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静 童光辉
教育部发布的《新文科建设宣言》明确了新文科建设的任务是“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新闻传播学科要立足于大数据、智能化、移动化这一新时代背景,着力于跨学科、全媒体人才的培养,适应国家发展战略,面向媒体融合、社群构建,遵循算法推送等逻辑,共同谱写新文科建设的崭新篇章。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如何抓住时代机遇,从其他学科汲取资源,融合发展新学科人才培养体系,体现新闻传播学科的软实力,进而为其他学科提供滋养,成为新闻传播教育的重要议题。这涉及两个关联问题:一是在万物皆媒、传统媒体液态化的新闻时代,新闻教育是否可以给学生融合类的专业技能指导;二是新闻传播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时,如何筑起专业护城河。问题实质触及新文科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交叉学科的本体建设。本文以浙江财经大学财经新闻人才培养的历史探索,以及新文科背景下融合新闻创新班的培养方案设计为案例,提供微观操作层面的实践与思考。
国内优秀财经记者的缺乏是新闻界业内的普遍共识。针对人才市场需求,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国内财经类高校在本科阶段设立了财经新闻类课程或专业方向,以财经新闻发展打造自身学科特色,支撑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或专业硕士点的建设。但从财经新闻本科人才培养情况来看,普遍存在诸多困惑。传统新闻高校人才通常对接传媒组织,新闻机构的经济深度记者多有经济学科背景,财经新闻的人才很难超越原本新闻传播或经济学两类专才优势。财经类院校人文或新闻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人才输送在数量和质量上很难完全实现原有设想,也无法充分响应市场人才需求。
培养机构设置单一且偏向文科是主要原因。目前财经新闻专业的人才培养的任务通常落在人文学院或新闻传播学院。就国内整体情况而言,在财经类高校由于着重经济大类的学科细分,以主流经济学院为主,人文和新闻传播通常组成一个学院,由文学背景的新闻传播专业教师进行培养,强化学生新闻素养和写作能力。在这类由单一学院或机构负责的财经新闻培养模式中,人文课程由主办学院负责讲授,而经济学科基本上以学校的选修课或是大范围的素养为主导,学生自由选课,课程多碎片化,缺乏完整的经济体系素养,与经济专业且具有较高文字表达能力的同学相比,优势是对媒体熟悉,上手较快,但长期职业发展潜力不足。
新闻传播师资力量不足是另一重困境。高校新闻传播教师引进困难是普遍现象,“高校在学历要求方面门槛高,在教师评价体系方面又不利于这类人才的发展,使得进入高校的一线记者不仅数量少,而且远远入不了主流。”(程曼丽,2021:10)与一般的新闻传播学院相比,财经类高校的新闻传播师资引培同样面临困境:一是引入阶段。教师本身存在专业隔膜,这既包括原本传统的新闻业界与学界之间的鸿沟,导致的新闻教师人才引进困难,新闻界有一定资历的新闻人很难适应当前的高校科研考核体制。另一重困难是教师培育阶段,在教师成长过程中,偏向实践的教师在科研为主导的高校成长慢也容易边缘化。与此同时,人文与经济之间的学科壁垒过于坚固,新闻传播专业教师所教授的仍为传统新闻内容,对经济了解并不深刻,财经新闻的学习容易浮光掠影,浅尝辄止。
浙江财经大学财税学院先后进行了十余年财经新闻方向的教学探索,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财经新闻与文秘专业方向以“浙江财经大学近十年本科专业建设的创新与实践”获得2016年浙江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自2002年专业方向设立后,原本财政学院学生在学完经济类主干课程后,通过分流一部分偏好文科的同学开始新闻采写培训,借助学院良好的办学资源与平台,学生新闻采写编能力得到锻炼。2021年浙江财经大学在原有人财物力基础上,通过人文与传播学院与财税学院的共同合作,实行跨院培养复合型财经新闻人才,将原本的财经新闻方向升级为更具特色的复合型创新班。
新文科宣言指出“要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与新科技革命交叉融合,培养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家,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新文科”建设目的是促进文科内部及文科与其他学科门类的深度融合,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交叉融合”是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的新目标。这源自媒介技术对新闻传播界的挑战,是人文社科所面临的学科变化,也体现了新闻教育界的积极应对。媒介化社会带来的传播范式变革,新闻教育如何应对这种数字化、智能化,在强调交叉融合的学科建设背景下高等教育如何推动跨专业的深度融通,如何打破学科专业间的壁垒,实现学科的深度融合。浙江财经大学在创新班的整体设计、学科聚焦和课程融合上遵循了以下几点:
