撷文质之炳焕 求思想之精微

2023-01-21 07:03
上海艺术评论 2022年6期
关键词:文质博物馆文明

1942年10月28日,袁雪芬在大来剧场重新登台演出《古庙冤魂》,开始了对越剧的改革。她博采众长,转益多师,将话剧、电影重视刻画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的写实主义表演特点,与昆曲载歌载舞、重视形体动作美化的长处吸收到越剧中,加以融化、创新,形成了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表演形式—由此,一个起源于嵊县的地方戏,在文化形式驳杂繁多、观众趣味多元多样的国际大都市上海脱颖而出。

适逢越剧改革80周年暨越剧改革家袁雪芬诞辰100周年,这位伟大艺术家的成就至今仍在滋养着中国戏曲人的心灵。今天看来,孜孜矻矻为越剧寻求未来的袁雪芬不仅留下丰富的剧目,其改革方法与成就、对社会变革的实践与意义更是为人津津乐道。洞悉历史幽微,袁雪芬泽被之深远,正有待我们继续发现,不断光大。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博物馆万花筒般呈现出自然与文明的丰富面相,引导我们走向对大千世界的探索。科技与人文的高密度融合给观看带来全新体验,上海天文馆通过开发、引进、整合新兴传播媒介和技术以适配展示内容的过程,同样也是博物馆方对传统展示方式及手段补充和完善的过程。上海博物馆则融汇文明精粹,以传承精神打开21世纪的历史视野。在新技术传播下,博物的艺术愈发致力于调动观众感官,在文物与主体间建立无限可能的联系—这是科技给“博物馆文明”的馈赠。

当下护佑传统,传统哺育当下。舞剧《只此青绿》将王希孟的绝世名作《千里江山图》徐徐展开,身体语言、绘画语言与音乐语言勾勒出丰富的艺术图景。民族舞剧如何获得新生?如何在心理描写、跨界融合与舞蹈语言创作中寻求默契?舞蹈批评语言如何规范与重构?值得我们抽丝剥茧地考量。文化自信来自传统的强大支撑,“百戏”唱响昆山,绵长的腔韵激活了中国戏曲艺术生态;对传统工艺的再发掘,对传统符号的借鉴、挪用,正推动着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

党的十九大以来,对现实题材创作的倡导深刻地影响了我国影视创作。《大山的女儿》《底线》《麓山之歌》……一部部直击人心的作品的时代镜像,通过艺术再现而广泛传播。动漫电影、音乐剧、广播剧,各种表现形式寻找着更新的可能。艺术的公共性扩张了,上海美术馆折射出城市文明的变迁,也是将艺术精神熔铸于公共文化空间。

《上海艺术评论》将与读者一起关注艺术的时代脉络,撷文质之炳焕,求思想之精微。以诚感人,以诚应人,以美铸魂,以文培元。

猜你喜欢
文质博物馆文明
描写生动 文质俱佳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博物馆
论王充的公文批评思想
“赋迹赋心说”探源
浅谈儒家哲学思想在书法艺术中的体现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