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来少数民族干部教育的历程、经验与趋向

2023-01-21 04:41许丽英王晴阳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族干部

许丽英 王晴阳

(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100081)

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民族干部教育事业就始终伴随着党的发展和奋斗历程。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的少数民族干部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进入新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少数民族干部教育工作也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面临着新的挑战。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1]站在百年目标与百年华诞的历史交点上,开创少数民族干部教育新局面,就要以史为鉴,回顾其发展历程,总结百年来的历史经验与发展趋向,从传承发展中汲取历史智慧,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

一、少数民族干部教育的演进历程

一个世纪以来,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民族干部教育工作,为不同历史时期党和国家民族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政治保证和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持。结合中国共产党党史划分的分期,并依循不同时期民族干部教育发展的特征,可以将其划分为初步创建期(1921—1948年)、探索建构期(1949—1977年)、快速推进期(1978—2011年)、深化发展期(2012年至今)四个发展阶段。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演进中,顺应时代潮流、服务于国家的政治经济建设以及根据国家发展需要培养民族干部人才是其演变的内生动力和根本逻辑。

(一)初步创建期(1921—1948年):储备共产主义革命的先锋骨干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开辟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天地。面对国内外复杂的革命斗争形势,中国共产党努力探索中华民族救亡图存之路。我们党成立初期就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将培养各民族干部、壮大党的革命队伍作为这一时期的重要工作。

1921年,中共一大明确提出“不分性别、不分民族,都可以接收为党员”,把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作为党的一项基本任务。[2]在共产党成立初期的重要会议、公开刊物和领导人的重要发言中均强调了要坚持民族干部教育工作的战略地位,这为民族干部教育的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23年,李大钊等人依托北京蒙藏学校,创办革命刊物并组建由蒙古族党员组成的党支部。随后,党通过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建立中央党校并成立少数民族班等方式,培养了大批少数民族干部,这些干部在农民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党在战争前线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抗日战争期间,由于国内战争环境严酷、革命形势严峻,我党将干部教育提升到战斗任务地位。1937年11月,毛泽东在陕北公学的开学典礼致辞中指出,要“造就大批有革命理论的、富于牺牲的革命的先锋”[3]。在此期间,党创立具有统战性质的干部院校并随后成立少数民族工作队,成立西北工作委员会,针对性地培养回族、蒙古族军事政治青年干部。为了更切实高效地培养少数民族革命人才,为战争输送高精尖骨干,中共中央在延安创办了专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高等院校——延安民族学院,成为当时中国共产党培养民族干部的摇篮和研究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重要基地,为日后民族高等院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解放战争时期,随着革命形势日趋明朗,在培养军事人才的同时,党为了新政权的成立做准备,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目标发生了由“战斗队”到“工作队”的转变。在这一时期,党在内蒙古和东北等解放较早的地区创办了民族学院及党校,培养了各民族干部上千名。1946年,内蒙古地区在多地创办了军政干部学校,培养各族干部2000名。1949年在西宁创办了青年干部训练班,以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少数民族干部为主要任务,后演变为青海民族学院。[4]

这一阶段,民族干部教育工作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取得了初步成效,通过设立民族班、民族学院的方式,培养了大批既具备共产主义思想又通晓革命知识的少数民族革命先锋,加速革命胜利的同时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项民族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二)探索建构期(1949—1977年):壮大新政权建设的民族干部队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了转变,迫切需要恢复国民经济、稳固社会主义政权。要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维护政权稳定,就必须培养大量的有政治思想、有能力的干部。作为推动民族地区发展、维护国家稳定统一的关键环节,民族干部教育工作逐步走向正轨,教育政策支撑稳步建构。

毛泽东1949年在《关于西北少数民族工作的指示》中表示“没有大批从少数民族出身的共产主义干部,就不可能彻底地解决民族问题”[5]。1950年11月,《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指出,应依照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普遍而大量地培养各少数民族干部”,[6]确立了以“培养普通政治干部为主,专业与技术干部为辅”的培养方针。同时颁布的《筹办中央民族学院试行方案》明确提出中央民族学院要以设立军政干部培训班的形式为民族地区培养中、高级领导干部。[7]1957年,整风和反右派运动波及民族地区,共产党对少数民族党员干部开展社会主义教育、阶级教育和党建教育,并获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此期间,各省市设立了培养民族干部的专门学校,并成立了少数民族中小学及高等学校。各地的民族学院以短期培养的方式,提升干部的政治及文化素质,使其增强履职能力。[8]各民族学院为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及其政治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中高级干部,造就了一支民族地区急需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队伍。

