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对于现代人来说,似乎可有可无,虽然每天都要吃点,但平时说起来,都是“少吃点盐,对身体不好”等,很少有人去关注街上买两三块钱,还很长时间吃不完的东西。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盐是很重要的物质与文化的结晶。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中唯一持续存在的国家,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长期实行食盐国家专卖制,维持了大一统国家的经济命脉。据《孔子三朝记》记载,炎、黄部落和蚩尤部落的涿鹿之战就是争夺黄河流域的盐资源,最终促进中华民族的融合。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一书中提出,解县盐池是当时古代中国中原各部族共同争夺的目标,谁占据了盐池,便表示他有了担任各部族共同领袖的资格。由于同音的缘故,浊卤(盐)—涿鹿—逐鹿有递次演变的关系,后人就把我们祖先争夺盐(卤)池的战争称为“逐鹿中原”,这个词语后来变成了统一中国的代名词。
春秋时期,齐国管仲为相,采取食盐官营,积累大量财富,从而成就霸业,这是中国两千多年食盐官营之始。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召开“盐铁会议”,诞生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经济学著作《盐铁论》,盐业专卖征税成为历朝历代的一个基本国策,一直到2014年11月食盐专营被取消,延续两千多年的食盐专营才正式废除。
三国鼎立之时,各国之间却达到了一种盐平衡,魏国食池盐、吴国食海盐、蜀国食井盐,有了产盐区作为支撑或许才为后来的抗衡默默地打下了基础。唐代盐税收入达到中央收入的2/5至1/2;宋代因为内忧外患严重依赖盐税收入,盐税占财政收入的一半;元朝财政支出的十之七八是依靠盐税;明代盐税是仅次于田税的第二大财政收入的来源;清代盐税与田赋、关税、厘金并称国家财政四大支柱。
盐成为财富的渊薮,不仅国家得利,也造就了无数富豪,盐商成为财富的象征。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大盐商,《史记·货值列传》记载“猗顿用盐起,与王者埒富”。腰缠十万贯,方可下扬州。明清时期,淮盐税收有多大的岁额?“国家盐利,惟两淮为最,然岁入不过六十万缗,已当天下之半”,淮扬盐商富可敌国,直接承包了康熙、乾隆两位帝王的下江南。在历史的洪流中淮扬盐商的慷慨投入使得他们身边聚集了一大批的文人雅士,其中有诗人、画家、学者等。以郑板桥为首的扬州八怪,便是他们的代表。盐商穷奢极欲,凡事务求精致,不计成本,在建筑艺术、学术文化、书画、戏曲、教育、饮食、旅游、民俗文化及服饰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