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勇麟
《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的《三进下党》《饮水思源,勿忘老区》等篇章,生动描绘了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深切关心老区苏区人民,不管是“异常艰苦、异常难忘”的下党,还是水土流失严重的长汀,都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福建省共有70个革命老区县、中央苏区县,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最大最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之一,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在我党的革命建设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赢得了“红旗不倒”的美誉。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老区苏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由于历史、自然等种种原因,老区苏区经济社会发展仍然滞后。在宁德工作期间,习近平到任三个月就走遍了九个县,后来又跑遍了全地区绝大部分乡镇,“三进下党”“三上毛家坪”的故事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主政福州后,习近平同样情注老区苏区,强调关心支持老区的建设与发展,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到福建省委工作后,习近平下基层的第一站就选在革命老区闽西,他先后19次到闽西,瞻仰革命遗址,追寻革命足迹。在2019年两会期间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饮水思源,决不能忘了老区苏区人民,确保老区苏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一个都不掉队。”[1]加快老区苏区发展,要有长远眼光,“要求多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协调相促进的文章”[2]。他多次强调在加大老区苏区扶持力度的同时,“老区人民要继续发扬自力更生、吃苦耐劳的精神,铁心拼搏,尽快走上致富之路”[3]。
习总书记惦记老区苏区人民,为福建老区苏区脱贫奔小康指明了高素质的发展方向。福建省委省政府积极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相继出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中共福建省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关于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十条措施的通知》《福建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关于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的实施意见》等重要文件。福建省高度重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促进乡村振兴和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加快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推进福建省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发挥多区叠加优势,强化统筹协调、顶层设计、政策支持、督促落实,研究提出推动福建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举措,形成各级各部门齐心协力、共促发展的合力,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2021年1月5日至6日,省委书记尹力在三明调研时特别指出:“不要忘记老区苏区人民,进一步加快老区苏区振兴发展,更好地造福老区苏区人民。”“要加强我省文物和八闽文化的文创综合开发利用,用现代文创产品让沉淀的历史说话,宣传悠久的中华历史包括福建历史。”[4]
一
福建老区苏区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呈现种类多、艺术性高、民间传承好等优势特点。红色文化、传统文化、生态文化等都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不可复制性,在全国的文化资源中独具特色,是转化文旅产业的有利条件。文旅产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能融合发展,撬动城镇化、乡村振兴、现代化建设等重大战略,有利于形成新发展格局。
但是,福建省老区苏区文化资源向文旅产业转化仍存在不少难题:
一是传统产业为主,经济实力偏弱。福建省老区苏区整体以传统旅游、红色文化培训为主,文化旅游、音乐演艺等产业发展水平亟需提高;优势产业在周边区域的辐射性和竞争性不强,整体偏弱。在文旅产业经济方面,仍然呈现“小”“弱”“散”的形态。
二是产业品牌散乱,整体影响不足。福建省老区苏区文旅产业知名品牌除了“印象大红袍”“福建土楼”等少数品牌在全国较具影响力,大部分文旅产业品牌建设还相对滞后,品牌影响力相当有限,未能形成真正的经济转化优势。规模以上的文旅企业数量偏少,实力偏弱,产业集群效益不明显。
三是产业融合不足,创新创意较少。文旅产业与新技术的融合还处于探索阶段,文旅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也亟待加强。存在对文化资源转化的简单复制,缺乏独创性产品,缺乏对“一村一品”“一镇一品”产品的挖掘转化研究。在文化与旅游融合方面,各地文化体验游、乡村民宿游、休闲度假游、生态和谐游、研学知识游、红色教育游、康养体育游、自驾车房车游等文旅融合产品体系有待完善,“体验经济”深度设计和挖掘不够。