“文化大革命”期间,民族干部教育发展受到了极大阻碍,民族学院以及民族干部培训班被迫停办,许多民族自治地方及其工作部门的负责人改由汉族干部担任。[9]1977年全国少数民族干部共约78万人,相比于1966年减少了2万余人。[10]但在这一动乱年代,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保护民族干部,做了大量批示和工作,少数民族教育得以在曲折中行进。[11]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党针对社会主义建设阶段民族地区的实际需要,通过开办中央及地方民族学院等形式进行党政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在不断探索中建立了一支德才兼备的民族地区的队伍,在建构过程中虽然经历了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民族干部培养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民族政策及理论提供了重要基础。

(三)快速推进期(1978—2011年):造就推动民族地区发展的专业人才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中国步入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积极进行民族工作的拨乱反正,恢复了民族干部教育的机构和组织,民族干部教育工作回归正轨。但与此同时,民族干部队伍却存在思想观念守旧僵化、治理水平不足等问题,不能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相适应。为保证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完善民族干部教育,提升民族干部综合素质等迫在眉睫。

1978年10月下发的《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干部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指出,要积极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造就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12]1980年,邓小平首次提出干部教育的“四化”原则,即干部的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以及提拔使用制度化。[13]自此,新时期民族干部教育的方针转变为,培养为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共产主义政治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和任用在随后修订的各项法律法规中被明确地规定下来,少数民族干部教育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道路。在此期间,为了适应干部教育“四化”建设的要求,各民族学院的干部培训形式逐步正规化,大大提升了少数民族干部的专业化程度。同时,各民族学院制定了干部培训计划,并逐年扩大招生规模,培养了大批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1983—1986年的干部培训规划提出,各学院应逐年扩大招生名额。[1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民族地区重点培养科技、管理干部,少数民族的各类专业技术干部和管理干部的数量快速增长。[15]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党对民族干部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1992年,江泽民在第一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强调:“完善民族区域自治的关键,在于加强民族地区的干部队伍建设。”[16]在随后召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首届全国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的座谈会中,国家对民族干部教育工作的内容、目标、方法等做出了全面细致的规定,自此,少数民族干部教育工作开始了新征程。全国少数民族干部已从1950年的1万名多增加到1999年的282.4万名,55个少数民族都有了自己的干部,其中各类专业技术干部已达150万名,占民族干部总数的60%以上。[17]

进入新世纪,少数民族干部教育工作逐步向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2001年以来,召开了多次少数民族干部教育相关会议。例如在2005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明确要求协助民族地区培养经济地区发展急需的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18]此外,中共中央每五年制定干部培训规划,并制定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等规范性文件,为民族干部工作的落实提供保障。与此同时,民族干部教育体系日益完善,我党又建立了中央民族干部学院,对少数民族干部进行专门培训,加强了中央党校民族班的建设,并鼓励重点高校承担少数民族干部培训工作。在制度建设的同时,党和国家积极组织少数民族干部进行挂职锻炼,2012年以前已组织5000多名少数民族地区的干部到发达地区及中央机关进行挂职锻炼。

这几十年是民族干部教育发展的黄金时代,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干部探索民族地区迈入现代化的路径,在教育内容、方式等方面进行了重大创新,民族干部教育走向法制化、正规化轨道,向着新时期体系化发展进程迈进。

(四)深化发展期(2012年至今):培养有信念有担当的忠诚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期,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都体现出了新的时代特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少数民族干部教育工作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围绕民族教育现代化建设开展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同时,伴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等时代潮流的深入发展以及国际环境的复杂演变,我国民族工作面临“五个并存”的新形势,对民族干部的教育与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做好民族工作,要靠好干部。这明确了新时代民族工作中干部教育的重要地位,为新时期民族干部教育工作指明了新方向。[19]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新时期民族地区好干部的标准,即“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20]围绕这些标准,近年来在全国各级党校的教学安排中,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的课程比例不低于总体的70%。2019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进行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的选拔和培养。[21]2020年10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行政学院秋季学期的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上指出:“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22]

