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记者需答好“灵魂三问”

2023-01-21 04:25:47张宗盛
声屏世界 2022年20期
关键词:受众传统

□ 张宗盛

爆款、创优,一直是传统主流媒体从业人员的渴盼;热运行,疲于奔命,是多年来不少记者的“人生感悟”。采访匆匆,拍摄匆匆,成稿匆匆,编稿匆匆,播出匆匆,难见令人眼一亮的策划,难见“活鱼”,这种匆忙令人局促不安。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将去向何处,这三个灵魂拷问令人辗转反侧。笔者认为,这三个“灵魂之问”,传统主流媒体记者需要认真回答。只有弄清楚了,才不会在传媒变革大潮中迷茫,心中才有定力,眼中才有方向。

一问:“我”是谁?

“我”是党的新闻工作者。党性原则,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原则。党性原则不仅要讲,而且要理直气壮地讲,不能躲躲闪闪、扭扭捏捏。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坚持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中明确指出的。他在浙江工作时对新闻舆论工作提出的12字要求,“为党为民、激浊扬清、贵耳重目”,就把为党为民放在第一位来强调。

我国传统主流媒体姓党,这毫无疑问。政治家办报、政治家办台、政治家办媒体,编辑记者当然要坚持党性原则,所思所想、所采所编、所传所播都应该怀着一颗公心。出发点都是希望国家更健康更强大,并以此指导新闻采编实践,让自己的工作能踩到点上,将党中央和国家大政方针落实落细。

“我”是大桥梁。传统主流媒体记者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润滑剂、减压阀、桥梁、纽带。虽然媒体传播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这一点目前仍然没有改变也不该忘却。

当前,社会正处于大变革时期,各种矛盾纷起,各种诉求迸发。老百姓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新闻记者最能体会到,热线投诉反映中、爆料中、赞扬中、批评中都有体现。记者需要客观公正准确地报道群众反映的问题,尽量触及真相;在采访过程中,还需要尽己所能进行疏导、安抚,不说过头话,不激化矛盾,不随便许愿,不吊高胃口。毕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仍是实际。通过记者客观准确公正的报道,群众内心闷气得到宣泄,矛盾得到消解,问题得到处理。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对于社会稳定和改革发展大局,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我”是小能手。人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不为做不到找理由,只为解决问题想办法。”对身处变革大潮中的传统主流媒体而言这话同样适用。社会快速变迁,不学习难进步,不进则退。在技术赋能的全媒体时代,需要记者快速转变观念,明确身份角色的定位。从近几届中国新闻奖来看,获奖作品早就不再只是报纸、广播、电视作品和论文了,还有短视频现场新闻、移动直播、创意互动、页(界)面设计和融合创新等品类。

传统主流媒体记者不能仅仅局限于信息传播者定位,而是内容生产者,不能仅仅着眼于广播电视报纸的新闻栏目、版面,要放眼全平台,要在抖音、快手、小红书、B站、微信、今日头条等平台上能挖深度,不仅要适应传统的传播渠道,还要在新媒体语境、新媒体制作中游刃有余。

二问:“我”来自哪里?

来自传统媒体。“我们”来自传统媒体,传统媒体曾经很强势,有受众关注、有市场美誉。可是,现在却强势已经“风吹雨打去”,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吸睛”和“吸金”能力均显颓势。因此,不能抱残守缺,要随时代变化而变化。如果只会做报纸广播电视新闻,而不会做网络图文,不会做短视频,不会做融媒体产品,就无法适应新的媒体时代。当然,传统的不一定都不好,对新闻价值大小的判断、对中心议题设置的把握、对舆论导向的引领,这些硬核的东西应该在变化中保持,弃糟粕取精华,这才是辩证地看待传统媒体的应有态度。

来自主流媒体。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是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提的总要求,也是对主流媒体的最高要求。身为“覆盖面广,品牌性强,影响力大”的主流媒体,最需要时时自警自励,就是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担负起历史使命。