四是高端人才缺乏,产业经营困难。对爱乡爱土的优秀乡贤的挖掘培育不够,对在地人才的培育较为粗放,缺乏经营复合型人才和创意人才,尤其是文旅产业实业家或带头人,难以适应文旅产业向文化经济转向发展需要。企业发展方式和管理方式处于粗放阶段,缺少强有力的企业家和经营者来整合运营。
五是政策前瞻不足,缺乏互相联动。存在主管单位权责不明、顶层设计缺乏、出台的文件落实不够到位、对文化资源认识不清、文化资源优势转化的内驱动力认识不足,措施和思路存在各自为政的缺陷等共性问题。个别地方对文化的理解比较片面,认为只要是文化资源就能够向文化经济转化。客家文化、红色文化、朱子文化等都分布在好几个设区市,缺乏统一协同开发,尚无有效的联动协调机制。
文化资源是指以知识产权的形成和应用为载体,将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创新创意,通过科技的支撑作用和市场化运作可以被产业化的活动的总和。就文化的存在价值而言,文化具有重要的经济属性,还可衍生出重要的经济价值,包括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和间接的经济效益。换言之,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产业价值。文化资源同时是一种特殊资源,每个区域包括老区苏区都有自己的优势文化资源,实现从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经济优势的转化,充分发挥区域特色文化优势,能够推进区域经济增长,并产生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我们要充分认识新旧动能转换时期的文旅产业现实,要高起点做好顶层设计,立足当前文旅产业发展的趋势,发挥老区苏区在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和生态文化的独特优势,找准文化资源向文旅产业转化的着力点。
二
打造“高品质”红色文化。
文旅产品是以旅游目的地的文化为灵魂,以旅游商品为载体进行的创意性设计,它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形象代表,通过展览展示、产品化及销售等一体化推进,可以增加旅游收入,同时更是目的地获得有力推广的重要渠道。
位于寿宁县西部、闽浙边界处的下党,是习近平总书记长期牵挂的地方。习近平总书记在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于1989年7月19日、26日,先后两次攀爬崎岖山路,深入下党调查研究、慰问群众和乡村干部;在担任福建省委副书记期间,于1996年8月7日,第三次来到下党乡看望干部群众,调研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工作。“三进下党”,是习近平总书记心怀百姓的一个缩影。下党着力挖掘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在推动文化资源向文化经济转化的举措方面有以下特点:
一是准确定位,走好路子。下党乡以传承弘扬习近平总书记系列好思想好传统好作风为主线,以讲好“下党故事”为抓手,打造“中国·下党红色旅游新地标”,致力将下党建成党的作风建设的展示基地、群众路线的教育基地、摆脱贫困的实践基地;开设“重温三进下党历史,感悟习总书记为民情怀”“三进下党彰显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的实践与探索”等30个课堂与现场教学课程,量身定作“五个一”(即重走一段路、重温一段历史、上好一堂党课、举办一个仪式、夜谈一次心得)活动内容,不断提升下党红色旅游内涵,让下党在“红色旅游热”中焕发新生机。
二是挖掘资源,讲好故事。以习总书记“三进下党”的故事为统领,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内涵,贯穿乡村旅游全程,让游客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滴水穿石”“弱鸟先飞”“久久为功”精神。“在来宁德工作后的第一篇调查报告《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九县调查随感》中,他用‘弱鸟’来形容贫困的闽东,用‘弱鸟先飞’来强调贫困的闽东要来一个思想解放、观念更新,要有‘先飞’的意识,要有‘飞洋过海的艺术’。这样,就可达到‘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5]
三是规划先行,完善设施。按照旅游标准要求,注重规划先行,坚持“修旧如旧”的规划思路,完成《下党传统村落保护性修复规划》,对下党古村明清古民居和古廊桥鸾峰桥进行保护性修复和开发,推进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工作,2014年11月,下党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以下党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为龙头,整合全县红色资源和乡村资源,引进高端旅游规划设计团队编制《下党及周边乡村旅游总体规划》,以规划作为顶层设计、行动纲领和发展目标。利用省文旅厅结对帮扶下党村有利契机,有效推动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停车场、农家乐、民宿、“下乡的味道”一条街、旅游标识标牌等;从国家农发行贷款1.9亿元,投入党的作风建设教育基地、下党红色旅游景区等项目建设,下党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不断完善。