跨院合作,学科融合。新闻传播教育应进一步加强对跨学科、跨技术的宽口径人才的培养,以适应当前新闻业的发展需求成为共识。深度交叉融合的方案中,跨院模式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但紧接着的问题是,各学院责权利如何区分,学生是同一在一个学院,还是在不同学院间走读轮换,学生归属哪个学院,在长达一年的讨论磨合后,浙江财经大学建立了荣誉学院“文华学院”,以书院制教育围绕立德树人,落实本科生导师制,拓展学术文化活动。通过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保证跨院合作各项工作的顺利运行。数字财经新闻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于2021年9月正式开始。
跨院办学意味着人文学科与财经学科合作办学,利用人文与传播学院与财政税务学院的优质师资,开好新闻学、经济学、财政学、传播学等专业主课,结合校内信智、艺术、会计等其他学院优势,强调融通培养,加强学生课程学习的实用性,将经济专业知识传授和新闻写作表达训练有机结合。同时,课程上覆盖了数据、人工智能的融合类前沿课程。
围绕财新,聚焦数字。当前新文科面临媒介融合的快速发展,对新闻传播学来说,其本身就是学科融合的产物,尤其强调其综合性与应用性。融媒体时代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与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新闻报道工作面临新挑战。在全媒体信息环境下,媒体融合是学科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新闻传播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跨媒体技能,掌握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对信息进行分析与处理的能力,输出具有全媒素质的知识生产者、管理者和传播者。
数据新闻作为新的学科增长点,紧扣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聚焦浙江地方新兴产业,通过大数据解析地方经济,是财经新闻从业者的必备技能。浙江省内知名数字企业如阿里巴巴、网易的招聘显示出对数字内容挖掘、数字可视化与创意内容的极大需求。新闻的叙事方式与AI人工智能的挖掘、算法的设置都发生关联。新闻机构亟需大量的数据工程师或新媒体运营人才。社会技术变迁、时代需求都推动着数字化浪潮赋能文科教育,“现实技术环境的快速变化要求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兼具一定的理工科思维,以及对最新技术的使用和创新技能。新文科建设所着力解决的是与现实结合的问题,其破解之道不仅在于文科内部不断联合融通,学习理工科思维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方式也是新文科发展的题中之意。”(刘珍、赵云泽,2021:25)从实现办学目标考虑,以数据新闻的制作能力成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通过数学、计算机课程体系设置培养新传播环境的文理思维,改变传统新闻人才培养的单一路径成为基本思路。
提升质量,融合课程。正如对新文科理念在新闻传播教育实践的阐释中所提及的:“新闻传播教育要向一流本科、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一流师资、一流质保、一流人才的目标迈进,努力将新局面、新模式、新目标、新发展、新领域、新台阶等融入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建设中。”(吴岩,2019:7)优秀的人才培养理念必须由优秀的专业和课程支撑。除了对已有教学课程积累申报,为了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浙江财经大学计划开设了多门融合型课程,包括《融合新闻学》《财经新闻写作》,也包括学生兴趣很大的数据新闻挖掘、制作和可视化课程。开设前沿课程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需要有两个学科前沿的科研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或实践能力也必不可少。从新闻传播的模块设置看,前沿性、趋势类的课程需要制定《融合新闻学》的教学大纲,并通过了学校的融合课程立项。
夯实财经新闻基础。新闻传播的学科特性具有较强的“寄生性”,可以依附于许多学科,生长出新的融合点。然而,这也是一把双刃剑,新闻传播与其他专业融合较易,但形成核心特色并不容易。数字财经新闻创新班属于跨院办学,通过打通人文与传播学院和财税学院的办学师资和资源,培育融合新闻与财经于一体,对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财经新闻人才需求的“数字财经新闻”复合应用型人才,以适应新闻媒体、财经媒体、经济管理部门、政务融媒体、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的工作。“融通培养”作为重要的专业特色,目的是解决国内大多数财经类大学所办的新闻传播专业存在的财经和新闻两张皮的现象。通过打通专业体系隔阂,课程体系设计上突出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帮助学生尽早内化新闻理念与经济知识。鼓励学生建立个性化经济知识框架,拓展对经济、管理、金融等方面的兴趣。
