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佑臻
塑造人物形象是影视剧创作最核心的问题,也是一项重要任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影视剧的故事框架和发展主线都是依赖角色的突出表现撑起来的。近年来,很多现实题材的影视剧在人物塑造上青睐和加重了老年人的戏份,给观众留下了很多个性鲜明的老年人角色,电影《硬核老爸》与这些影视作品不同的地方在于,老年人角色不是剧中配角而是主角,养老问题不是剧中的辅助元素而是核心内容。笔者深知要把握好这个创作题材,必须深入了解我国的老年人生存现状,把握当前养老政策,探索养老模式,进而吃透老年人的性格特点,在作品中反映出来。
我国步入老龄社会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8.7%,超过2.6亿人,65岁以上人口占比13.5%,超过1.9亿人。老龄化已经日趋严重,属于深度老龄化阶段,而预计未来的发展趋势仍然是峰值不断增高,到2057年65岁以上人口可能达到4亿多人、占比超过32.9%,也就是全社会三分之一的人超过了65岁。面对老龄化的深度发展的当前社会,影视艺术聚焦老年人群体,塑造老年人角色,从独特的视角来反映和引导现实生活,是创作的必由之路。
准确把握当前老龄化社会的基本特征。要想创作出鲜活的老年人形象,必须体现出他们在生活中的典型性,这种典型性与老龄化社会的基本特征密不可分。当前我国老龄社会至少有四大特征:一是高龄化严重,二是空巢化严重,三是未富先老现象,四是养老模式探索不足。
生动诠释当前养老政策和发展方向。老龄化趋势产生很多问题,但是并不是说听之任之,相反,国家和各级政府一直积极面对,着力地解决矛盾和问题。在《硬核老爸》创作过程中,笔者和创作团队深入了解、认真学习相关知识,力求在剧中全面体现。2021年5月30日,《硬核老爸》剧本研讨会在京举行,特别邀请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村社会保险司有关领导与会,讲解当前养老保险的相关政策。实际上我国现有养老政策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加强托底,保障老人的基本生活,加强基层养老体系建设;二是简化程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三是满足需求,主要发展社区养老;四是协同供需,丰富养老服务产品;五是建设队伍,促进就业和乡村振兴;六是制定标准,提高养老服务层次。这些政策的学习有效纠正了剧本创作中一味卖惨的某些倾向,剧情更真实地根植在鲜活的生活中,体现出当前养老政策给老人们带来的便利和帮助。
《硬核老爸》定位为关爱老人的温情轻喜剧,也就是典型的老年人题材电影。这个定位决定了主要角色是老年人群体,也决定了全片故事的核心事件和发展主线是老年人的生活元素。在角色设定时,老年人主角的定位必须具有深厚的生活基础,也就是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代表不同类型的老人,展示不同层面的老人生活。片中主要塑造了石大龙、罗庚、温水柱、李娇等老人形象,为了让角色更具代表性,片中几个老人角色可从四个方面来把握。
从经济差异来区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老人们的经济状况决定了他们的生活状态。因此,设定石大龙是工薪阶层,罗庚是中产以上的“不差钱”阶层,温水柱是“失独”的温饱阶层,李娇是农村的非遗传承人,属于农村的“有产”阶层。
从文化差异上来区分。对文化和知识的掌握决定了老人们认知世界、感受时代、思考人生和生活实践的境界和水平,因此在塑造这几个角色时有意识地让他们在文化层次上更具典型意义。石大龙设定为退伍军人,在党性原则、是非观念、见义勇为、奋斗精神等方面赋予其独特魅力;罗庚设定为退休校长,在知识储备、文化传播、紧跟时尚等方面焕发光彩;温水柱设定为回城的失独“知青”,身上有时代印记,有一定技术特长,执着而孤独;李娇是湘绣“非遗”传承人,有工匠精神,乐观向上,善良豁达。
