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平,李国忠,夏文,陈恒兴,丁轶建, 段连丽,刘正之,黄静
(1.云南大学 体育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2.南京理工大学 动商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94)
2020年7月7日《中国科学报》载文指出,“我国学生群体的体质健康短板已经上移至大学生群体”[1]。教育部一份针对115万名在校学生体质健康的抽测复核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大学生体质健康“不及格率”约30.0%,远高于中小学生。
为加强学生体质,国家从2002年7月至2020年10月先后分6次发文提出“体测不合格不予毕业”的政策。一是为了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2002年7月发布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其中规定“学生毕业时《标准》成绩达到60分为及格,准予毕业;成绩不及格者,高等学校按肄业处理”。二是为加强学生体质工作,2007年4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正式出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其中提到“测试的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肄业处理”。三是为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2014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其中规定“毕业时,学生体质测试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结业处理,因病或残疾学生,凭医院证明向学校提出申请并经审核通过后可准予毕业。毕业年级学生测试成绩及格率须达95%以上”。四是2014年7月教育部发布了新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将总分从100分变为120分(大学男生引体向上和1 000 m跑,大学女生1分钟仰卧起坐和800 m跑,各指标加分幅度均为10分),指出学生毕业时《标准》测试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结业或肄业处理。五是2019年10月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提出,不能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60分)要求者不能毕业。六是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将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作为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
毫无疑问,国家非常重视大学生体质健康,近20年多次出台政策将体测成绩与毕业挂钩,以应对大学生体质多年来下滑而得不到遏制的困局。但如此举措实际上在我国3 000多所高校中(包括“双一流”建设高校)能够贯彻执行的寥寥无几。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体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作为国家首批42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之一的云南大学,面对近10年全校学生体测合格率始终没有超过80%的客观事实,决定把学校体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一流大学要有一流体育,一流体育要有一流的担当,面对大学生体质严峻的形势,必须有所行动。云南大学在汲取全国兄弟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将公共体育课程贯穿于大学本科全过程,切实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让学生掌握2项以上运动技能,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于2020年开始试行,2021年全面实施“体测不合格不能毕业”改革举措。新华社2021年11月13日进行了报道《追光|这所大学忒严!体测挂科,将拿不到毕业证》,引发全国300多家新闻媒体的持续报道和社会广泛热议,并且很快上了“热搜”,阅读量迅速突破4 600多万。后来云南大学“体测不合格不能毕业”成为新华社评出的2021年度“体教融合”十大关键词句[2]。研究将详实介绍云南大学敢动真格,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不观望、不等待,加强学校体育“体测不合格不能毕业”的研究与实践,在全国率先“吃螃蟹”的背后深意[3]。
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扭转当前大学生体质严峻现实的决心是“体测不合格不能毕业”实践的底气来源。云南大学此举是守正“立德树人”的教育初衷,发挥考试的正向指挥棒作用,让大学生真正动起来,此举来自“善意的强制”和科学的分析,只要开足开齐体育课,坚守体育课堂主阵地,保障体育课运动强度和密度,提升体育师资水平,学生体质一定能明显提高,更为关键的是能促成大学生锻炼习惯的培养并将受益终身。如果能让孩子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云南大学愿花4年在校时间帮助大学生养成[4]。等到2020级和2021级学生毕业的时候,因体质测试不达标、不合格而无法取得毕业证的学生比例,将与因学业问题无法毕业的相当,那么,学生体质测试不合格不能毕业的规定也就不会再因为“法不责众”而难以落实[3]。