四是旅游引领,精准扶贫。下党将“特色民宿+”“红色旅游+”“研学旅游+”等多元素融入旅游,形成多产品组合发展的文旅经济新模式。下党采取村社合作经营、村企联办、“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提高精准扶贫、科学扶贫效益。以旅游为引领,下党成立梦之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主营乡村旅游产业,取得显著成效。注册“下乡的味道”公共服务品牌,在全国品牌中第一个植入“消费扶贫”的理念,策划实施“下乡的味道”全国第一个可视化扶贫定制茶园,组建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将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茶农纳入合作社管理,签订茶青保底价包销协议,实现茶农收入翻番。成立了下党民宿专业合作社,将下党村民宿纳入合作社统一管理,提出“旅游扶贫+民宿”的新模式,有效带动村民参与农家乐、民宿的经营管理,使建档立卡扶贫户精准脱贫。
下党先后被评为“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全国旅游扶贫试点村”“中国千千万万乡村旅游品牌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福建省乡村旅游特色村”“宁德市十佳旅游特色村”等荣誉,“从寿宁的‘西伯利亚’到远近闻名的‘红色旅游新地标’”,探索走出乡村旅游促乡村振兴的新业态路子。2019年8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下党乡亲回信,“希望乡亲们继续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坚定信念、埋头苦干、久久为功,持续巩固脱贫成果,积极建设美好家园,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6]。
三
唱响“最强音”乡村振兴。
作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的屏南县,曾经面临人口外流,产业凋敝、老屋荒废、村落衰败、文化式微等挑战。屏南在树立新发展理念,结合全域旅游创建、美丽乡村建设等有利契机,以村落为平台、文化为基点、创意为关键,积极探索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新路径,构建“党委政府+艺术家+村民+古村+互联网”运行机制,打造文创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模式,在传统村落保护活化、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示范村落文创旅游、培育乡村新型业态、改变村民精神面貌、对外树立文创品牌等方面均产生积极影响,文创村落逐步成为有情怀有活力的乡村家园。
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历史较悠久,文化底蕴较深厚,自身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潭“四平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屏南红粬制作与黄酒酿造技艺”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列为福建省传统村落、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通过“人人都是艺术家”“人人都是电影人”等文创项目,建设了公益艺术教育中心、美术馆、博物馆、酒博馆、图书馆、音乐吧、民宿客栈等各种公共空间和旅游基础设施,催生了生态农业、文创旅游、休闲度假、旅居养生、农家乐、民宿等新产业、新业态。
龙潭村的乡村旅游发展做法特色在于“三引三创”。“三引”:“引进高人”专家学者、“引回亲人”实施文创“种子”工程;“引来新人”成为新村民,将乡村振兴工程落细落实。“三创”:一是创新管理办法,出台《熙岭乡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建设实施细则》《熙岭乡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财务核算实施细则》《熙岭乡人民政府关于规范村级自建工程材料采购票据使用的通知》等文件;二是创新运作机制,打造“以村委会为中介平台,由村委会分别与屋主和‘新移民’签订租赁合同,由‘新村民’出资、村委会代为修缮”的模式;三是创新修缮模式,通过聘请当地传统工匠按照工料法进行施工,以较低的成本实现老屋保护与百姓改善居住条件的双赢,留住乡村韵味。
要唱响乡村振兴“最强音”,应该充分挖掘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如客家文化、朱子文化、畲族文化等。要推动传统文化和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实现文化、旅游、科技、互联网平台(旅游营销与旅游电商等)的深度融合。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开发衍生品,延伸产业链,使民间艺术、工艺品等实现商品化、产业化。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培育有地域特色的非遗文化创意知名品牌,鼓励拥有较强设计能力的企业、高校和相关单位到非遗文化创意项目集中的老区设立工作站,帮助当地非遗文化创意企业和从业者解决工艺难题,提高产品品质,培育品牌,拓展市场。利用生态优势,大力发展老区文化旅游与休闲农业,依托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国传统村落和美丽乡村,在城市和景区周边持续创建一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旅游村,推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农业体验旅游活动。通过影视作品助推文化旅游。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元素,打造标志性文化品牌,带动乡村文化旅游和农产品、旅游产品销售。
四
拓展“高颜值”生态文化。