拥有扎实的经济学知识储备,熟悉经济领域和财经新闻,把握财经领域动态,能写作经济领域的深度报道,深刻阐释经济现象是财经新闻记者的基本要求。这让学生必须知晓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了解国家财经政策,具备基础的财经政策分析能力和良好的阐释能力。整体课程设计上体现两条线索,一是以经济专业性为基础,以财经类为主干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基础会计》《统计学》等,夯实经济学专业素养。只有在夯实较为全面的经济学科素养基础上,才能锻造财经新闻采写能力,培养学生对国家宏观政策、公司新闻的深度阐释能力。二是在数据新闻普及化、新闻媒体技术要求提升的大背景下,要求学生所学习的挖掘新闻事实,提升新闻建构与写作能力,与多元化新闻采写编和新媒体内容创造的能力的培养需求有机结合。
为此,这套培养方案体现为由经济基础学习逐步转向新闻报道技能培养,以强基培根,循序渐进为原则。学生在一、二年级尽可能地接受完整的经济学课程培养。就目前整个方案而言,尽管受到培养方案学分的限制,学生学习的是经济学的高级简化版,但基本素养完全达标,可以形成初步完整的经济学体系。除了《新闻理论》《中外新闻史》《传播学》等理论在一、二年级学习之外,三、四年级的同学开始熟练融媒体采写编播技能,提升文字写作、调查研究和社会活动策划能力,将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新闻摄影、新闻编辑、短视频制作等业务功底补充扎实。此外,整个课程体系注重传播理论和经济基础课程的强化,为优秀学生考研深造提供了两种可选择的上升通道。
熟悉数字化内容生产。对新文科内涵的讨论中,数学学习的重要性被特别提及,一个显著的趋势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理’化趋势,模型化趋势,尤其是诸多人文社会科学对数学的依赖,包括目前的大数据统计等。”(方延明,2020:124)传统新闻教育下会写文章已经不再满足计算机编程、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呈现的种种需求,新闻院校学生如果不能掌握更多的数学和信息领域的知识,将在择业和未来发展上面临被动局面。在课程设计上即体现财经新闻与数字化的深度融合,学生通过学习《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财经文本分析》《财经报表分析》《信息图表设计》等系列课程,拥有挖取数据并整理分析,最终形成可视化数据新闻的能力。
此外,个性化选修平台强化两种能力,一方面是符合专业化融媒体中心的新闻采编能力,课程有《融合新闻学》《新闻摄影与摄像》《财经新闻报道》《财经新闻评论》《财经人物报道实训》等。为此通过校内外结合的新闻采写编等实训课程,提升学生实操技能,满足融媒体机构的人才需求。新闻是注重技能锻炼的学科,高度强调动手能力,由学生支撑学校的新闻采写报道、制作与发布在新闻院系极为普遍。另一方面是作为个体自由发展的创意内容生产能力,同时,鼓励学生探索创意报道方式,适应融媒体中心的报道形式。课程设计包括了《创意写作》《创意文化与表现》《商业摄影》《新媒体用户分析》等。在新闻传播专业平台,进行创意新闻的策划和内容设计已成为必不可少的能力。除了媒体或公关、广告公司对创意课程的较高要求,同时强调融媒体环境下多元化的新闻采写编能力,推动学生写作报道技能的提升。
培养多元报道创新。夯实课程体系应紧抓住课程这一最关键要素,持续推动教育教学内容更新,将新文科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引入课堂、写入教材,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鼓励支持高校开设跨学科跨专业的新兴交叉课程与实践教学课程,培养学生的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和实践能力。充分利用共同办学的优势,在人传学院的人文素养、写作能力培养、新闻传播实验平台,以及财税学院强大的学科基础、办学经验与社会资源助力下,发展校内外实践教育资源,培养提升现有师资,聘请校内外媒体导师,形成以经济学养与采编实践结合的培养模式。
利用现有政产学研平台实现学生创新意识的突破,以优秀师资和课程创新、教学环节把控推动学生解决报道经济问题、建构事实的能力和突出的创意内容生产能力,成为课程设计的主要思路。通过创意文案设计、优化用户的内容体验与数据呈现效果,对不同场景的文本策略、展示效果、用户数据检测,对新媒体平台运营内容的创新思维,内容产品新趋势,发掘用户的经济内容需求都有积极推动。同时,鼓励学生以开阔的国际化视野,架设多元视点,融入国际化交流平台,通过与海外著名的新闻院校积极商洽合作办学,拥有丰富跨文化传播与交流经验,并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通过学生参与经济新闻的采写编播,在学校宣传部、学院媒体和融媒体新闻中心进行实践活动,积极开拓更多实习基地。除了新建融媒体中心实验室之外,筹办建立了“融媒体工作坊”,组建编委会,招募了记者编辑团队20余人,建立了指导老师团队,邀请社会导师分享业界经验。组织学生在浙江在线、《文汇报》浙江记者站、《市场导报》、浙商杂志社等媒体的专业见习和毕业实习。创新班开班至今,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采访报道了浙江中汇、正瑞等十几家税务师事务所工作,获得了经济类采写的大量操作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