“体测不合格不能毕业”改革实践不只是简单的执行政策,而是全面系统的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体测,其实是“国测”,是国家要求的测试,是国家要求“合格”才能毕业。体育课跟其他课“地位”一样都是国家课程,如果大学期间任何一门课程(如高等数学)挂科可以补考,但补考不及格,同样拿不到毕业证。认可“体育好”,也是一种综合能力。现阶段大学体育课不少是无强度、无难度、无对抗,不出汗、不喘气、不心跳、不奔跑、不脏衣、不摔跤、不扭伤的“三无七不”温柔体育课[5]。体测纳入体育课,应该是高校体育课程建设的常规做法。目前全国多数高校都没有将体测项目纳入体育课的授课内容,而且多数高校体测成绩仅占体育课总成绩不到20%,有的甚至没有分值,这根本无法引起大学生重视。为此,要彻底转变思想,务实守正,要以学生体质健康为抓手,理直气壮地将体测纳入体育课。第一,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围绕“教会、勤练、常赛”,坚持课内和课外相结合、兴趣与效果相结合、体能与技能相结合、健康与体质相结合、现代与传统相结合、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融合,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采取措施引导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有效方法,学会至少2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养成良好锻炼习惯。第二,通过课程改革,严肃教学常规,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责任担当,规范教学秩序,杜绝教学事故,提高教学水平。通过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全面遏制学生体质下降,使得全校学生体质测试合格率每年提高3~5个百分点,力争“十四五”期间内合格率达到95%以上。第三,坚持体质为先,持续推动学校体育工作取得成效,并以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为契机,全面提升大学体育工作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目标做出体育应有的贡献。
以学生体质健康为抓手,出台体质健康促进的相关政策文件,将体质健康促进落到实处。并通过学生手册、入学教育、“开学第一课”等渠道向学生广泛宣传。除体育免修学生外,从2020级开始,未达体质健康测试50分者不发毕业证书;从2021级新生开始,未达体质健康测试合格者(60分)不发毕业证书。除大一、大二、大三安排体育课外,在大四第8学期(每年5月份)安排两周时间,为毕业年级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的核测和补测,确保测试数据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计划每年由校长对测试成绩达到合格(60分)和优秀(90分)的毕业生分别签发《体质健康证书》和《体魄强健证书》,与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一同颁发。力争在“十四五”期间,不但要让当年毕业生体质测试合格率达到95%以上,优良率要达到40%以上,且要随时随地准备接受社会各界尤其是第三方的检查和抽查。
积极调整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计划,将不能适应新时代学校体育发展要求的内容剔除,增设体育教学项目,以满足大学生体育兴趣和需要。计划在一、二年级开设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游泳、棒球、橄榄球、武术、拳击、健美、健美操、舞蹈、瑜伽、舞龙、攀岩、五禽戏等体育项目。在三年级结合地域特点和学校现有的自然资源(湖泊、山脉、树林、拓展基地)开设定向越野、体育舞蹈、轮滑、射艺、摔跤、毽球、地掷球、太极拳、健身气功、舞龙舞狮、水上运动、打秋千、打陀螺、霸王鞭、拓展训练等特色体育项目。所有学生从大学第一学期开始,每学期选择一个项目,原则上一个项目不得超过两个学期重复选学。
实现运动参与兴趣和体质健康效果同频共振,体育课堂如果不把学生体质放在第一位,那是“花架子”,体育老师如果不努力解决学生体质问题,那是“假把式”。体育课在满足或适应学生的运动喜好的同时,引导、督促学生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方面的作用绝不能弱化。要彻底改变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考试内容与体质测试“教的不测,测的不练”的严重脱节的问题。以往,一名大学生可能以太极拳为体育课选项,那么,在这学期的体育课就主要学练太极拳,该学期的体育考试内容也会以太极拳为主,而与体测相关的长跑、仰卧起坐、引体向上、50 m跑、立定跳远等项目练习,有可能很少会出现在体育课上。结果造成既不能在平常的体育课上帮助学生加强锻炼,也无法引起学生对国家体质测试项目的足够重视。
开齐开足体育课,是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最佳途径和基本保障[5]。但体育课开不齐、开不足的现象依旧存在[6-7]。要保证体育课开齐开足,首先要保证体育教师配齐配全。根据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竞赛和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工作需要,要努力按照云南省教育厅有关文件要求的在校本科生300∶1的生师比,选优配齐体育教师。目前云南大学在校本科生16 800余人,理论上应该配备56名体育老师。除16 800余本科生外,体育学院还有300多名体育专业本科生、150多名体育硕士研究生(一个研究生计1.5名本科生),按照体育专业18∶1的生师比,则应该配备29名体育老师。目前50名教师多数同时兼任体育专业课和公共选修课的教学任务,周教学时数平均在20学时以上,教师常年疲于应付,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为满足体育课程改革需要,学校已同意2022年补充引进事业编制体育教师10人,其中博士4人、硕士6人。即便如此,理论上仍然缺额19名教师,学校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内逐步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其中包括优先聘用优秀教练员、退役运动员担任云南大学专(兼)职体育教师。
