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东 杨建年
(大庆油田设计院有限公司,黑龙江 大庆 163000)
硫化氢是一种剧毒同时易燃易爆的危险气体,具有极高的风险评分,一直以来对硫化氢气体的防护都是我国油田生产安全管理的重要工作。2003年12月23人重庆市开县高桥镇发生特大井喷事故,造成了大量的硫化氢气体泄露,该事故共计造成了243人死亡以及总计3亿的经济损失,9.3万当地居民被迫背井离乡。造成该事故发生的原因首先是施工人员风险识别和风险管理工作不到位井组,井组技术人员存在严重的违规行为,在施工过程中强行拆卸了回压阀井口放喷装置,导致在发生井喷时间后无法进行迅速控制,导致事故事态不断蔓延失控。事件发生后我国政府以及油田企业为了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大力加强对施工标准化以及硫化氢防护方面的研究,提出了精确防护的安全理念,制定了更为严格的管理制度,以求保障钻井工作人员以及周边居民的生命安全[1]。
硫化氢是一种无色,有臭味的剧毒气体,硫化氢的熔点以及沸点均非常低,在正常的环境参数下硫化氢的沸点低于0℃,因此在生产开发过程中我们所遇到的硫化氢均是以气体形态存在的。硫化氢气泄露以后可以迅速与空气融合形成易燃易爆的混合气体,在遇到明火或在高温暴晒环境下发生剧烈爆炸。硫化氢与硫酸、硝酸等酸性液体接触后也会发生剧烈的反应。同时硫化氢气体在泄露后会迅速伴随空气进行扩散,几分钟时间内就可以扩散至一公里以外,危害性极强[2]。
如前文所述硫化氢气体易燃易爆,并具有很强的神经毒性,在生产中存在的有毒气体中毒性是最为剧烈的,硫化氢气体的致死剂量仅为一氧化碳的1/6,人体在吸入硫化氢气体后会迅速的吸收,并作用于神经系统,微量硫化氢气体会造成呼吸道刺痛、头晕、麻痹等症状,当超过一定剂量时会直接造成昏迷,呼吸麻痹以及死亡[3]。井喷事故发生后高浓度的硫化氢气体伴随泥浆喷涌而出并迅速在空气中扩散,操作人员如果没有及时撤离或佩戴防护措施会在几分钟内出现咳嗦、头晕、休克进而丧失生命。因此在钻井、勘探等生产作业中,硫化氢气体泄露是十分致命的事故,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硫化氢泄露后的善后工作也极为困难。
硫化氢气体虽然具有极高的危险性,但只要构建科学完善的防护制度以及操作流程,就可以有效降低硫化氢气体带来的风险隐患。基于硫化氢气体的理化特征以及油田生产作业施工特点课题从人员管理、物质管理、管理模式等若干角度展开探讨,提出安全防护的具体策略[4]。
要防护硫化氢带来的各项风险隐患,就必须对硫化氢有着深入的认知和了解,因此油田企业应加强对作业人员的相关培训,提高起对硫化氢的危害以及防护知识,从而规范员工的操作流程,提高员工的安全防护一时。降低可能造成硫化氢泄露的人为主观因素。企业应采用知识讲座、安全培训等方式不断地积极强化工作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进行有效、切实可行的硫化氢气体保护措施。在危险级别较高的环境,应使用机器人或智能化机械设备替代人工操作,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人员伤亡。同时,需要 进一步优化工作人员的日程行程安排与管理模式,与硫化氢气体勘探的管理模式相融合,并对工作人员进行强化培训,提升自身的危险安全意识,然后需要现场的所有操作人员进行 硫化氢知识安全普及,开展一系列气体知识讲座,经过系统的培训拿到相应的资格证书、合格证书之后才能持证上岗,还要 采取工作人员上的小组分配,还要设置监护人、泄漏检测员等 必要的工作人员,这样才能进一步强化安全防护,保护人民的 生命安全。
设备故障施工或损坏也是造成各类硫化氢风险事故的原因。因此要建立妥善的设备管理机制,建立保障设备安全稳定运行的防护措施。首先,针对高含量硫化氢的站场的脱硫装置、高含硫油气井、集输站场所有的设备设施应根据设备设施自身特点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对设施设备定期进行差异化的检查,并建立设备的风险评估体系,确定设备可能产生风险的环节以及风险类型,有针对性的建立设备维护制度;其次,要确保设备工艺流程稳定安全,及时更新工艺技术以及相关材料,及时更换老旧设备,以求保障生产安全,避免硫化氢泄露造成危害。
油气田现场硫化氢产生及浓度都是动态变化的,因此要做好硫化氢安全防护就需要对其进行动态管理,根据动态监测情况采取有效的针对性防护措施。
首先应在油气管道阀门以及容易产生硫化氢泄露的位置安装硫化氢传感器设备进行实时监测,并根据硫化氢浓度对生产区域进行风险等级划分,根据不同的风险级别制定相应的实时监控方案以及应急处理措施;其次,建立硫化氢动态监测的数据库,将每日监测数据实时上传,管理人员通过远程监控系统实时掌控现场硫化氢浓度的变化情况,在发生浓度异常时应及时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故障检修。最后将高含硫区域划为重点监控区域吗,采用最高级别的安全管理制度,实现分级管理,根据实时监测结果对油气田不同区块的防护管理级别进行实时调整。动态防护管理不但可以做到防护措施针对性强,还可以节省人力物力资源避免 浪费,确保了硫化氢危害及时发现及时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