面对多元的思潮、舆论,主流媒体记者要旗帜鲜明,心怀“国之大者”,切实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落到采编播发等具体行动上。主流媒体的报道不是随心所欲,道听途说不求证,记者不是键盘侠,不能不负责任胡说八道,不能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主流媒体天生具有的公信力、社会责任感不容丢失。

来自变革中的传统主流媒体。传统主流媒体曾有着超高市场份额,在新闻现场,主流媒体记者曾以“比消防员到得快”为荣;在与受众互动上,主流媒体曾以每天超多的热线为豪,曾以“贴得近、及时应、群众认”为傲。当前是什么形势?时代在发展,媒体融合不断深入,如果还停留在往昔的荣耀和功劳簿上,只会被激烈的媒体竞争远远抛开。正处变革大潮中的传统主流媒体,困于创优惑于创新,却又急于求变、盼于求成,但效果各异。

记者需要与时代大势同频共振,常怀进取之心。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作为传统主流媒体的从业人员,记者也应该经常“省吾身”,问问自己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这“四力”够不够硬气?笔下是不是有气势、有情感、有文采,写出的文章是流水账、党八股,还是能让“两头”满意,是冒热气、沾泥土、带露珠的精品力作,经常内省,时时警惕,就不会走偏,不会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三问:“我”将去向何处?

要答好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应该注意国家宏观大势,注意媒体发展趋势,以此来为媒体操作定位。

宏观大势。在新的时代,传统主流媒体应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大局凝心聚力、凝智聚能。“要自觉讲政治,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1]想明白了这些,媒体报道什么,传播什么才能精准,才能真正发挥导向作用。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情况如何?》(白岩松专访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中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万米级海试》《大河奔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老外看小康中国》《守住农业“芯片”》《端牢中国饭碗》等,这些作品能获得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就是因为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

媒体趋势。随着时代进步,科技发展,互联网让媒体形态和传播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将来还会怎样发展?首先,传播主体多元化。通过传统主流媒体了解正在发生的新闻,已成过去式。现在,人人都可以是“媒体”,只要有智能手机就能发视频、发图文,一上网消息迅速发出。一旦被平台认为内容具有爆款潜质,还将进行流量加持、大力推送,进而形成热点关注点、上各种热榜。“人教版教材插图事件”“南京某寺庙供奉日军战犯事件”“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这些后来成为热点话题的,第一个将视频曝光的“吹哨人”都是网民。随后才有各媒体跟进发声,促进相关事件得到重视并依法办理。

其次,受众参与更普遍。传统主流媒体“我传你受”的单向传播,正发展为全民可评可议、实时互动,进而发展为媒体传受众、受众传媒体、受众传受众、受众传其他媒体等多向传播。受众通过关注、参与、评论,获得一种存在感。2020年,武汉雷神山、火神山医院建设全程直播中网民高涨的互动热情也是很好的例证。受众通过话题与建设者产生良性互动,并进行二次传播。这种摆脱算法推荐而形成的真实交流,是全媒体内容的核心价值所在。[2]

第三,全媒体传播成常态。传统主流媒体原有的报纸、广播、电视等载体,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与网络共存,且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一代代年轻人口的增长,网络还将日益占优。基于网络的移动端、PC端,正逐渐替代原有的传媒载体。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鱼多吃”的全媒体传播将成为常态:同一新闻,或在传统主流媒体上传播,或在媒体开设的各平台账号上以短视频、以图文等形式传播。2022年8月25日,央视《24小时》播出《特写“摩托骑士”向山火逆行自发集结驰援重庆山火救援》《主播点评“摩托骑士”向山火逆行帅!他们是这个初秋最拉风的骑士》,央视新闻微信号则发出推文《有困难一起扛!这就是咱中国人!》,抖音号则发出《我们的灭火英雄唱着〈打靶归来〉欢呼胜利。向每一位逆行者致敬!》《救援山火的青年力量!给重庆娃儿们点个赞,一定要注意安全!》《主播说联播|“川”过山火、“渝”越酷热,致敬逆火而行的英雄!》形成了浩大声势,汇聚极大正能量。2022年8月18日,备受关注的劳荣枝案在江西省高院二审,江西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都市现场》在庭审前后共制作发布22条短视频,在抖音平台,有16条点赞过万,总播放量达9346.9万。在《都市现场》电视大屏端也通过直播连线、现场报道、新闻等形式播出,引起了极大关注。