目前全国许多高校尤其是工科院校和综合性大学,一般都没有体育本科专业。我们平时讲学校体育工作主要是指学校的公共体育,如课程教学、课余训练、运动竞赛、课外体育俱乐部、体质测试、校运会以及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等。按照目前云南大学全校本科生规模和体育专业本科生(含研究生)规模,经过核算公共体育工作量应该是整个体育学院教师工作量的约2/3,但是对比主课公共课系数仅为0.7。其实这种情况比较普遍,包括云南大学在内,国内部分高校包括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工作量计算标准,对比主课(公共基础课、专业课)教师不少都是打折扣的。这次云南大学根据国家文件精神,将公共体育课的系数由之前的0.7提高到1.0。系数提高后,教学酬金增加近100万元,实现了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同工同酬,激发了体育教师们工作热情和自信心,保证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和可持续发展。
此外,云南大学体育教师服装费每年1 500元的发放标准受到新华社的关注[8],体育改革从细节着手得到广泛热议,而且学校将推动体育教师在职称(职务)评聘、福利待遇、评优评先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享受同等待遇,制定教学建设和优秀教学成果奖励系列制度,以提升体育教师开展教学研究、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促进体育课程教学质量提升。
为严格执行《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按照《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强化体育评价”具体要求,云南大学计划在本科所有年级开设体育必修课,总学时为200学时。每节体育课学生人数原则上不超过36人,逐步向30人的小班化过渡。课时分配是:一、二年级4个学期开设144学时,每学期18周36学时;三年级开设48学时,第5、第6学期安排每学期12周24学时;四年级开设8学时,第7学期两周4课时用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项目的练习和年度测试,第8学期安排两周4课时用于测试项目的补测。
为整理和挖掘体育课程资源,同时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大学年级组的测试内容,建立“运动技能+体质健康”的男女合班选项体育课教学模式,在一、二、三年级6个学期开设不少于20门(逐步增加至30门)的体育项目,每学期的每次课的内容都是由专项技能和身体素质组成,每次体育课保证不低于50%的练习密度和中等偏上运动强度。所有年级项目的每次体育课必须有长跑和力量练习,即男生2 000 m、女生1 600 m、男生引体向上、女生仰卧起坐。此举根本上是为规避很多体育课上体育老师的讲解、示范过多,导致学生大多数时间都是坐着、站着、听着。要求每堂体育课50%以上的练习密度,是为了让学生真正运动的时间应该在一半以上,即体育老师要少讲解、少分神、多指导,让学生少站立、少等待、多运动[9]。
除免修和免于体质测试的学生外,所有学生都要参加体育课程的考核和体质测试。每个学期所有体育项目课程的考试内容和分数组成为:50%运动技能+40%体质测试+10%平时成绩。体育成绩采用百分制,总分达到合格(60分)者,获得该学期的体育学分。要将反映学生心肺功能的素质锻炼项目作为考试内容,考试分数的权重不得少于30%。为学生运动安全和减轻教师心理负担,体育学院每学期集中两周时间对男生1 000 m、女生800 m进行全校统一测试,试行长跑测试的教考分离。
体测不仅是对学生体质健康的考验,更是对学生身心健康负责,必须考虑不同学生的身体差异。因病或残疾学生有绿色通道,可以免测。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规定大学组的测试项目,云南大学每个年级每学期课堂上测试并且纳入体育课成绩的项目有50 m跑、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男)、1分钟仰卧起坐(女)、1 000 m跑(男)、800 m跑(女)等男女各4个身体素质项目,并且按照40%的比例计入每学期体育课成绩。其余3个项目体质量指数(BMI)、肺活量、坐位体前屈,由学校每学期安排两周的周六、周日在体质测试中心进行集中测试。这样每个学生每年都参与两次7个项目的完整测试,每年选择两个学期中成绩最好的一次形成年度最终成绩,上报教育部“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数据监测中心”,其间对自己测试成绩不满意的学生还可以申请多次补测[10]。
对于社会上认为体测是增加学生负担、是对体育不好的学生不公平等热点问题,多数是因为人们对体测的不了解或者是一知半解造成的。体测的评分标准都是国家标准,国家标准考虑到各地区、各民族、城乡间的各种差异,已经是最低标准。现行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是经过5次修订,每修订一次,评分标准就会降低一次。大学男子组1 000 m跑,1989年之前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60分合格是3 min55 s,2014年是4 min32 s;大学女子组800 m跑,1989年是3 min50 s,2014年是4 min34 s。说来奇怪,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全国大中小学几乎所有课程的难度在加大,唯独体育课程的难度持续降低。
体测不仅不会耽误一些体育不好的“天才型学生”毕业和发展,而且强化体测打好身体基础大有裨益。不少科学研究都表明:运动不仅能健身,更能健脑,促进大脑发育,提高记忆力,促进学生文化学习成绩提高。此外,运动不仅能培养学生规则意识,更是一种挫折教育,落实“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爱运动的学生更乐观,抗压能力更强。体测看似单调枯燥,但它却是各种体育技能的基础。速度、耐力、协调、平衡、力量、柔韧等运动素质,都能在50 m跑、800 m跑、1 000 m跑、立定跳远、引体向上、仰卧起坐等项目的练习和测试中体现。
