有趣的历史相结合,将凝重的侨批档案与有趣的故事相结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助力传播侨批文化,讲好家国故事,激发观众的亲近感和求知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侨批档案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结合特色展览活动,提取信封、信纸、印章、书法、邮票等创作元素,设计研发纪念邮品、个性化信笺和书签、节日特色包装纸、有声侨批读物等文创产品。同时也可以设计客家围龙屋立体拼图模型、侨批茶饼、下南洋故事系列泥塑等衍生产品,让观众在寓教于乐中体会梅州侨乡文化历史,加深观众的互动参与度,提高侨批文化宣传度,带动文化产业发展。
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坚持“为教育、欣赏、深思和知识共享提供多种体验”的新理念,通过数字化手段,正逐步建立规范化、共享化、区域性的侨批专题数据库管理系统,同时拟利用展览策划、品牌活动推广、系列文创产品研发等方式,多样化、精细化推进侨批资源的活化利用,以更加生动活泼的形式,全方位、多形式宣传、保护、传承侨批文物,守护客家地区的民族记忆,增强海外侨胞的族群认同感,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留住侨乡记忆,助力梅州侨批档案文化品牌建设,推进“一带一路”背景下加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合作,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注释:
1.2021年12月16日,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在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举行“广东侨批(银信)保护与利用”座谈会,该数据是根据与会专家学者和各收藏单位代表发言整理。
2.胡琎心.侨批能否走出历史“尘埃”[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04-2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