最后,市场倒逼媒体求变。“什么时候,一个媒体不像个媒体的时候,可能就活过来了”,这是不少业内人士摸索后得出的初步结论。所谓不像个媒体,是指不像传统的那种只做节目,不担心收视,不担心市场,甚至不用为广告收入操心的媒体。而现在及将来一段时间的传统主流媒体需要放下身段,看自己在市场中能做些什么,能发挥些什么作用,红海中要搏,蓝海也要创。

操作定位。具体而微,一个媒体离不开内容创作,尤其是原创力。传统主流媒体的根本是有理有利有力的监督,做好社会“瞭望哨”;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架起党群“连心桥”;挖掘凡人善举,为营造风清气正,公平有序的社会环境凝聚“正能量”;注意时机、分寸和效果,对热点难点事件敢于善于发声做好“建设者”。大屏、中屏、小屏都是媒介载体,电视栏目、微信公号、视频号、抖音号、快手号等是传播渠道,主流媒体需要根据不同的媒介特点,生产出适合相关媒介传播的内容。

作为内容生产者的主流媒体记者应该经常问问自己,所生产的内容有看点吗,值得传播吗,如果从标题、语言、画面、现场、同期声、细节、音效、角度、观点、主题等方面掰开揉碎,把这些当一条新闻、一个视频的零部件的话,那么就要经常思考生产的这些内容的零部件是否齐备,或者说这些零部件是否扎实。

要生产出有看点值得传播的内容,关键一招是“抓好选题”。这个抓是对好选题的精准确认,稳准快牢,沙中淘金的那种。在融媒体环境下抓好选题好比餐馆后厨买菜,不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需要清楚能在哪些菜品中挑选,需要哪些材料,要预判这些材料会做出怎样的菜品,好不好吃,会不会大卖。

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陈立群的最后一次家访:即使拄着拐杖也要来关心台江的教育》,是记者深入苗寨持续跟踪记录的成果。来自浙江的支教校长陈立群,为提升贵州台江民族中学教学质量呕心沥血,在三次推迟返杭后2020年8月将告别台江。得到消息后,记者将“最后一次家访”作为新闻价值的集中体现节点。报道以其强烈的现场感染力与传播力,赢得各界广泛反响。据此开发的融媒体短视频产品《陈爸爸,不要走》,全网点击量破千万。

试想,如果每个记者、每个内容生产者都能这样,有一双发现好选题的眼睛,再结合良性激励机制,传统主流媒体创新优优是不是一切皆有可能。归根结底,积极拓展线索,挖掘最大新闻价值,精心创作,打造多维度多层次的矩阵号,传统主流媒体在当前变革大潮中也能争取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大流量、大传播力。

结语

在传统媒体变革大潮中,记者答好“‘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将去向何处”这“灵魂三问”,厘清小我与大我的责任与使命,是一种“因时而变,随事而制”,在变革中扬弃,在变革中突破,前路当不会迷茫,脚下会更有力量。世上万物,唯有变化才是永恒,也许,将来又将面临新的拷问,坦然面对变化,小我与大我都适变、求变,想来就是日日新了。

注释: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39

[2]未来新媒体将呈现哪三大趋势?[EB/OL].光明网https://m.gmw.cn/baijia/2020-11/19/1301818357.html.

猜你喜欢
受众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亚岁送鞋的传统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传媒评论(2018年6期)2018-08-29 01:14:40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用心感动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新闻传播(2016年14期)2016-07-10 10:22:51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20期)2016-07-10 09:33:31
“竹”的传统与创新
工业设计(2016年9期)2016-04-12 12:5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