课内和课外相结合是学校体育的特点之一。云南大学完善适合学校地形地貌和体育场地设施的APP系统。按照国家文件要求大学生每周至少参加3次课外体育锻炼的要求,规定学生每学期16周48次的校园APP跑步,即男生一学期120 km,每次不低于2 500 m,全年约240 km;女生100 km,每次不低于2 000 m,全年约200 km。同时面向全体学生成立近20个项目的体育俱乐部,确保每个学生至少在一个项目的俱乐部中参与活动,体育学院选派体育老师常年指导和组织学生开展活动。
学校每年上半年4月举办校园马拉松,5月举行全校性“趣味田径运动会”,6月举办“萤光跑”;下半年11月份举办以校运会为主体的融竞技性、健身性、民族性、娱乐性为一体的全校性的“体育文化节”;全年组织三大球、三小球等不低于10项的校内体育比赛。确保每年参与体育比赛的学生达到50%以上。支持院、系、班级开展小型多样的群众性体育竞赛活动。
恢复成立体育运动委员会,实行学校分管领导负责制,每年至少召开1次专题会议,有针对性解决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学校党政办、本科生院、宣传部、学工处、财务处、人事处、医院、团委等部门积极协同配合,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学校体育工作经费纳入学校经费预算并与学校教育事业经费同步增长,除“双一流”建设、体育本科专业和研究生培养等专项建设经费外,学校从2021年开始,每年下拨体育学院的“体育事业维持费”由之前的150万元增加到300万元。建立健全校园体育活动意外伤害保险制度,为全校师生大胆从事体育教学活动松绑解套。
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要求,启动近6万m2的学校体育中心二期建设。首先在教学楼、实验室、学生宿舍、食堂等学习生活区附近安装40套不同高度的单杠供学生平时练习引体向上,其次就是找厂家定制40个原始成绩和分数一一对应的立定跳远的练习垫子,放在体育活动场所供学生课外随时练习。还有就是将现有体育场馆、设施在课余和节假日全天候向全校师生免费开放。为配合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和实现“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2021年底学校启动“体育中心”二期建设工程,包括一个1.85万m2的综合训练馆(内设若干项目的教学训练房)、一个4 800 m2的标准恒温游泳馆、一个标准田径场(内含足球场)以及周边若干网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等,以及一个长1 000 m、宽3 m的环湖健身步道。
由于马拉松猝死、长跑猝死、体测猝死等消极事件经常见诸媒体,使得学校校长、老师、学生,甚至家长往往“谈跑色变”、畏惧体测。其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没有那么难,体测达标率一练就会提高。自从2020年云南大学“体测不合格不能毕业”试探性实行以来,学生体质健康整体情况就有了好转,不及格率2020年比2019年下降5.3%。而随着2021年改革的深入,学生体质提升效果更加明显,云南大学学生体测优良率2021年达到11.9%,是5年来的最好水平。学生体测及格人数比率2020年比2017、2018、2019年增加,而2021年(80.0%)达到5年来最高,改革成效立竿见影。
比较发现,未经历此轮云南大学体育改革实践的2014、2015级学生,到大四体测合格率接近60%,而正好经历此轮体育改革实践的2017、2018、2019级学生,在大三、大四体测合格率明显高于2014、2015、2016级。因此,对于大学生体质下滑现象的改变也较明显,因为大三、大四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体质的短板[11]。
根据2021年全校体测数据,应辩证看大学生体测问题。虽然此轮云南大学敢动真格,取得一定成效,全校体测合格率达到91.9%,优良率达到11.9%(包括优秀率1.6%),但我们发现全校2021年申请体测免测的学生713人,不明原因未参加测试的260人,主要是高年级的学生。参与测试的不合格人数1 279人,不合格率8.1%。另外2022年上半年体育课申请体测项目免考的学生也有所增加。如何提高学生的参测率?如何对申请体测免测的学生进行客观认定?如何对体测未测、不合格的学生再进行集中练习和补测?如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体测的积极性?如何建立体育学院内部体测检查抽查制度?从而长期有效帮助大学生提高体质健康水平,都有待科学研判和精准施策。
近20年来,党和政府多次发文强调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性,反复要求各级各类学校“不能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要求者不能毕业”,但为什么真正执行的学校少之又少?即便一些全国知名的教育家多次在《中国教育报》上肯定云南大学的做法,但我们估计近期不会出现更多高校借鉴和效仿,还需要教育部在顶层设计上有“刚性”的政策出台。“体测不合格不能毕业”其实并不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学校,尤其是高校都有条件去执行。云南大学将学生体质健康放在体育工作的首位,敢“动真格”持续推动“体测不合格不能毕业”体育教学改革,是根据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新要求和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回归学校体育的初心使命,构建课内外一体化体育锻炼新模式,让体育课回到有强度、有密度的正轨,让学生在体育课上“出汗、喘气、心跳”动起来,让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止跌回升,让大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从而受益终生。在不断总结和完善的情况下,云南大学2021级学生到2024年毕业的时候,体测合格率一定不会低于往年的全校毕业率,届时在全国高校一定会起到“头雁”引领和示范作用。虽然“体测不合格不能毕业”改革实践初见成效,但与国家高质量人才培养要求和长远目标还有差距,需要勇于探索、久久为功,不断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云南大学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