进入新时代,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的民族干部教育工作取得了深化和发展,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引领下,为培养少数民族地区的好干部,教育的内容形式得到了革新。在开展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的同时,通过组织调训、境外培训等方式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锻炼和专业训练,搭建起了系统的培训平台,培养了一批思想与能力、理论与实践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二、少数民族干部教育的历史经验

百年来,党的民族干部教育工作走过了光辉历程,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建党百年来的民族干部教育发展历程可以总结出其演进过程中的宝贵经验,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明确战略定位,是民族干部教育工作发展的关键力量;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民族干部教育工作发展的方向保障;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与能力并重,是民族干部教育发展的一贯标准;顺应时代变化守正创新,是民族干部教育发展的重要路径。

(一)明确战略定位,彰显先导性、基础性的干部培养功能

民族干部教育,是少数民族教育工作的重点任务,为民族地区培养大量的、高质量的各级各类干部并满足民族地区发展的需求,是衡量民族教育水平的直接指标。建党之初,党就把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作为一项基本任务。1948年《中共中央关于九月会议的通知》中指出:“夺取全国政权,要求我党培养大批的能够管理军事、政治、经济等项工作的干部。”[23]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国家对于民族干部的要求从革命斗争力量转变成了地区人才建设。干部的素质、观念、能力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地区发展的前景。在此时期,邓小平提出干部教育的“四化”原则,进入新时代后,习近平指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任何时候都只能加强而不能削弱、只能抓紧而不能放松、只能改进提高而不能停滞不前”。[24]少数民族干部教育工作是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迫切需要,是牢牢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发展历史大势、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化的迫切需要,是充分调动各族干部群众主动性和创造性、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如期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必须不断丰富教育培训内涵、创新平台载体,持之以恒地抓下去。[25]

(二)坚持党的领导,践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干部培养导向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民族干部教育的价值导向。百年来,民族干部教育工作始终紧跟党的历史任务和中心工作,紧扣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所设定的培训思路、任务、内容,忠实履行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增强本领、培养骨干的历史使命。历史表明,少数民族干部教育工作只有放到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中来谋划、来推进、来落实,才能在党和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历程中有所作为,才能确保民族干部的培养始终与党和国家的需求相契合。革命时期,党针对当时的战争形势、稳固地方政权等任务开展少数民族干部教育培训,设立少数民族培训班、少数民族工作队,培养了大批少数民族革命人才。东北军政大学设有两个分校,专门培养蒙古族和朝鲜族的军政干部。[2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治路线从革命战争转为政治经济建设,培养民族干部的目的是满足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建设的需要。[27]在改革开放阶段,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民族干部培养从轮训转为正规培训,教育活动围绕“四化”原则开展,培养了一批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少数民族人才。进入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少数民族干部教育工作紧紧围绕忠诚干净有担当的基本原则展开,这一工作理念与党的理想信念教育、党性教育等教育理念相契合。

(三)思想与能力并重,构建全面平衡的干部培养标准

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提高思想素质与增强业务能力并重,培养又红又专的领导干部,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标准。不同时期,党和国家的发展任务不同,对二者的某一方面会稍有侧重,但对于少数民族干部的能力培养和政治教育从未忽视。早在建党之初,党的领导人就在培养革命斗争先锋的同时向少数民族干部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的纲领,使他们在严峻的战争背景中锤炼思想,成长为党的忠诚战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确立了“以培养政治干部为主,专业技术干部为辅”的办学方针,开办少数民族政治训练班,设立中央民族学院,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和民族政策等为主要教学内容。同时,按各民族人口比例配备少数民族干部名额,选派他们进入政府机关工作,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干部的培养转为以专业技术人才为主,同时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在“四化”原则的指导下,能力培养目标被提升到了空前重要的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成了新时代干部队伍的新要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造就“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提出了“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四条路径,从理论与实践、思想与能力方面提出了全面平衡的要求。