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早在2001年,习近平任福建省省长期间,就前瞻性地提出建设“生态省”的战略构想。2014年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福建省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确定的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二十多年来,福建省生态建设取得积极成效。福建作为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2020年,成为全国唯一保持水、大气、生态环境全优的身份;2021年,全省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优、领先全国,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6.8%,并连续43年保持全国首位。“福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创新实践地。习近平同志亲自推动厦门筼筜湖治理、长汀水土流失治理、木兰溪治理等多项重大生态工程,彰显着发展理念之变、发展方式之变;率先提出建设生态省的战略构想、制定建设生态省的战略目标,为福建发展作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战略抉择。”[7]
福建是生态大省,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福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生态文明建设也应当是福建最花力气的建设。宁德、南平、三明、龙岩等地的生态文化资源更是丰富,充分利用生态文化资源发展文旅产业,是福建老区苏区进行经济转化的重要着力点。1988年,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到周宁调研,了解到这里有个鲤鱼溪,自然生态很好。鲤鱼溪有一个传说:几百年前,沿岸有两个村庄结了怨,经常发生械斗,因为担心对方在水里投毒,就想到在溪里养鲤鱼,如果鱼被毒死,也就知道水不能喝了。渐渐地,随着村邻关系的和睦,械斗早已绝迹,整条溪里却有了成千上万尾鲤鱼,就变成了鲤鱼溪。听了这个传说,习近平指出:“鲤鱼溪有文化、有传统,可以发展旅游产业,带动当地发展。”[8]
1997年4月9日至13日,习近平同志到沙县、泰宁、将乐、明溪等地调研,强调:“现在的青山绿水,似乎看起来没有多少价值,但从长远看,是无价之宝,将来的价值无法估量。要保留山的优势、水的优势,做好生态保护这篇大文章,才能促进内地的崛起。”[9]作为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和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泰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规划“滨湖休闲、古城开发、高山安养、乡村旅游”四大板块项目,发展“休闲、健康、安养”三大新业态,着手打造“静心泰宁”品牌,培育“森林康养、特色民宿、影视文化、研学培训、运动休闲”5种业态,有效推动旅游产业与多业态深度融合,形成了“一业带动,多业增收”的良好局面。夜游九龙潭、全域化写生基地、福建(泰宁)影视基地、景阳书院、境元森林康养园、中国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闽台美丽乡村交流中心、“耕读李家”研学营地等多种举措,将红色文化与绿色优势相结合,成为带动当地经济的重要着力点。
五
近日,为全面贯彻乡村振兴战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的“启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明确了创意设计、演出产业、音乐产业、美术产业、手工艺、数字文化、其他文化产业、文旅融合等8个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重点领域,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明确了具体路线图。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和乡风文明的必然选择。“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有其独特优势,文化产业具有融合性、创意性特征,附加值高、吸纳就业广,挖掘乡村特色文化成就特色产业,能够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10]我们要借助乡村振兴大背景、全域旅游规划等政策合力,以村落为平台、文化为基点、创意为关键,打造文旅产业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模式,积极探索福建省老区苏区文旅产业长效发展机制。
注释:
[1][3][5][6]本书编写组《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上),福建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72页,第66页,第30页,第38-39页。
[2][8][9]本书编写组《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下),福建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647页,第417页,第585页。
[4]周琳《尹力在三明调研时强调总结推广“三明经验”书写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的三明篇章》,《福建日报》2021年1月7日。
[7]《求是》杂志社、福建省委联合调研组《山海聚力,推动福建高质量发展》,《求是》2022年第15期。
[10]张雪《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经济日报》2022年4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