从人生阅历上区分。一个人就是一本书,同为老年人却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包括高龄与老龄的不同、人生际遇的差别等。石大龙实际年龄接近80岁,却因为昏迷十几年却有着70岁的身体和心理,这是他与众不同之处,一位退伍军人、曾经的救灾英雄从昏迷中回归的家庭却是一个平常市井百姓家,时间和空间上的落差勾勒出其独特的脸谱。罗庚是真正的70来岁,家庭条件优渥,在网红生涯中寻找寄托。温水柱刚刚退休,因为儿子在车祸中丧生沦为失独老人,每天到失去儿子的路口当义务交通协管员,宣泄自己的情感。李娇即将退休,在自己的“非遗”工作领域游刃有余,热心地为老年人的开心家园忙活着。
从城乡差别上区分。城乡差别既是老人们自身形象特征的形成背景,也是他们在不同物理空间上展示个性的必要条件。在四个主要老人角色中,石大龙和罗庚是典型的城市居民,温水柱是游走于城乡之间的两栖人,李娇是扎根农村并在时代浪潮中赶上风口的新农人。不同的空间给了他们不同的成长土壤,也造就了他们不同的个性特征。
主角的设定为全片的故事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将现实生活中老人们最关心的养老问题呈现于剧情的核心位置,探索如何养老成为剧情的主线。围绕养老这个话题,《硬核老爸》将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互助养老(时间银行)、抱团养老等养老模式一一展现出来,既诠释了当前的养老政策,又描绘了老人们各种生存状态。更重要的是,通过剧情的展开揭示了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主题,让角色在克服各种困难、解决各种矛盾中自我成长,从生理到心理都更加“硬核”,坦然面对老去,乐观发挥余热。
经过长时间的打磨,《硬核老爸》电影剧本获得了由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中国电影评论家协会等单位主办的第四届“克拉玛依——为中国电影编剧原创加油”优秀原创剧本评选第三名。在老年人角色的个性特征塑造方面,除了充分考虑他们的典型性之外,结合剧情需要,在对立统一的矛盾中刻画每个角色的独特品质也是剧本创作的重要一环。笔者结合《人世间》《心居》中的老人角色,剖析《硬核老爸》老人角色的形象特质。
一是硬核与柔软的统一。老年人因为经历过人生风雨的洗礼,往往比较“硬核”。电影名称为《硬核老爸》,所以在角色塑造中创作者也着意去刻画这种“硬核”特质。首先是在名字上符号化,以石大龙为代表,一听就觉得充满力量;《人世间》中的周志刚也是这样。其次是职业,周志刚是个八级技工,工人中的佼佼者。在石大龙的职业设计上,最初定位是体育老师,强调他昏迷十几年醒过来之后强健的体魄。作者在创作中将石大龙的身份改为退伍军人,因为退伍军人不但体能超群而且意志坚定、勇敢乐观、嫉恶如仇,“硬核”形象更符合观众的期待。三是在外形上,强调身材高大、肌肉发达、形象健朗。饰演石大龙的演员剧组最后确定为杜志国,非常符合上述特征,而且他饰演过的年羹尧(电视剧《雍正王朝》中)也是硬汉形象,观众印象深刻。四是通过故事情节的展开和心理状态的刻画体现出他们爽朗、果敢、热情、勇毅的人格魅力,老人的“硬核”不仅是生理上的强健,更是人格上的高尚和心理上的坚毅。
与“硬核”相对应的是,老年人情感丰沛、内心仁厚,“柔软”成为老人的暖色调标签。“柔软”的第一个表现是在物质与亲情相对立时往往选择亲情。比如《心居》里的顾士宏冷漠而自私,尤其是经常和儿女“开小会”,唯恐家里的财产被外来媳妇侵占。在儿子顾磊意外去世后,虽然与儿媳冯晓琴冷面相对,但看到冯晓琴没日没夜地送快递,家里家外忙得不可开交,不堪生活重负,心中那份对亲情的“柔软”立即占了上风,主动给孙子小老虎支付学习费用,还以买菜的名义要多给冯晓琴钱。“柔软”的第二个表现是在敌意、排斥的情绪下依旧选择与亲人的和解。《人世间》周志刚与小儿子周秉昆多年不联系却牵肠挂肚,见面不理不睬却为儿子担心得彻夜不眠。《硬核老爸》里昏迷多年苏醒后的石大龙强悍刚毅、快意人生,却对亡妻念念不忘,整天抱着录音机听亡妻录下来的遗言;他不满儿子开个小超市碌碌无为,却又处处关心儿子身体肥胖百病缠身,看到女儿开送货车每天奔波劳碌,就去帮着装卸货物。“柔软”的第三个表现是,在成见与正义之间选择正义的一边。《心居》里“大嘴巴”苏望娣庸俗势利,在亲家被降职后对媳妇一家冷嘲热讽,可是当得知儿子出轨后却毫不犹豫站在媳妇一边,而且他对孙子的关爱与照顾依旧可以令人窥到老人心底的那份真和善。《硬核老爸》中三个老人开车去光明村,迷途时触景生情宣泄着对生活的不满,但看到阳光灿烂的小女孩站在路边等车却热心地叫小女孩上车;见到有人落水,石大龙也奋不顾身地跳入冰冷刺骨的河水中救人。老年人的“硬核”与“柔软”,是当代老人生活的真实状态。影视剧在塑造人物角色时有效展示这些特点,有意识地将角色脸谱化,又通过情节展开和细节展示来赋予角色个性,引发观众共鸣。