(四)顺应时代变化,开拓守正创新的干部培养路径

立足实际、守正创新是我党百年来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理念。民族干部的培养路径顺应民族地区实际、民族政策不断改进和创新,体现出了不同时期工作的针对性和专业性。民主革命时期,根据民族地区现实情况的需要,党对于民族干部的教育工作主要采用培训班、工作队的方式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适应经济建设的需求,民族学院和民族干部学院纷纷涌现,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民族干部教育体系。改革开放后,新思想、新变革纷至沓来,党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形式和路线也进行了新的探索,如2012—2016年,湖南省委选派19名少数民族干部到国家机关、企业和经济发达地区挂职锻炼,超选派干部总人数的四成。[28]其他地区也通过选派、挂职锻炼、出国培训等方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型人才;进入新时期,少数民族干部教育工作向深层次、全方位方向发展,选派工作规模愈加扩大,逐步走向成熟。如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依托对口帮扶等平台和灵活多元的培训方式,形成了各类人才持续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29]

三、少数民族干部教育的演进趋向

经过百年砥砺前行,党的民族干部教育工作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民族干部培养的正确道路。各个时期的演进历程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在演进过程中所表现出规律的同时,民族干部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方面呈现出“三个转变”的演进趋势。

(一)教育目标的延展性:从满足民族革命需要向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转变

民族干部工作的教育目标,是民族干部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建党以来,党的民族干部教育目标逐步从满足革命战争需要向培养复合型人才、服务国家整体建设而转变。建党初期,面对复杂的革命形势,党的少数民族干部教育目标的定位是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培养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共产主义干部;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期,根据社会主义生产建设发展的需要,民族干部教育目标转变为培养少数民族出身的、又红又专的政治、文化、科学技术等干部以及根据农牧民生产所迫切需要的技术干部、医药卫生干部;改革开放后,对于民族干部培养的目标进一步延伸为兼具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专业技术人才、各行各业专家、政治民族干部;进入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30],这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干部教育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为开创民族干部教育新局面,要继续落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根本宗旨。具体反映在当前的民族工作中,就是要坚持民族政策,搞好民族团结工作,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干部教育应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开展干部的培训工作,要坚定民族干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满足各族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育内容的时代性:从革命政策理论向现代化民族治理知识转变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民族干部教育的内容顺应了时代潮流、彰显了时代主题、满足了时代需求,体现出了鲜明的时代性。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针对武装斗争对培养革命人才的需要,了解国内外形势和民族实际、学习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和民族理论知识等成了民族干部教育内容的重中之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革命政策理论知识显然不能满足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这一时期的民族干部教育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国革命问题、民族问题、时事政策和反对大汉族主义及狭隘的地方民族主义等内容。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这一时期的民族干部教育趋向于加强民族观、祖国观、宗教观和文化观的再教育,并且开始强调现代化知识水平以及履行岗位职责的知识能力。新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民族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要特别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党性教育。[31]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要求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32]面对民族工作的新形势和新挑战,要以加强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国情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重点,帮助民族干部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端正其对待民族工作的态度。同时把加强法制教育作为少数民族干部教育的新方向,提升民族干部依法处理民族工作的能力。真正熔炼一批懂治理、能治理、善治理的民族干部,以干部治理能力的提升助推民族事务治理体系的构建。

(三)教育方式的创新性:从单一培养路径向多元实施策略转变

民族干部教育方法的创新性源于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历程。毛泽东同志曾说:“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33]建党百年,从领导人民救亡图存到民族地区发展建设,再到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各项发展,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不断创新的民族干部教育方法彰显出马克思主义智慧的光芒。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党采用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正面宣传并联系抗战实际的相对单一的实施方法进行教育培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的民族干部教育方式以短期培训为主、正规教育为辅,通过授课、自习、实习、讨论、“带徒弟”、课外活动、实地考察等略显丰富的具体方法开展教育。改革开放时期,党采用组织调训与自主选学相结合、国内培训与国外培训相结合、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等多结合的教育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对造就“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提出了“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四条路径,为民族干部人才的培养拓展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方法。正是由于我们党始终围绕上述不同时期中心任务的变化、时代发展的特点进行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法的转变与创新,才能确保民族地区的建设始终有充足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人才的支撑,民族干部教育工作才能始终保持生机和活力。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干部教育的发展历程,展现出党对于民族教育事业规律与趋势的深刻把握,是中国特色民族工作的智慧结晶。在新的历史征程中,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努力开创民族干部教育的新局面,建设一支坚决维护党的领导、清醒明辨大是大非、真挚热爱各族群众的民族干部队伍,以此来助力民族地区基层政权建设,为实现民族地区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和组织保障。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民族干部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我们的民族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少数民族的服装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