二是精明与糊涂的统一。对老年人一直有两种极端的说法:人老成精和老糊涂。在影视剧中体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将这两个极端都体现得比较到位。影视剧中刻画老人的精明与糊涂时并不是从智商这个角度来着手,而是从老人们的处事态度中表现出来的。也就是将角色置于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用具体的事件去刺激和印证他们的人性光辉和人格特征。
《心居》中顾士宏三兄妹的母亲张桂芳就是典型,当儿孙们在具体问题上发生分歧,尤其是“大嘴巴”媳妇苏望娣说着不着调的伤颜面的话时她就装作不听见,而冷眼旁观冯晓琴的“活络心思”时就显得明察秋毫。《人世间》周秉义的岳母金月姬就更加显得游刃有余,对待周秉义夫妇间的矛盾、处理冯月月寄居到家里的事宜、处理周秉义的工作安排和“绯闻事件”,金月姬都是洞若观火又世故圆滑。《硬核老爸》的老校长罗庚也是如此,精明时可以做网红搞直播,糊涂时几句好话就网络支付巨款。所有这些情节都是从老年人生活中提取加工的艺术桥段,让观众看到了老人们人生阅历磨砺后的“难得糊涂”。
三是偏执与豁达的统一。对老人的偏执人们经常说“倔老头”“老顽固”,实质上是老人在对某些理念、信仰、事物、人物的长期记挂和坚守。影视剧中往往会根据剧情的发展夸大和强调这种执念,同时也会设计合理环节化解这种执念,让老人们在触动或顿悟中充分释放情感,从而进入豁达的境界。创作者在塑造这些人物时不是赋予角色某种外在标签,而是着重在故事情节中直入角色的内心世界,从心理活动的层面剖析人物的形象特质。《心居》中张阿婆因为没能怀上孩子,怀孕成为一生的执念,在得了老年痴呆症和卵巢癌的情况下,一直神秘兮兮地叮嘱冯晓琴记得给她吃“怀孕的药”。这种执念在冯晓琴的细心照顾下逐渐得到情感释放,在病入膏肓去接受化疗时,将对冯晓琴和不晚养老院的牵挂当作亲情,终于豁达面对未知的人生结果。《硬核老爸》中石大龙因为妻子在自己昏迷期间离世,怀着愧疚的心情对妻子留下的录音念念不忘,但是在与罗庚、温水柱、李娇的交往经历了多姿多彩的老年生活后,也在青山绿水间领悟了放下才是最好的开始,终于找到了老年人的人生新定位。人们可以把老人们的执念理解为坚守原则,也可以把他们的豁达看作是世事洞明,这两者的统一就是血肉丰满的角色形象。因此,对老人角色从偏执到豁达的转变,创作者往往通过故事的转换和情势的变化,不断影响和教育角色,让角色在特定条件下不断成长和超越,从而在角色的内心达到与自己的和解。
四是悲情与乐观的统一。悲情在影视剧中是最能打动人心的,老年人的悲情尤为常见,容颜老去、时光不再,身体病弱、事业到头,亲人失去、魂归无所等,都是老年人发生悲情的可能源泉。比如《心居》中顾士宏老年丧子,女儿又婚姻不顺,骨子里的悲痛和无力感令观众透过荧屏都感受得出来。然而面对这种情况,顾士宏能做的就是默默忍受。他不能明目张胆地责怪儿媳冯晓琴,也不能心急如焚地逼迫女儿顾清俞,甚至旁敲侧击都要把握时机和分寸。在背负着人生不如意的心态下乐观地向前看是他的唯一选择。《硬核老爸》中的石大龙、罗庚、温水柱都存在同样的悲情与乐观。比如温水柱,儿子遭遇车祸离世,媳妇带着孩子改嫁,一个和美的家庭突然分崩离析,孑然一身的他经济状况本来不好还被网络诈骗,可以讲霉运连连,可是他也可以在日复一日的协管交通中找到寄托,在自己钟情的小发明中找到乐趣,进而找到人生的新价值、新目标。背负悲情,乐观面对,影视剧中老年人角色这种特质,应该正是当下现实生活中老年人的真实写照。
戏剧人物的角色塑造,对于特定群体有独特的构造方式。“硬核”而柔软、精明而糊涂、偏执而豁达、悲情而乐观,老年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子往往是剧中的印象。正如温迪·简·汉森在《编剧:步步为营》中所述:“把你生活中遇到的各色人等的特点融合起来,这样你才可能创造出有血有肉而且精彩的人物。”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加深,老年人角色在影视剧中将出现的越来越多,反映老人生活的作品也会增多,老人角色的形象特质也会更加多样化、多元化。剧作家在人物形象的物理构成、人格魅力、角色定位以及出场背景上会赋予更多故事中的老人元素,也会将更多老年人的精彩人生注入到动人心魄的故事情节中。期待更多魅力四射的“荧屏老人”走进观众的心,在剧中无论是主角或配角每个人都会是自己人生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